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香港建制派面临严峻考验
中评社香港12月10日电/香港特区政府上月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取消郭荣铿等4名立法会议员资格(DQ),15名反对派议员随即以“总辞”回应,至此香港立会政治生态迎来建制力量“绝对多数”的新局。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虽然建制派明显扩大了在议会的优势,但也因此聚集了更多港人的关注与期待,其面临的压力与挑战有增无减。港人希望建制派重新检讨自身定位、扩大内部共识,有效监督政府,协助解决民众最关心的经济民生问题。
如图1所示,上月DQ4议员与反对派“总辞”事件,虽然短期内提振了港人对立法会的好感度,但这一升幅却并没有维持多久,好感度很快回落至DQ事件发生以前的水平。泛民议员的退出,无疑有助于议会恢复秩序并提高效率,但显然尚未根本性扭转港人对议会的观感,况且建制派全面掌控立会的时日尚短,政绩也相对单薄。对建制派而言,泛民“总辞”并非是一个“胜利的结局”,反而是如何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提升自身形象、提高参政水准的“考验的开始”。
随着反对派代表人物离开议会、淡出公众视野,港人对建制派议员的讨论热度明显上升,其在社交媒体中的相对关注度亦逐渐实现了对泛民议员的反超(见图2)。有观点认为,泛民离场看似扫清了障碍,但建制派议员的责任和压力有增无减,他们在议会的一举一动,包括是否按时出席会议、认真听取报告、积极参加讨论、以及是否按照选民意愿投票等,都会被市民置于放大镜下检视。由此可见,在建制“清一色”的立会新常态下,建制派议员的问政表现将受到更严格监督,而今后议会运作成效的好坏,也将直接与建制派挂钩。
回顾梳理近期香港社交媒体最关注的公共话题(如图3),疫情高居首位,受疫情影响的经济、就业议题排在第3、4位。可见,与疫情相关的经济民生议题是大多数港人热议的焦点,也是建制派应重点处理的关键。因此,能否督促和推动政府提出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遏制来势汹汹的第四波疫情,尽快实现两地通关,以及推动香港经济的全面复苏,将是影响民众对建制派信心的最主要因素。
与此同时,尽管修例风波已告一段落、国安法也落地生效,但政治议题的热度丝毫不输疫情,也凸显出香港社会内部不同政见的裂痕和对立犹存。由于建制派支持者对基本法23条、辱警罪等立法诉求强烈,而上述立法议程势必再次触动部分群体敏感神经,故建制派议员未来在处理敏感政治议题时,究竟是高调进取,还是保守谨慎,都会对香港整体政治社会氛围产生重大影响。
传统政治格局之下,建制派向来给人一种“全面站队政府”的取态,再加上有不少建制派议员直接参与政府的决策制定,因而民众习惯于将两者紧密捆绑。如图4所示,社交媒体对建制派议员与政府的正负面舆情水平皆显示高度的相关性,两者的波动走势轨迹基本一致。
随着多数反对派议员退场,以往议会内最尖锐的声音不复存在,未来政府施政如何监督制衡?这个问题近期在香港舆论引起广泛讨论。有观点指出,新形势下建制派需要重新思考并调整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走出过去被立场捆绑的二元议政格局,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府啦啦队”标签。
不少市民建议,今后建制派有更大的空间协助政府施政,除了一如既往与政府合作外,还需就事论事向政府提出建设性的批评意见,推动政府施政的不断完善,从而让民众对双方观感的同步改善。也有观点提醒,建制派仍是支持政府施政的重要力量,并非要转型为“忠诚反对派”,而是应该更加实事求是地问政监督,以免建制派声望因政府自身施政不力而受到拖累。
毫无疑问,建制派在立法会的主导地位已经确定,但能否切实解决香港社会的深层次问题,能否有效整合内部各个板块也是关键问题。如图5所示,从建制各政团的社交媒体舆情比较中,可以清晰发现,民建联、工联会的支持者主要为相对草根的基层群众,而自由党、经民联等政党则较多维护商界以及中产阶层的利益(见图5),阶层利益代表性的差异,也决定了建制派内部在一些经济民生议题上存在不小分歧,大到困扰港人多年的土地房屋问题,小到最低工资的调整幅度,建制内部意见时常不一,对政府政策的反应也多有不同。
因此,建制派能否在本港经济民生领域“难啃硬骨头”的议题上形成最广泛共识,合力推动政府展开大刀阔斧的改革,提升香港总体竞争力和各阶层民众获得感,将是影响其在议会未来一年成绩表现的重要因素。总而言之,建制派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切勿沾沾自喜,更勿松驰惰政。民意如山,须有所作为!
(记者:陈日嘉 分析师:杨力聪 工程师:吴悦柠 研究员:林东阳)
中评社香港12月10日电/香港特区政府上月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取消郭荣铿等4名立法会议员资格(DQ),15名反对派议员随即以“总辞”回应,至此香港立会政治生态迎来建制力量“绝对多数”的新局。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虽然建制派明显扩大了在议会的优势,但也因此聚集了更多港人的关注与期待,其面临的压力与挑战有增无减。港人希望建制派重新检讨自身定位、扩大内部共识,有效监督政府,协助解决民众最关心的经济民生问题。
如图1所示,上月DQ4议员与反对派“总辞”事件,虽然短期内提振了港人对立法会的好感度,但这一升幅却并没有维持多久,好感度很快回落至DQ事件发生以前的水平。泛民议员的退出,无疑有助于议会恢复秩序并提高效率,但显然尚未根本性扭转港人对议会的观感,况且建制派全面掌控立会的时日尚短,政绩也相对单薄。对建制派而言,泛民“总辞”并非是一个“胜利的结局”,反而是如何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提升自身形象、提高参政水准的“考验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