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疫情之下中国“新基建”怎么走

  中评社香港4月10日电(记者 郭至君)疫情防控期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凸显。从当前疫情困局看,“新基建”有助于稳投资、稳增长、促消费,是化解疫情不利影响,实现经济平稳有序发展的重要方法。从长期来看,以“新基建”为牵引,夯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对引燃“十四五”产业动力新引擎、助力数字经济发展、构建智慧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4月9日上午,全球化智库(CCG)数字经济委员会将举办线上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就疫情与数字经济“新基建”展开讨论,为促进中国尽快走出疫情阴霾、加速经济转型升级贡献智慧。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表示,新基建一言以蔽之其实就是“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现在中国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包括个性化定制、网络化管理等方面还远远不够,需要补短板,抓重点,继续强化。这次战疫中暴露出了我国城市公共卫生包括国家储备体系的数字化治理以及相关方面的短板和弱项,因此要精准有效地推动新基建建设。一句话来说,推动新基建,投资正当时。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表示,国家提出新基建是非常重要且重大的决策。我国的传统基础设施投资已经差不多饱和,甚至我们担心某些投资会过剩,因此选择投入新基建领域是很有必要且具有经验的。从发展的角度看,我简单提一点建议,第一就是要加大投入力度。中国在防疫阶段做的比较好,在复工试产阶段,现在还遇到了一些新的困难需要我们克服,因为是外部反作用力。国际竞争的复杂性和矛盾不会因为疫情而发生变化,只会增加新的复杂的竞争内容,即使疫情过后,那么国际关系国际局也不会不再搞贸易保护主义,不再搞各自的博弈竞争了,因为大国的利益之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第二要以国家驱动为主,应该按照资质标准公平地对待所有的企业,下一步的普及和应用更要放松一点,应该形成一个市场公平参与的机会,这个才会有更好的效果。第三就是我们在促进消费升级方面,要先走一步,只有在既已形成的消费方面,提供他的满足的供给能力,才能形成经济效益。另外就是要要注重加强国际合作,不光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在各个领域国际合作都是必须的。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执行所长,中国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黄日涵表示,截止到2019年,中国的数字经济的规模已经达到31.3万亿,占到整体的GDP比重已经超过34.8%,在这一次的疫情中数字经济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触动了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第二次电气化革命触动了德国和日本弯道超车成为了世界强国,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互联网的发展触动了美国成为全球的霸主,现在进入了新的科技革命,如果掌握了数字基建的话,中国将获得弯道超车的特权,因为数字经济不仅可以助力中国的实体经济,而且能够让中国的未来的经济发展赢得长久的动力。另外,数字经济会助力企业实现两个突破,一个是综合化企业会更加综合,第二是助力国际化的发展。任何的新鲜事物出现的时候都有人反对,今日的特色有可能就是明日的主流,中国要抓住数字经济这样的一个机会。   启明星辰集团助理总裁蒋蓉生主要聚焦在新基建面临的安全问题和挑战,他说,新基建会进一步加快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两者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从而导致对数字世界的攻击将演变为直接或间接的对物理世界的攻击。当下的新冠亿情愈发严重,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就表示,由于新冠病毒大流行,联合国警告说,这可能对各国的和全球的经济造成沉重的长期性的影响,物理世界的安全如此的重要,我认为新基建在创造更多新型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同时,务必要为人们树立起安全数字世界的信心。数字世界安全了,人们的物理世界才会更安全,经济才会插上腾飞的翅膀。

  普华商业集团董事长翟山鹰表示,新基建的概念提得很好,但是其实存在关键性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我们看似很美好的一个概念到最后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相对比较空的东西了。中国需要重点解决的是软性的问题,真正的数字经济是对于传统的经济状态有完全革命性的变革,利用所有概念要素的数字化,收集、识别、传输、储存、应用,产生全新的商业模式,提升其全新的商业价值,这才叫数字经济。坦诚的说,我们现在对于数字经济的认知是极其简单跟浅薄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王健说,中国已经在过去20年间形成了一个数字化经济转型的基本前提条件,这次疫情加速了这个过程,某种程度上也是倒逼企业和新基建的发展。其实新基建我国并不是才刚刚起步,现在是需要国家政策支撑。我们现在主要思考的应该是应用的问题,如何把现有的数字基础设施资源整合让企业用好?怎么实实在在地普惠新的技术?在数字基建的重要节点方面如何给企业提供便利?另外,数字化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问题和隐私问题,这些规则和法律都要思考和制定。

  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和全球化智库(CCG)数字经济委员会主任、CCG常务理事,量化派创始人周灏为研讨会联席主持人。   中评社香港4月10日电(记者 郭至君)疫情防控期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凸显。从当前疫情困局看,“新基建”有助于稳投资、稳增长、促消费,是化解疫情不利影响,实现经济平稳有序发展的重要方法。从长期来看,以“新基建”为牵引,夯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对引燃“十四五”产业动力新引擎、助力数字经济发展、构建智慧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4月9日上午,全球化智库(CCG)数字经济委员会将举办线上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就疫情与数字经济“新基建”展开讨论,为促进中国尽快走出疫情阴霾、加速经济转型升级贡献智慧。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表示,新基建一言以蔽之其实就是“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现在中国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包括个性化定制、网络化管理等方面还远远不够,需要补短板,抓重点,继续强化。这次战疫中暴露出了我国城市公共卫生包括国家储备体系的数字化治理以及相关方面的短板和弱项,因此要精准有效地推动新基建建设。一句话来说,推动新基建,投资正当时。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表示,国家提出新基建是非常重要且重大的决策。我国的传统基础设施投资已经差不多饱和,甚至我们担心某些投资会过剩,因此选择投入新基建领域是很有必要且具有经验的。从发展的角度看,我简单提一点建议,第一就是要加大投入力度。中国在防疫阶段做的比较好,在复工试产阶段,现在还遇到了一些新的困难需要我们克服,因为是外部反作用力。国际竞争的复杂性和矛盾不会因为疫情而发生变化,只会增加新的复杂的竞争内容,即使疫情过后,那么国际关系国际局也不会不再搞贸易保护主义,不再搞各自的博弈竞争了,因为大国的利益之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第二要以国家驱动为主,应该按照资质标准公平地对待所有的企业,下一步的普及和应用更要放松一点,应该形成一个市场公平参与的机会,这个才会有更好的效果。第三就是我们在促进消费升级方面,要先走一步,只有在既已形成的消费方面,提供他的满足的供给能力,才能形成经济效益。另外就是要要注重加强国际合作,不光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在各个领域国际合作都是必须的。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执行所长,中国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黄日涵表示,截止到2019年,中国的数字经济的规模已经达到31.3万亿,占到整体的GDP比重已经超过34.8%,在这一次的疫情中数字经济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触动了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第二次电气化革命触动了德国和日本弯道超车成为了世界强国,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互联网的发展触动了美国成为全球的霸主,现在进入了新的科技革命,如果掌握了数字基建的话,中国将获得弯道超车的特权,因为数字经济不仅可以助力中国的实体经济,而且能够让中国的未来的经济发展赢得长久的动力。另外,数字经济会助力企业实现两个突破,一个是综合化企业会更加综合,第二是助力国际化的发展。任何的新鲜事物出现的时候都有人反对,今日的特色有可能就是明日的主流,中国要抓住数字经济这样的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