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专访:王英津谈国民党两岸论述

江启臣当选国民党主席后发表胜选谈话。(中评社资料图)

  中评社北京3月27日电(记者 海涵)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民党的两岸路线走向备受关注。3月7日,江启臣当选国民党主席,中共中央没有依惯例发函电祝贺,引发各界对两党关系走向的担忧。3月9日上午,江启臣在宣誓就职党主席的讲话中,也未提及“九二共识”。不过,其后他对“九二共识”的表态稍作微调。3月17日,江启臣接受网路专访时称自己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3月25日,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左正东出任新一届国民党大陆事务部(代理)主任,主要协助江启臣建构国民党的两岸论述。当下,国共关系发展到一个十字路口。在此关头,当如何看待国民党在两岸论述上的一些说法?大陆研判国民党两岸论述是否符合一中原则的标准是什么?大陆对待国民党两岸论述的立场和态度是怎样的?国共两党关系的未来前景如何?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王英津日前接受了中评社采访。他表示,不管国民党的两岸论述下一步将作何调整,也不管在跟大陆背对背的场合如何自我表述,最后跟大陆面对面互动时,只能说“九二共识”四个字。

  王英津教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政治学、国外中央与高度自治地方关系、香港政治、台湾政治与两岸关系研究。先后出版《国家统一模式研究》、《自决权理论与公民投票》、《港澳特区政府与政治》、《台湾地区政治体制分析》、《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研究》、《冲突与合作:海洋主权争端中的两岸关系》(第一着者)、《分离与统一:变动中的两岸关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分析》、《国际领土变更公投案例研究——比较视域中的“台独”公投》(第一着者)等著作;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40余篇。

  以下为采访全文:   中评社:3月17日,国民党主席江启臣在接受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的网路专访时称自己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江启臣此番表述被报道出来之后,立刻受到两岸关注并引发热议。有台湾学者认为,江启臣的这个说法等于他接受了“九二共识”;也有人认为这个表述可以看作“九二共识”的另一种表述。对此,您怎么看?

  王英津:站在大陆的角度看,江启臣主席的这个表述跟他以前的说法相比较确实有进步,但仍然不够。虽然这个表述向“九二共识”更加靠近了,但它不能代替“九二共识”,其本身离“九二共识”还有很大差距。

  中评社:既然如此,您是否可以分析一下,江启臣所作表述与“九二共识”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王英津:大陆坚持的“九二共识”,其核心意涵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特别要强调的是,这里的“一个中国”是国际法意义上的实体中国,而不是历史、地理、文化、血缘上的虚体中国。大陆坚决反对将“一个中国”虚化的说辞和做法。

  根据媒体报道,这次江启臣接受采访时的表述是:“对国民党来说,中国就是‘中华民国’;我在台湾出生长大,所以是台湾人;从文化、历史来看,我也是中国人。”那么,目前江启臣所说的“中国人”中的“中国”是实体中国还是虚体中国?目前并不清楚。这里有两种可能的解释方向:一是“一中”解释,二是“独台”解释。如果单从“自己是台湾人——‘中华民国’人——中国人”出发,并不能认定他的这个表述是一中论述;要判断其是否为一中论述,还要看他如何界定台湾政权与大陆政权的关系。具体来说,如果他坚持“中华民国”的唯一“法统”地位,这便体现了两岸政权之争,就是一中论述;如果他坚持两岸是两个对等的合法政权,这等于是1994年李登辉在“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中设计的“一个国家,两个对等政治实体”,是“独台”论述。

  从国外看,统一之前东、西德的居民都声称自己是德国人,但大家都知道,统一前驾乎于东、西德之上的德国是历史、文化、血缘、民族象征意义上的德国,是一个虚体架构。为防止国民党借鉴德国模式来建构两岸论述,大陆需要江启臣主席在这个问题上再做进一步说明,并且今后应从政治和法律的角度来阐释,而不应从历史、文化、血缘、人种的角度来阐释。否则,大陆无法判断国民党论述的性质是一中抑或“独台”。   中评社:3月17日,江启臣在与洪秀柱互动时表示,“中华民国”的固有疆域明订在“中华民国宪法”之中,只要没有“修宪”,自然应该遵守“宪法”。之前,他也表达过依照“中华民国宪法”处理两岸关系之类的观点。那么,如果国民党不直接接受“九二共识”,而是单纯强调按照“中华民国宪法”和“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来处理两岸事务,这样的论述是否可以替代“九二共识”?

  王英津:不可以。单单依靠这两个文件而没有其他论述来配套,不足以支撑国共双方在一中轨道上互动合作。这是因为:国民党依照这两个文件来处理两岸事务有两种可能的发展方向:一是向一中方向发展,二是向“台独”方向发展。前者譬如,马英九当局在“中华民国宪法”和“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的基础上坚持了一中路线;后者譬如,李登辉当局在两个文件的基础上迈向了“独台”路线,最终走向了“两国论”。正因如此,当国民党声称依照这两个现行文件来处理两岸事务时,大陆通常会持保留态度,并作后续跟踪观察。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大陆一概反对国民党依照这两个文件来处理两岸事务。

  无独有偶,蔡英文在2016年“5﹒20就职”时也曾表达过要依照“中华民国宪法”和“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来处理两岸事务。针对蔡英文当局的说辞,当时大陆官方将其界定为“未完成的答卷”,所谓的“未完成”,意思就是这个论述不够充分、不够明确,有待蔡英文当局进一步将两岸政治关系定位说清楚。事实表明,只依照这两个文件处理两岸事务,不仅不能阻止、反而被蔡英文歪曲利用来从事各种形式的“台独”。所以,当下国民党仅仅说依照“中华民国宪法”和“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来处理两岸事务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将两岸政治关系定位说清楚。   中评社:我们知道,马英九时期也曾声称依照“中华民国宪法”和“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来处理两岸事务,当时大陆并没有公开反对。为何现在江启臣主席运用类似的表述,大陆就表示出谨慎、忧虑甚至保留的态度呢?到底二者有何不同?

  王英津:马英九当局奉行一中路线,其除了声称依照“中华民国宪法”和“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处理两岸事务之外,关键是其公开声称坚持“九二共识”,还提出了“一国两区”、反对“台独”、“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等论述。尽管其论述中也有瑕疵,譬如“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有“两岸是对等政治实体”之嫌,但从整体来看,马英九当局走的是一中路线,尤其从大陆“听其言、观其行”的角度看,他以实际行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而反观目前江启臣主席的表述,却在大陆最关注的问题上含混不清,不仅没有公开接受“九二共识”,而且处处回避“九二共识”以及其他能够体现两岸一中的表述。正如前面我提到的,单单凭他依照这两个文件来处理两岸事务,不能保证他走的是一中路线。这正是大陆所担心的。

  中评社:江启臣主席还曾说,“大陆习近平总书记在‘1﹒2讲话’中给‘九二共识’增加了‘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意涵。对此,台湾社会普遍不能接受,这使得国民党继续坚持‘九二共识’的难度增大。”这样的说法在台湾社会很普遍。另外,3月25日,新任国民党大陆事务部代理主任的左正东在接受采访时也表达了“九二共识”与时俱进的问题。您怎么看待这些说法?

  王英津:国民党将问题的原因归于大陆习近平总书记的“1﹒2”讲话,这纯粹是转嫁责任的说法。不过,这种说法很容易迷惑人,所以必须加以厘清。

  众所周知,2019年1月2日讲话论及“九二共识”时所说的“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不是“增加”,而是“复原”了“九二共识”的完整内涵,这可以通过查证当年两岸往来的文书予以证明。国民党不仅应该承认,而且应该接受这个事实。退一步讲,即便国民党不接受大陆在“九二共识”中复原“谋求国家统一”的意涵,也能通过其惯常使用的“各表”加以处理,也不至于将整个“九二共识”全盘抛弃。   当下国民党的两岸论述只有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进行表述才可能被大陆所接受。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国民党这次论述调整可能要兼顾到其目前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且能向各方都能有所交代。具体而言,这个论述必须既能延续国民党的传统两岸路线,又能让大陆接受,还能向党内年轻世代和美国均有所交代,同时还要与民进党有所区隔。其实,从表述技术上说,建构这样的论述并没有那么困难,通过搁置争议或综合运用共表与各表都可以解决,根本不需要搁置或“霜冻”“九二共识”,更不需要抛弃“九二共识”。如果国民党存心想抛弃“九二共识”,那就不要将责任转嫁给大陆。

  回顾“九二共识”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国共双方一直对它的意涵存有争议,但双方通过求同存异,以及策略性处置基于共表的各表,便使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妥善处理,并没有因此而影响“九二共识”作为国共互动的政治基础。这些实践经验都值得国民党进一步参考。

  需要指出的是,不管国民党的两岸论述下一步将作如何调整,也不管在跟大陆背对背的场合如何自我表述,最后跟大陆面对面互动时,只能说“九二共识”四个字。

江启臣当选国民党主席后发表胜选谈话。(中评社资料图)

  中评社北京3月27日电(记者 海涵)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民党的两岸路线走向备受关注。3月7日,江启臣当选国民党主席,中共中央没有依惯例发函电祝贺,引发各界对两党关系走向的担忧。3月9日上午,江启臣在宣誓就职党主席的讲话中,也未提及“九二共识”。不过,其后他对“九二共识”的表态稍作微调。3月17日,江启臣接受网路专访时称自己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3月25日,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左正东出任新一届国民党大陆事务部(代理)主任,主要协助江启臣建构国民党的两岸论述。当下,国共关系发展到一个十字路口。在此关头,当如何看待国民党在两岸论述上的一些说法?大陆研判国民党两岸论述是否符合一中原则的标准是什么?大陆对待国民党两岸论述的立场和态度是怎样的?国共两党关系的未来前景如何?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王英津日前接受了中评社采访。他表示,不管国民党的两岸论述下一步将作何调整,也不管在跟大陆背对背的场合如何自我表述,最后跟大陆面对面互动时,只能说“九二共识”四个字。

  王英津教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政治学、国外中央与高度自治地方关系、香港政治、台湾政治与两岸关系研究。先后出版《国家统一模式研究》、《自决权理论与公民投票》、《港澳特区政府与政治》、《台湾地区政治体制分析》、《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研究》、《冲突与合作:海洋主权争端中的两岸关系》(第一着者)、《分离与统一:变动中的两岸关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分析》、《国际领土变更公投案例研究——比较视域中的“台独”公投》(第一着者)等著作;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40余篇。

  以下为采访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