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飞答中评:香港通识改革 让教育回归初心
中评社香港11月29日电(记者 沈而忱)教育局局长杨润雄日前宣布改革通识科,包括只设“合格/不合格”、删减一半内容、取消“独立专题探究”、重视培养学生正面价值及国民身份认同、学习宪法基本法、提供内地考察机会、教科书审批等。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副主席、将军澳香岛中学校长邓飞对中评社指出,改革通识教育可以减低社会炽热的政治化氛围,亦可以让教育回归其本身应有的样子。
“对通识科大刀阔斧地改革是一件好事。”邓飞说,通识教育最初提出的目标,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在没有应试压力的前提下,自由地探讨一些社会问题、认识国家发展,但是由于仍然采用与其他科目同样的评定标准,导致教学失去了初心,无法实现最初的目标。用“合格/不合格”代替原先的七个等级,有助于降低学生的考试压力,实现通识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回到通识教育的初心。
课时方面,邓飞表示,中文、英文、数学、通识四门主课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导致修习选修科的人数逐年下降,学生的学习面越来越狭窄。删减通识科课时及内容可以鼓励学生去选修其他更多的学科。
邓飞提到,香港的政治化气氛炽热,大量的大学生和中学生被卷入社会运动,因此降低通识教育中的政治敏感议题及试题十分有必要。从通识教育的去政治化入手,逐步达至中小学课程的去政治化,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的降温,亦有利于教育回归本身应有的面目。
改革后的通识科提供去内地考察机会引起香港社会议论。邓飞认为,香港学生通过“姊妹学校”计划、或是其他项目去内地交流考察一直存在。将其纳入通识教育框架,可以在不增加学校工作量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去内地交流的正规化程度和课程化程度,使得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带着学习、观察和思考的目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准及分析能力。
有言论称“(教材)送审是老师头上一把刀”。对此,邓飞反驳道,这是完全没有逻辑的“双标”言论。香港所有学科的课本从来都是要送审的,通识教科书送审不应该成为争议,只是回到了正常状态。另外,在网络资讯时代,老师和未成年的学生难以分辨哪条资讯是可信、合法的,哪条是虚假的、违法的,因此教材送审是将分辨的工作交由教育局,更便利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谈及在校园内推行国民教育及法治教育,邓飞指出两种模式,一是专科专教,专门设置一门学科来教授国情和法律;二是渗透模式,所有相关的学科和学习活动,都要分担教学内容。专科专教的国民教育在2012年的“反国教”运动中被污名化和妖魔化,但是渗透式的教育一直在进行中。然而渗透式的国民教育有极大的缺陷,首先没有学科为此承担责任,其次过于碎片化,无法予学生准确、全面的教育,让别有用心的人士有机可乘,用片面的方式向学生“政治洗脑”。
“因此我认为,无论是推动国情教育,还是国家安全教育和法治教育,都需要两条腿走路,两种模式都要有。”邓飞说,希望通识科能够通过重新改造,成为一门适合进行国情教育的学科,专科专教地让学生们认识国家、认识法律。与此同时,其他相关的学科或活动,亦都可以分担,用更加轻松生动地形式进行教育。
中评社香港11月29日电(记者 沈而忱)教育局局长杨润雄日前宣布改革通识科,包括只设“合格/不合格”、删减一半内容、取消“独立专题探究”、重视培养学生正面价值及国民身份认同、学习宪法基本法、提供内地考察机会、教科书审批等。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副主席、将军澳香岛中学校长邓飞对中评社指出,改革通识教育可以减低社会炽热的政治化氛围,亦可以让教育回归其本身应有的样子。
“对通识科大刀阔斧地改革是一件好事。”邓飞说,通识教育最初提出的目标,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在没有应试压力的前提下,自由地探讨一些社会问题、认识国家发展,但是由于仍然采用与其他科目同样的评定标准,导致教学失去了初心,无法实现最初的目标。用“合格/不合格”代替原先的七个等级,有助于降低学生的考试压力,实现通识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回到通识教育的初心。
课时方面,邓飞表示,中文、英文、数学、通识四门主课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导致修习选修科的人数逐年下降,学生的学习面越来越狭窄。删减通识科课时及内容可以鼓励学生去选修其他更多的学科。
邓飞提到,香港的政治化气氛炽热,大量的大学生和中学生被卷入社会运动,因此降低通识教育中的政治敏感议题及试题十分有必要。从通识教育的去政治化入手,逐步达至中小学课程的去政治化,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的降温,亦有利于教育回归本身应有的面目。
改革后的通识科提供去内地考察机会引起香港社会议论。邓飞认为,香港学生通过“姊妹学校”计划、或是其他项目去内地交流考察一直存在。将其纳入通识教育框架,可以在不增加学校工作量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去内地交流的正规化程度和课程化程度,使得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带着学习、观察和思考的目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准及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