大华网路报:试解国民党对九二共识的犹豫

江启臣

  中评社香港4月15日电/大华网路报今天“点评”专栏说,中国国民党主席江启臣对于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上所曾经起到的作用,持肯定态度,但是,对于是否要继续坚持九二共识,却难决断,这表现在他日前接受媒体的专访中。
 
  他在专访中说,“九二共识能不能继续存在,不能单方面怪到国民党,北京在民进党执政后态度也改变了。现在应问北京对共识的态度有没有改变,是不是还有模糊或“中华民国”的表述空间”。显然他是担心北京把检视民进党的标准,也套用在国民党身上,使得国民党失去弹性表述的空间。其实,从现实与历史中应该可以找到解决此一疑惑的答案。
 
  只要中国国民党没有从对“中华民国”的既定认知退怯,就毋庸顾虑北京如何检视民进党或北京以同样标准框限国民党,因为两党对“中华民国”的认知存在着根本性差异。一直以来,国民党都是从“宪法”来确认“中华民国主权”及于海峡两岸,现阶段治权则及于台澎金马;在此定义下,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双方不是国与国关系,也排除了“台独”的法理空间。这不仅是当年形成九二共识时台湾所持的立场,亦为上次国民党八年执政期间两岸和平及共同发展的政治基础。
 
  民进党从来都拒绝确认“中华民国主权”及于大陆,并藉全面性“去中国化”来推进“台独”,故其表述的“中华民国”或所谓“中华民国台湾”均为“台独”的代名词,北京就势必在对台政策中持续收紧对待台湾当局,同时更加放软对待台湾人民;一手更硬,一手更软。此即四年来两岸关系的情况。因此,国民党应要有信心坚持对“中华民国”的既定认知,这是足以改善两岸关系与唤回选票的制高点。
 
  江启臣担心在九二共识中没有表述“中华民国”的空间,对此应可从两方面探讨。首先是当年形成共识时,北京的立场是两岸只提一个中国原则即可,不必在事务性商谈中涉及一中涵义。那么既然双方未就一中涵义达成一致,且事实上未经由政治谈判也不可能有一致性的一中涵义,那么在此之前,两岸便都有权维护自己对一中的定义,此即各自表述的空间。  
  其次,从具体实践来看,马英九在位期间无不坚称一个中国即“中华民国”,且都无碍两岸制度性协商,所以现在的国民党实无必要担心中华民“国会”在九二共识中被排除,关键还是在于如何认知“中华民国”。如果像有国民党人士宣称要跟进民进党的所谓“中华民国台湾”,那就自己抹煞了“中华民国”而何干九二共识。
 
  相信不少国民党人士是希望一中各表能在大陆上提出,而不是只在台湾表述“中华民国”。这就要看相关人士是要选择两岸搁置争议?抑或突出争议并处理争议?亦即先求同存异、事务性协商、推动和平发展?还是直接切入最具难度的政治分歧来开展政治谈判?回顾1998年辜振甫作为台湾谈判代表在上海向其对手汪道涵提出波兹坦公告明定台湾归属“中华民国”,陆方即表示欢迎两岸自此开展政治谈判,结果是李登辉打了退堂鼓。
 
  因此,无论是国民党或全台湾在尚未准备好两岸政治谈判前,连战曾经归纳的“求一中原则之同、存一中涵义之异”,实为缓和台海局势、改善两岸关系的稳健之道。在这当中,亦存在着江启臣所盼的建设性模糊和表述空间,从而毋须对九二共识踌踷犹豫,才能展现有能力化解民进党所无力化解的两岸僵持对立。

江启臣

  中评社香港4月15日电/大华网路报今天“点评”专栏说,中国国民党主席江启臣对于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上所曾经起到的作用,持肯定态度,但是,对于是否要继续坚持九二共识,却难决断,这表现在他日前接受媒体的专访中。
 
  他在专访中说,“九二共识能不能继续存在,不能单方面怪到国民党,北京在民进党执政后态度也改变了。现在应问北京对共识的态度有没有改变,是不是还有模糊或“中华民国”的表述空间”。显然他是担心北京把检视民进党的标准,也套用在国民党身上,使得国民党失去弹性表述的空间。其实,从现实与历史中应该可以找到解决此一疑惑的答案。
 
  只要中国国民党没有从对“中华民国”的既定认知退怯,就毋庸顾虑北京如何检视民进党或北京以同样标准框限国民党,因为两党对“中华民国”的认知存在着根本性差异。一直以来,国民党都是从“宪法”来确认“中华民国主权”及于海峡两岸,现阶段治权则及于台澎金马;在此定义下,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双方不是国与国关系,也排除了“台独”的法理空间。这不仅是当年形成九二共识时台湾所持的立场,亦为上次国民党八年执政期间两岸和平及共同发展的政治基础。
 
  民进党从来都拒绝确认“中华民国主权”及于大陆,并藉全面性“去中国化”来推进“台独”,故其表述的“中华民国”或所谓“中华民国台湾”均为“台独”的代名词,北京就势必在对台政策中持续收紧对待台湾当局,同时更加放软对待台湾人民;一手更硬,一手更软。此即四年来两岸关系的情况。因此,国民党应要有信心坚持对“中华民国”的既定认知,这是足以改善两岸关系与唤回选票的制高点。
 
  江启臣担心在九二共识中没有表述“中华民国”的空间,对此应可从两方面探讨。首先是当年形成共识时,北京的立场是两岸只提一个中国原则即可,不必在事务性商谈中涉及一中涵义。那么既然双方未就一中涵义达成一致,且事实上未经由政治谈判也不可能有一致性的一中涵义,那么在此之前,两岸便都有权维护自己对一中的定义,此即各自表述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