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昭慧:武汉人不喜欢就不能用这疫名

玄奘大学宗教与文化学系主任释昭慧法师在脸书发文表示,武汉人不喜欢使用武汉肺炎这个称谓,我们就不能使用。(释昭慧脸书)

  中评社台北4月15日电/佛教弘誓学院创办人、玄奘大学宗教与文化学系主任释昭慧法师14日在脸书发文呼吁“不当疫名宜应终止!”,提倡使用华人世界已通称的“新冠肺炎”,而非武汉肺炎,“既然武汉人不喜欢使用这个称谓,我们就不能使用!”她认为,歧视一直伴随着疫情发生,而歧视是一种心理性的病毒,带着煽动性、伤害力。我们必须审慎检视自己的言语与心念,是否有不自觉加入歧视的行列。

  释昭慧脸书全文如下:

  不当疫名宜应终止

  歧视,一直伴随着本次严峻的疫情而发生。先是对华人的歧视,波及所有亚洲黄种人,近期则扰攘于黑肤色的非洲族裔是否受到歧视的问题。歧视确实是一种心理性的病毒,它带着煽动性、感染力、伤害力与反作用力。

  麻烦的是,有时我们也会在无意识间,卷入歧视共业之中。例如:理所当然地称呼Coronavirus为“武汉病毒”。每当看到官方与媒体自自然然地称呼“武汉肺炎”,我的内心都会感到些微不安。

  我们必须审慎检视自己的言语与心念,是否有不自觉加入歧视的行列。

  你或许会说,名词只是标示发生地点,没有歧视意图。然而“歧视”与否,必须尊重被名称所指涉之当事人的感受,既然武汉人不喜欢使用这个称谓,我们就不能使用。

  更何况,武汉民众也是这场疫情风暴下的受难者。他们当然不会愿意被迫把他们所深爱的乡土,与让他们倍感伤痛的苦难记忆,作出称谓上的永久连结。

  你或许会说,Coronavirus disease 2019(简称COVID-19)很不好记诵。没错,要华人念这串英文字母,可能真有些拗口,那何妨使用华人世界已通称的“新型冠状肺炎”(简称“新冠肺炎”)?

  这样的同理心,来自自己面对歧视称谓时的切身感受。记得三十年前,我于华视新闻广场受访未久,有一天我到三军总医院探望住院同道,从大厅到电梯之间,一位外省口音的老人,很凶恶地看着我说:“妳就是那个上电视的尼姑啊!”

  我回应道:“请你不要叫尼姑!”

  他说:“凭什么不能?我偏要叫妳尼姑。”

  我于是反问:“那我倘若叫你‘老贼’,请问你会高兴吗?”(那个时期,朱高正在骂万年国代与万年“立委”为“老贼”的新闻正夯。)

  他一听很冒火,凶狠地将手头拐杖举起,作势要打过来,正好我小妹芷昭在我身边,机警地立刻大声责骂他,他吓了一跳,这才停下来不敢妄动。   也有人强辩云:“尼姑二字哪有歧视意味?尼者,女也;姑者:年长妇女也!”

  遇到这种人,我都回应:

  “是的,每个字都没有歧视,但两个字拼在一起,放在历史文化的脉络里,就是歧视。”

  我甚至曾于脸书撰文云:

  “尼姑”一词其实带有严重的歧视心理,甚至污名化为情色与暴力的中介者。……尼众宛若烙印的牲畜,歧视就恰恰镶嵌在她们的名字上,终其一生都如影随形。”

(这篇脸书贴文,其后受到Ettoday报道: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50227/471701.htm)

  我当然也能理解,长期受到中共压制、恐吓,又备受国际组织排挤的台湾,官方与民间都累积了满腹怒火与郁气,回敬以“武汉肺炎”,或许也只是稍事舒解胸中郁气;就像怒急攻心,忍不住飙国骂以泄忿,如此而已。

  然而,对方之不善,不能拿来证明“我方”之善。就像辱人母亲的带色国骂,绝对不会让飙骂的人变得高尚。同理,WHO秘书长谭德塞对台湾施以种种排挤与打压,台湾人不是木石无心,当然点滴心头。但这真的不能拿来证明:我们可以对谭德塞施以种族歧视或其他歧视的用语--特别是“官方立场”。否则,当谭德塞点名声称台湾“外交部”纵容各种网路霸凌时,台湾政府又何必严词否认,而不是大剌剌声称:“凭什么不能?我偏要……”呢?

  蔡英文回应得好:“台湾长年被排除在国际组织之外,比谁都知道被歧视和孤立是什么滋味。”这是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器度与高度。

  疫情容或不易终止,不当疫名却可以立即终止。真诚希望:“武汉肺炎”这种令武汉人伤感、悲痛并深感屈辱的名词,在这场世纪瘟疫终止之前,就先予以终止。

玄奘大学宗教与文化学系主任释昭慧法师在脸书发文表示,武汉人不喜欢使用武汉肺炎这个称谓,我们就不能使用。(释昭慧脸书)

  中评社台北4月15日电/佛教弘誓学院创办人、玄奘大学宗教与文化学系主任释昭慧法师14日在脸书发文呼吁“不当疫名宜应终止!”,提倡使用华人世界已通称的“新冠肺炎”,而非武汉肺炎,“既然武汉人不喜欢使用这个称谓,我们就不能使用!”她认为,歧视一直伴随着疫情发生,而歧视是一种心理性的病毒,带着煽动性、伤害力。我们必须审慎检视自己的言语与心念,是否有不自觉加入歧视的行列。

  释昭慧脸书全文如下:

  不当疫名宜应终止

  歧视,一直伴随着本次严峻的疫情而发生。先是对华人的歧视,波及所有亚洲黄种人,近期则扰攘于黑肤色的非洲族裔是否受到歧视的问题。歧视确实是一种心理性的病毒,它带着煽动性、感染力、伤害力与反作用力。

  麻烦的是,有时我们也会在无意识间,卷入歧视共业之中。例如:理所当然地称呼Coronavirus为“武汉病毒”。每当看到官方与媒体自自然然地称呼“武汉肺炎”,我的内心都会感到些微不安。

  我们必须审慎检视自己的言语与心念,是否有不自觉加入歧视的行列。

  你或许会说,名词只是标示发生地点,没有歧视意图。然而“歧视”与否,必须尊重被名称所指涉之当事人的感受,既然武汉人不喜欢使用这个称谓,我们就不能使用。

  更何况,武汉民众也是这场疫情风暴下的受难者。他们当然不会愿意被迫把他们所深爱的乡土,与让他们倍感伤痛的苦难记忆,作出称谓上的永久连结。

  你或许会说,Coronavirus disease 2019(简称COVID-19)很不好记诵。没错,要华人念这串英文字母,可能真有些拗口,那何妨使用华人世界已通称的“新型冠状肺炎”(简称“新冠肺炎”)?

  这样的同理心,来自自己面对歧视称谓时的切身感受。记得三十年前,我于华视新闻广场受访未久,有一天我到三军总医院探望住院同道,从大厅到电梯之间,一位外省口音的老人,很凶恶地看着我说:“妳就是那个上电视的尼姑啊!”

  我回应道:“请你不要叫尼姑!”

  他说:“凭什么不能?我偏要叫妳尼姑。”

  我于是反问:“那我倘若叫你‘老贼’,请问你会高兴吗?”(那个时期,朱高正在骂万年国代与万年“立委”为“老贼”的新闻正夯。)

  他一听很冒火,凶狠地将手头拐杖举起,作势要打过来,正好我小妹芷昭在我身边,机警地立刻大声责骂他,他吓了一跳,这才停下来不敢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