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论坛:国民党的变化与两岸角色
罗祥喜:开场白
中国国民党新主席3月7日产生后,中评智库和中评社及时筹划了这次论坛,希望对国民党的未来发展与国共关系走向进行深入的分析。今天(3月9日)邀请到的,都是对国民党有深入瞭解或研究、或在不同的国民党主席主政期间担任重要党职的专家学者,包括:资深的智库学者、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荣誉教授赵春山,中国国民党前副秘书长兼大陆事务部主任张荣恭,中国国民党前文传会主委、资深媒体人李建荣,中国国民党前主席特别顾问兼大陆事务部主任黄清贤,中国文化大学国家发展与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庞建国。
我们知道,国共关系是两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今民进党继续完全执政,国民党则刚换了主席,在内外环境都有不少变化的情况下,国共关系会有什么变化?与过去几位国民党主席相比,江启臣有哪些重要的不同之处?怎么看国民党在江启臣领导之下的走向?特别是国民党在两岸关系发展中角色、能力的变化?两岸关系、国共关系对国民党来说有何重要性和特殊性?影响未来国共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对未来的国共关系发展有何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接下来,开始此次的讨论,请大家发表高见。
赵春山:在民共没有交往的情况下国民党可作两岸沟通桥梁
对于此次主席补选对未来国民党发展的影响,以及国民党在未来两岸关系中角色的变化,我认为,领导人动见观瞻,国民党历经2020年初“二合一”选举的挫败,目前处在一个低迷的时期;而台湾选后又面临内外环境的重大挑战,所以党主席未来扮演的角色,是如何让国民党振衰起弊、赢得选举以重新取得执政地位。新主席的当务之急,是必须从失败中记取教训,要痛定思痛,积极推动党的改革。但改革的目的,是要让国民党“浴火重生”,而非只是“劫后余生”。因此,主席补选后,如何在理念、组织和人才三方面齐头并进,大力启动改革,将影响国民党今后的发展方向。
国民党有长期与中共打交道的经验,在以往两岸关系出现重大转折的时刻,国民党都曾发挥“临门一脚”的功能。例如,中共1979年元旦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把对台政策从“武力解放”转为“和平统一”后,国民党执政当局在经国先生领导下,于1987年11月宣布开放国人赴陆探亲,两岸关系自此从对抗迈向互动。1992年“香港会谈”,两岸以“求同存异”的精神,建立了“搁置争议、互利共赢”的谅解,使1993年4月的新加坡“辜汪会晤”顺利举行,并达成四项具体协议。2008年马英九执政,两岸经过陈水扁八年执政的“冷和”状态,转而进入一个“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和解阶段,这是两岸关系最好的时期。双方签了包括ECFA在内的23项协议,也建立了包括两岸海基和海协“两会”、两岸事务主管部门,以及智库之间的协商沟通管道。最高峰是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的会面。我认为“马习会”是“九二共识”精神的具体展现。
国民党虽在“二合一”败选,但依民主政治的游戏规则,国民党仍应扮演“忠实的反对党”角色,监督政府施政,发挥制衡的力量。尤其在大陆政策方面,在民共没有交往的情况下,国民党可以作为两岸沟通的桥梁,避免两岸执政当局彼此误判,并协助化解两岸冲突。
新当选主席江启臣属于国民党的新世代政治人物,他的两岸政见虽要凸显“中华民国”存在的现实,但强调“台湾优先”,目的是避免让民进党掌握两岸政策的话语权。此外,站在“民意”的考量,江对“九二共识”持保留的看法,未来可能针对这个问题在党内进行研讨,以建立最大的共识;也可能少谈或不谈这个名词,但不会公开加以废弃。
国民党与深蓝的距离会愈来愈远
至于国民党在未来台湾政治发展中的角色可能会有什么变化,会否沦为小绿等,我认为,国民党今后会强化“本土化”的色彩,在议会民主体制下,把胜选当成主要目标,会强化“台湾”,淡化“中国”的标签。在内政、大陆政策和外交三大公共政策领域中,国民党提出政见的排列顺序,应是内政优先,外交次之,大陆最后。基于选票的考量,国民党的选举策略是“不讲统一,反对“台独”,和民进党“不讲“台独”,反对统一”有所不同。从这点看,国民党不会变成小绿,但与深蓝的距离会愈来愈远。
但我认为,国民党的强项还是大陆政策,当以处理好与对岸的关系,来展现国民党的竞争能力。至于如何发挥在野党的制衡能力,那要看国民党在“国会”的运作情况,以及能否结合其它的在野力量。
对国民党未来处理两岸事务的建言
国民党为了选票,怕被“抹红”。很多蓝营人士怪罪民进党“抹红”,给国民党冠上“亲中卖台”的帽子。国民党忘了选举如作战,“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的道理。兵不厌诈,在选战中施展欺敌之术,目的就是为了落实“攻击就是最好的防御”。问题在于,国民党过去缺乏因应对策,没有让对手的说法不攻自破,结果积非成是。国民党在百口莫辩下,一直处在挨打的状态,也影响到国共关系的正常发展。
对于国民党未来处理两岸事务或国共关系,有几点看法:
第一,国民党在处理两岸事务方面,应由中央统筹管理,并与地方党部进行协调,避免出现“令不出中央”和地方各行其事的情况。
第二,国民党应加强“革命实践研究院”在党员教育训练方面的功能,使党员对大陆形势和两岸问题有充分和正确的瞭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针对大陆事务,国民党应强化对一般民众的政治社会化工作。
第三,国民党应致力维持“国共论坛”的平台,参与者应多元化、讨论的议题应多样化,并有可操作性,避免让论坛沦至“大拜拜”的形式,影响一般民众的观感。
第四,“九二共识”是两岸协商的政治互信基础,是为瞭解决问题,而不是要制造问题。“九二共识”可以让两岸立即复谈,只要双方进入谈判的过程,两岸擦枪走火、兵戎相向的危险性就相对降低;但针对内外形势的变化,“九二共识”必须与时俱进,讨论一些非事务性议题,这就是所谓的“九二共识2.0版”。
第五,国民党要“务实”,但也要“务虚”,即要有理想性。为何而战?为谁而战?始终是台湾发展面临的问题,也是年轻一代对前途充满不确定感的原因。如果“维持现状”(不统不独)、“统一”和“法理“台独”是三种选项,国民党应采取哪种选项、以与其他政党做出区隔?“维持现状”不是“务虚”,但却“务实”,问题是,它有多大空间和多长时间的可操作性?“法理“台独”和“统一”有各自“务虚”的一面,但目前看来都不“务实”;前者受限于《“宪法”》的制约,后者则缺乏选票的民意基础。国民党为了选举,重“务实”轻“务虚”,已逐渐缺乏理想。国民党的理想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符合“宪法”所说,“因应国家统一前”的论述,拟订一套达成国家未来统一目标的蓝图。国民党要努力的是,让这个蓝图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而这正是“九二共识2.0版”能够发挥的功能。
张荣恭:国共关系出现变数 两岸关系雪上加霜
国民党在年初“总统”大选和“立法委员”选举失败之后,必须兴革的事项很多,其中不乏党内声音指向两岸路线,也就是要不要维持九二共识,这就不仅使得国共关系出现变数,也会造成民进党执政下已经恶化的两岸关系雪上加霜。如此是否能够增加国民党的选票?实在是江启臣出任党主席后必须慎重思考的问题。
两蒋的反共、“三不”时代,在1988年李登辉出任中国国民党主席后,可谓结束。这不是说国民党认同大陆的制度,而是开始以中共为交往和沟通的对象,李登辉也成了第一位收到中共领导人拍发贺电的中国国民党主席。其后,出任党主席的连战、马英九、吴伯雄、朱立伦、洪秀柱、吴敦义,都收到中共领导人的贺电,现在江启臣成了唯一没有收到贺电的例外。或许对于正在为两岸路线困惑的国民党青壮世代来说,这样可以省去如何回应的负担,但从大形势大格局来看,国民党的两岸角色其实是弱化了。如果认为这种情况的持续,有助国民党重新再起,或有助两岸和平,疑问真的很大,值得党内有识之士深思。证诸三年来,国共论坛和两党党魁对话都停办,一反此前连续十年的盛况,国民党在两岸关系上形象削弱,结果反而一路挨打。
国民党在九合一选举大胜,不过才是2018年11月的事,当时得力于“韩流”。而韩国瑜标举九二共识的立场清晰,所以当时各界普遍认为,谋求两岸和平、共同发展,是民心思变的要因之一。仅仅在一年两个月后,民进党反过来赢得大选,在这当中,涉及的因素很多,包括民进党运用习近平对台讲话和香港“反送中”运动来渲染“亡国感”,以及国民党内部不够团结、不分区“立委”提名失当、论述进退失据、传播通路及方式输给对手等等,这些都有待改进。江启臣、郝龙斌在竞争过程中,还提出更多的党务改革意见,综合来看,九二共识难免成为检讨对象。但与九合一结果相比,九二共识本身是否错误?不能不先加以厘清,才不会治丝益棼。又既然江、郝都肯定九二共识曾经行之有效,那么将之与时俱进和予以废除,就是两码子事。然而,已经出现的党内意见、而且是重要人士的意见却显示,国民党的两岸路线处在前所未有的分歧状态,各种意见都很零碎,如果无法稳住阵脚,对国民党再起、对台湾的安全安定、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都是负数。
以下是目前党内一些比较突出的主张,都有待相关人士补强和完善,才足以重新团结党员和鼓舞选民。
“反共不反中”。这其实是赖清德于去年十二月先提出来的,如果国民党跟随附和,品牌优势会在谁的手里?而且把交往和沟通对象当作反对的对象,那么连战所建立、事实证明绩效显着的国共平台,未来怎么运作下去?是利是弊?全球各个政府没有不以中共为对话对象的。
“一中两国”。这其实逾越了“中华民国宪法”和两岸关系条例有关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的定位,会不会变成和民进党进行“台独”比赛”?而且1999年的李登辉“两国论”,曾把两岸带到军事冲突边缘,美国为此一度准备自台撤侨。
“反对统一”。国民党党章的序言和第一条,都载明追求国家统一,这也符合“宪法”和两岸条例定位的当前两岸处于“国家统一前”,那么所谓反对统一,便与党的理念不合,除非多数党员认为应该颠覆位阶高于政纲的党章,这就等于另立一个党了,如何衡量选票的得失?
“九二共识过时”。理由是九二共识已经28年了。然而,凡是作为双边关系的政治基础,除非一方蓄意推翻,否则就没有过时的问题。中美关系始于上海公报,迄今48年;中日关系始于建交公报,也已48年;台美关系立足在美国的台湾关系法,到现在40年了。这都比九二共识更久远。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双边关系必然不断调整,但是这和改变原始的政治基础,是不同层次、不同属性,无法相提并论。
由上可见,党内要求的调整两岸论述,若思虑不周、论述不全,包括所谓党名“去中国化”,势将引起更多分歧。如果党名删除中国两字,总理遗嘱、国父遗嘱还能够维持吗?当国民党和民进党一样,把中国视为外国,那么中山先生在遗嘱中说的-“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国民党何须再为“中国”去求自由平等?一旦走到这个地步,党会比较团结还是制造分裂?党会壮大还是萎缩呢?
以求同存异为精髓的九二共识 最有利于发展良性互动的两岸关系
我的看法是,台湾政情变化多端、迅速,国民党的两岸论述不可能一成不变,但是起码要注意的,首先是符合“宪法”。党内人士对此也多所提及,既然如此,九二共识就是从“宪法”产生的,当不要九二共识时,直接面对“宪法”的一中架构、统一目标,会比九二共识更容易辩护吗?我推断大陆反而欢迎国民党明白诉求一个中国、国家统一,但这更不会是主张废九二共识者的用意,所以调整两岸论述必然要非常周全,仓促而急于求变,就不是该有之法。其次,单方论述和双边共识是两回事。基于单方需要的论述调整,一旦改变了双边既有的共识,那么除非是决定放弃国共关系、放弃两岸关系,否则单方论述就不应危及双边共识。马英九即指出,调整论述固有需要,但“需北京同意”,这就道破了关键的所在,否则白忙一场,却会什么也没得到。再者,国民党应该强化和平论述。两岸和平、对等沟通、和谐交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等等,相信都比短期激情的反中抗中,更能经得起中长期民意的检验,国民党应该着力于此,未来四年再对比两岸升高对立对抗给台湾带来的冲击,包括损害经济效益和国际活动,国民党才有机会赢回多数民意。
处在台湾的现实环境里,捍卫“中华民国”是选票的基本所需,但绝对有必要区别民进党以“中华民国”为名、行“台独”之实。换句话说,国民党捍卫的“中华民国”,必须是“宪法”所赋予的“完整中华”,同时,切莫忘记创党总理孙中山号召的“振兴中华”。在现阶段,“中华民国”是台澎金马的屏障,台澎金马是“中华民国”的载体”。以上这样,才有条件要求大陆“正视”,国民党也才有品牌价值,并拥有促成台海和平稳定的品牌优势。否则“台独”藉殻上市,大陆不仅不会正视,还会反制,就将导致“中华民国”愈难存在,台湾却又独立不了。
至于九二共识,本来就是两岸“对一中原则有同、对一中涵义有异”,双方“求一中原则之同、存一中涵义之异”。历任党主席连战、吴伯雄、洪秀柱和中共领导人对话时,都接受核心幕僚建议采取这种表述。以求同存异为精髓的九二共识,最有利于发展正常稳定、良性互动的两岸关系。如果国民党丧失自信,弃置九二共识,就会沦为和民进党一样,无力无法处理两岸关系。民进党办不好两岸的事,当然要靠抹红抹黑来把国民党拉下水,绿色媒体也在对国民党的两岸路线猛下指导棋,意图使国民党变质,就看国民党如何因应形势,强化论述及传播能力了。
站在“中华民国宪法”和中国国民党党章的角度,以及考量两岸都需要的和平发展,我认为主张“渐进融合、缓步统一”,是台湾长远两岸政策的可行之道,既符合“宪法”精神,也回应了来自大陆对台政策的挑战,有助于化解台湾民众疑虑的“急统”,并排除“武统”的可能性,放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时间与空间,让大陆全心全力促进民族复兴,也让台湾分享大陆崛起的利益,对两岸及区域各方都有利。不过民进党反其道而行,国民党在压力下也被迫退怯,此一趋势难免加剧台湾脱离中华民族、滑出一中架构,很难相信大陆不会予以反制,如此就会缩短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时间、窄化其空间。
因此,国民党的新任主席虽然只有填补本届仅剩一年多的任期,却任重道远。江启臣在当选后,首度把“振兴中华民族”和捍卫“中华民国”并提,应属积极正面的态度,未来有待全党在坚守党魂党义的同时,构建务实有效的两岸论述,以巩固既有选民,又能向外扩张票源。
李建荣:中国国民党能否再起党主席的领导方向十分重要
这次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补选,由江启臣以压倒性票数当选,他将补足吴敦义前主席剩下一年两个月的任期。任期不长,明年五月左右又要选出新任主席,大约八月就职,因此这位党主席可能只是过渡性质。但如果江启臣做得好,朱立伦或韩国瑜未参选,也可能是明年连任的党主席。因此任期的长短,将决定江启臣对国民党未来领导的影响力。
但是由于此刻正是国民党大选惨败后重新再起关键时刻,虽然此次补选受到疫情冲击,关注度不若以往,但是国民党未来有无机会卷土重来,还是一败涂地,成为长期在野党,党主席的领导方向十分重要。
这次国民党败选后,党内不少声音把九二共识当代罪羔羊,我认为是找错主要方向。国民党应当正视的是这次“总统”大选与“立委”双输,首要是输在党内不团结,党高层无法做到无私领导,导致初选后迟迟无法整合,加上民进党以无比扒粪力量摧毁国民党候选人韩国瑜的“庶民”形象,让讨厌韩国瑜甚过蔡英文所致。当然更重要的选战议题,蔡英文成功地张冠李戴,把九二共识和一国两制画上等号。国民党一开始疏忽对大陆所提两制台湾方案对策,加上香港反送中事件如火如荼上演,香港年轻人走上街头,铺天盖地地传到台湾,影响了台湾年轻人的投票意向。外界称国民党失掉一个世代的支持,听了虽然有点夸大,但是国民党从太阳花学运后的两岸政策就未见大力辩护。吴敦义担任主席的三年,国共平台几陷入停摆,从2005年以后的每年一度两党高层会晤停止,国共论坛停止,各种交流随着民进党上台而弱化,国民党近几年的确把处理两岸优势的一手好牌打到输。这就像2018年地方选举狂胜的基础上,竟然让民进党翻身,实在令其支持者扼腕,更让关心、支持两岸和平发展的各界人士痛心不已。
当然还有一个外力介入因素影响大选,就是美国一面倒的支持民进党,选举倒数连支持韩国瑜的群组脸书都可以关闭,这也是不可忽视的面向。国民党如要东山再起,选出一个无私无我的党主席推动党务改造十分重要,同时对于两岸关系的发展也需有宏观及远见,加上对于与美国关系的调整,才能与民进党一较长短,方有东山再起机会。否则败选检讨若是头重脚轻,人云亦云,在两岸政策上跟在民进党后头,没有市场区隔,国民党失去政策号召力,那就要有长期在野的心理准备。
这次两位候选人的两岸政策主张,对于是否调整九二共识论述,都保留了想像空间。第一,新官上任三把火,党的路线、政策、人事调整都需要一段时间运作,因此对于两岸政策论述,党内势必需要集思广益,不能急就章。江启臣在就职典礼上已经宣示将以党务改造为优先,表示他有内外有别的先后次序考量。选前郝龙斌与江启臣对于两岸共有交集是维护“中华民国主权”地位,郝龙斌多说的是坚持反对“台独”,以及建立未来国共互动的底线,避免陷入买办的指控,后来他又补充说蓝绿各政党都有买办传闻,显示其一开始的讲法失之周延,跟随了绿营及橘营的讲法。而江启臣以自己出生年龄声称,九二共识过时,当时他才二十岁,现在的年轻人未必认同这个共识能代表自己,但这讲法也有不够周延,江恐需多征询党内意见,毕竟九二共识虽系历史,也是现在进行式,年轻人不能接受历史事实,这是教育与国民党的宣传出了问题,年龄差距不是九二共识本身的问题。
可以预料,九二共识调整与否若党内未建立共识,恐成国民党党内马蜂窝,稍有不慎,可能酿发分裂争端。而媒体关注到中共领导人在第一时间未能循往例给胜选的江启臣发出贺电,显示国共之间已经有矛盾,互信不足,这当然与江启臣竞选期间对九二共识产生动摇,声称过时、欠缺弹性有关。郝江二人所以有上述陈述,主要是大选后的一段时间,媒体及一些党内声音将败选矛头指向九二共识所致。因此新上任的主席是否会调整九二共识论述,或是提出新的替代说法,不仅是国民党内关注,大陆方面、美国方面都会十分关注。
马英九执政时期以一中各表及不统、不独、不武立场推动两岸的和平发展,并实现历史上的马习会。当然更重要的是,国共两党之间的九二共识及反对“台独”的政治互信是两岸关系良性互动开展的重要支撑点。郝龙斌因为家庭教育背景及接受党国教育,因此反对形形色色“台独”,是无庸置疑。但他一度接受媒体访问时所提出大陆若不承认“中华民国”,不排除停止三通,让大陆方面跳脚,甚至认为此主张比民进党还过。但我相信他的出发点是为了停止民进党的抹红,因而在保护“中华民国主权”立场想要与民进党竞赛所致。但此一发言给人语不惊人死不休之感,或是一时达到媒体的话语权,但是后遗症也大,后来竞选期间他也不再重提此看法。因此郝龙斌在政见发表时,称现在是民进党执政,国民党不急,显示他对于调整国民党的两岸路线论述还会摆上一摆,多听听各界意见再定夺。
郝及江都是留美背景,江因为“立委”任内与美国接触不少,因此重拾与美国的关系较为可能,两岸路线也可能受美国制约,对于想争取年轻人认同,对于九二共识提出替代新论述可能性也高。不过马英九在江的就职典礼上,对于国际关系与两岸路线提出清楚的建议,应该也会对江有影响,毕竟八年“总统”任内的两岸成绩,他不乐见主要路线被更动。
国民党要再起 须议会路线与街头路线并举
国民党这次“立委”席次虽然稍有增长,但仍不脱中型政党角色。虽然在地方政权拥有十五席的实力。但两年后改选能否有此佳绩,就很难讲。若江启臣上任恐将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协助韩国瑜挺住罢免案,这才有战功,否则一旦失利,国民党在南方就更无实力,民进党势必对下次县市长选举收复失土更有信心。江启臣对于党的再起需有高的战略,那就是如何结合盟友,以拉下民进党为最高目标。因此与各种可能可以实现合作的对象,不要自我受限,除了新党与亲民党外(虽然两党这次选举已经式微),柯文哲的台湾民众党以及郭台铭都要拉拢。可以预见,台湾民众党主席柯文哲势必要扩张政党实力,在下次九合一选举大举提名,为下次“总统”大选及“立委”选举布署。民进党在上次台北市长选举提名姚文智,而不再礼让柯文哲,甚至抹红柯的两岸一家亲路线,就是蔡英文早把柯文哲列为假想敌,虽然阴错阳差柯文哲最后一刻受了郭台铭与宋楚瑜误导而未投入“总统”选举,但下次民进党不管推赖清德或郑文灿参选,柯文哲势必成为挑战对手。在此情况下,未来国民党的候选人声势能否超越柯文哲,国民党与台湾民众党可否既竞争又合作,最后实现结盟合作可能,可以进一步观察。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国民党在台湾的政治角色不会消失,但是作为在野党则不较民进党在野时野蛮,因此让支持者认为恨铁不成钢。国民党要再起,必须锻炼街头力量,结合拥抱社会不满与反对执政力量,唯有在议会路线与街头路线给予民进党有力监督制衡,在民进党犯错下,才有可能重新执政。否则处处跟在民进党后头,讲本土、说亲美,哪一条能赢过民进党?一旦在野党角色锋头被台湾民众党超越,国民党前途就黯淡了。
国民党正处于失败氛围,力图振作之际,新的党主席江启臣必须清醒历史的正确道路与时代潮流走向。民进党蔡英文政府虽然以抗中仇中路线再次赢得执政权,但这并不表示她的执政成绩受到人民肯定。甚至我可以说,民进党成功藉用香港情势,同时把韩国瑜庶民形象斗垮,因而转移了执政失败的一面。但是再执政再仇中再抗中,两岸关系的持续恶化,台湾经济受创势必冲击更大,台湾人民的苦日子机会将会更大,关店倒闭、放无薪假、失业的一定会越来越多,唯有到一个无法忍受的临界点,两岸和平合作的路线才有可能重新回头。
选举是高度的民粹动员,主和的市场虽一时吃亏,但是国民党也不能一时失志,而失去孙中山先生创党时的党魂与理想及政党基本立场。国民党一定要给台湾人民安定与信赖感,国民党目前的劣势在于台湾拒统、不想统一的民意会越来越高,因为中老一代逐渐凋零,台商、台干及眷属在大陆深耕,能完全返台投票者日减,尤其年轻世代接受民进党新史观教育,只要统独议题被挑起,国民党就无招架之力。因此大陆方面对统一的议题只要出现急迫感,民进党就会藉力使力操作保台反统一议题。因此国共之间曾经创造的八年两岸和平发展荣景,不能仅是昙花一现。两党应静下心来思考这一条路线并没有错,不能让和平稳定发展路线被逆转,大陆也须正视两岸制度差异的确是国家再统一的障碍。
其次,1992年香港会谈得到的共识不容撕毁,求同存异是当年两岸领导人的政治智慧。如果同的基础动摇,让异上加异,两岸的动荡就几乎无法避免。国共两党合作要争取的是两岸人民的认同,只要符合两岸人民利益的就应多做多说,历史终将证明,九二共识是两岸善意合作的基石,不仅有利大陆,更有利台湾。两岸现阶段还是应在原有的政治互信基础上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之路,政治上如何融合,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坚持己见。今天国民党的九二共识路线所以遭到挑战,主因是蔡英文政府不承认九二共识,大陆进而把九二共识限缩为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这都不是当年九二共识的全貌,遭到部分扭曲。两岸的“宪法”都主张一中原则没问题,但是对于一中内涵当时双方则无共识,因此才搁置争议。民进党只承认有九二会谈,完全否认当年有共识的部分,共产党现只提同的部分,对于当年的双方差异则略而不谈,这也是国民党主张的九二共识受到挑战处。为了两岸好,国共两党关系好,国共双方应该共同维护当年九二共识求同存异的核心讲法,如此政治互信才不致受到动摇。当年存异是因为还不到政治谈判时机,九二共识要否有进化版的新说法,国民党内要好好周延地提出论述,共产党也应有所理解,唯有既有的政治互信不受伤害,两岸关系改善才有被期待的可能。
国民党要重返执政,必须向台湾人民证明自己的两岸路线较民进党优越。蔡英文提出“中华民国台湾”路线替代“中华民国”原有“宪法”意涵,同时也口中不提台湾独立,这几乎已经注定是走“华独”路线,这个政治路线绝无法和大陆方面和平相处。虽然目前疫情肆虐让两岸局势更加严峻冷冻,但可预见最短的将来,两岸的对立势必会有增无减,各行各业冲击将无法避免。国民党必须坚定守护“中华民国宪法”路线,守住“中华民国”在“宪法”的主权地位,及两岸分治的事实,唯有毫不含糊才能与民进党有清楚区隔。
民进党想走国与国的路线但又不敢公开说,这种含糊是不会有两岸互信的。国民党反“台独”不是为共产党而反,而是守护“宪法”所必须。国民党要证明能与大陆和平打交道,又不会丢掉台湾公民社会价值,才是未来与民进党竞争的生存之道。江启臣及国民党下任的“总统”候选人,如要带领国民党重返执政,两岸关系这张牌一定要打好。如果与民进党路线趋同,可以预见将无任何优势,重返执政渺茫,两岸关系走入险境就很难避免了。
黄清贤:国民党正处在 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
国民党主席补选由1970年代出生的“立法委员”江启臣以68.8%的得票率获胜,而且在全台湾22个县市皆领先。虽然投票率不高,但也显示江启臣获得党内投票者相当多数人青睐,对于一个重新出发、期待执政的政党而言,算是好的开始。
在这次补选中,中生代又担任“立法委员”的新任主席接班,似乎意味着国民党的传统资深政治人物将退出舞台,国民党已然世代交替,而且将转化成“立法院”为权力中心的内造政党,党意将更贴近民意。
但严格来讲,与其说国民党走向世代交替、内造政党的路径,还不如说国民党在历经2018年、2020年的选举结果大起大落后,新选出的党主席面临了选择正确改革方向的十字路口,党内外人士都等着看会如何演变。
如前所述,这次投票率不高,只有35.8%,虽是受疫情影响与投票所减少等因素影响,但不容讳言,国民党无法提出有效争取民心的政策,组织无法团结成为有力的在野党,无法激起党员的热情与投入,因此创下党主席历年直选投票的新低。
以国民党的两岸关系角色议题为例,因为两位党主席候选人都质疑国民党的原有大陆政策,但却又没有提出区隔民进党“台独”、独台、华独的中国政策,及能够继续在两岸关系扮演维持稳定角色的有效做法,所以选举没有吸引力,党员投票率也就不高。
江启臣质疑九二共识的价值受关注
国民党的两岸路线主要变化在于面对2018年与2020年的选举结果落差太大,尤其看到治理无能、跌落谷底的民进党,竟然能在2019年藉着操作“反中”、“抗中”,贩卖“亡国感”等议题造势,一路由黑翻红地大胜选举,因此也急着批判国民党的原有大陆政策,甚至否定九二共识价值,拉近与民进党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