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台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路径
【摘要】港澳台同胞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中国辽阔疆域、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悠久中国历史、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引导港澳台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增强港澳台同胞的使命感、归属感、荣誉感。当前,囿于港澳台地区与大陆(内地)在意识形态、规则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加之受分裂势力及其行径影响,港澳台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应进一步强化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互嵌式发展;进一步强化情感上的相互亲近,以更大力度破除准入壁垒、打通融合堵点,拉近港澳台同胞与大陆(内地)各族同胞的情感距离;进一步强化文化上的兼收幷蓄,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港澳台地区彰显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历史史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民族工作领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标志的一系列重大原创性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2024年4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会见马英九一行时提出“四个坚定”,即坚定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坚定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一重要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领域的重大决策部署延伸至港澳台工作领域。这对于做好新时代港澳台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港澳台同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在共同开拓中国辽阔疆域、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悠久中国历史、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历史进程中融聚而成的民族实体。①这一概念充分彰显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共同性与不可分割性,突出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港澳台同胞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港澳台同胞是有为的参与者和有力的推动者。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港澳台同胞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同开拓了祖国疆域,共同维护了国家统一。中华各民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中国的锦绣河山。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都对今日中国疆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香港出土的商代玉制礼器及周代青铜礼器,反映中原地区的礼制及文化在商周时期便已传到香港。澳门出土的彩陶、玉器、石斧等文物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同类文物属于同一文化系统,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在澳门一带活动。在秦朝时,港澳地区便纳入中央政权的管辖,隶属于南海郡番禺县。中国人也最早开发治理了台湾,1700年前的中国历史文献《临海水土志》对此就有所著述,这是世界上最早记述台湾的文字。②公元3世纪和7世纪,三国孙吴政权和隋朝政府都曾先后派万余人去台,从17世纪开始,中国人开发台湾的规模越来越大。从元朝开始,中国历代政府便先后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对台湾进行有效管辖。港澳台同胞不仅是中国辽阔疆域的开拓者,也是中国辽阔疆域的守护者。近代以来,港澳台同胞反抗殖民压迫,维护领土主权,追求国家统一,有力维护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其二,港澳台地区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各民族在共创中华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共同而持久的历史记忆。共同历史记忆是中华各民族集体记忆通过接触和交融而最终整合而成的所有共同体成员共同享有的时空记忆,中华民族共同体也因为有各民族共享的历史记忆才得以被普遍认同。因此,共同历史记忆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因素,对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港澳台同胞与大陆(内地)各族同胞在长期交流交往交融过程中,共同塑造了各民族共享的整体记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漫长历史记载着中华儿女秉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开发、建设港澳台地区,记载着港澳台同胞与大陆(内地)同胞共同反抗外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记载着港澳台同胞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幷且作出独特而重要贡献,也记载着“一国两制”在港澳的成功实践以及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港澳台地区的历史虽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从根本上说其所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开疆拓土、繁衍生息的历史,是中华文化开枝散叶、播迁发展的历史,也是港澳台地区融入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三,港澳台同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传播者、开拓者。中华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相辉映和互鉴融通,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历久弥新,夯实了中华文化自信的根基。港澳台地区虽然都曾长期遭受外国殖民统治,但是在民族浩劫与殖民高压下,港澳台同胞仍坚守民族立场,赓续中华文脉,幷且搭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港澳地区与广东同属岭南文化的核心区域,粤剧粤曲粤语粤菜在港澳地区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岭南传统建筑广泛散落在港澳地区的街头巷陌。与此同时,西方近代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通过港澳传入广东,继而扩散到内地,使岭南文化“得风气之先”,在近现代中华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华文化也通过港澳走向世界。在台湾地区,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枝繁叶茂,熔铸在台湾同胞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之中。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也使台湾同胞在面对不同民族和文化时能够保持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博采众长、兼收幷蓄,形成了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其四,港澳台同胞是培育民族精神的主体力量之一。面对近代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港澳台同胞的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从根本上被激发了。广大港澳台同胞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御外侮、同赴国难。抗战期间,港澳同胞积极支持祖国的抗战事业,多次组织募捐活动,筹集资金、军需品和药品,慰问前线将士,医治伤员,赈济难民,营救爱国民主人士,生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甲午战争失败后割台消息传到台湾,全台军民激于义愤,万众一心,奋起抵抗,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决心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在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50年间,台湾同胞从未停止过反抗侵略的斗争,涌现了一大批抗日志士,包括被称为“客家三杰”的吴汤兴、姜绍祖、徐骧以及被称为“闽南三猛”的简大狮、林少猫、柯铁虎等,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气节。港澳台同胞与全国各族人民一样,都是培育、继承、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的主体力量,幷且将其深深融入自身的血液和灵魂。
二、港澳台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历史客观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心理意识,即对中华民族的最高认同及由此产生的对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归属感、荣誉感。③当前,引导港澳台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有助于增强港澳台同胞的使命感。国家统一、民族复兴,是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和历史使命。港澳台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一就是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认清“台独”“港独”等分裂势力及其分裂行径的极端危害性、破坏性,坚守民族大义,顺应历史大势,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与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的犯罪分子划清界限,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其二就是增强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充分认识民族复兴与港澳台地区的前途、港澳台同胞的福祉紧密相连,以更积极的姿态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其三就是增强文化使命感,肩负起继承、发展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责任,做中华文化的“代言人”“传承人”。
二是有助于增强港澳台同胞的归属感。首先,民族意识的核心是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④中华民族是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人们共同体,在今天主要包括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大陆各族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引导港澳台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强化港澳台同胞对于身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认同。其次,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本质,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引导港澳台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强化港澳台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抵制文化虚无主义,进一步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最后,政治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属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着国族一体的理论。⑤因此,港澳台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就意味着具有国家认同意识,承认“中国人”的身份,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三是有助于增强港澳台同胞的荣誉感。每个民族和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荣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帮助各族同胞寻找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历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值得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幷且加以继承和发扬。因此,港澳台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就是要深入瞭解中华民族的形成脉络、发展历程、辉煌成就,唤醒共同历史记忆,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另一方面就是要瞭解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各领域所取得的显着成就,特别是“一国两制”这一伟大创举在港澳地区的成功实践,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美好前景,增强作为共同体成员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由于港澳台地区实行不同于大陆(内地)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而且都曾遭受外国殖民统治,存在极少数分离主义势力,特别是台湾地区已同大陆分隔70多年,“台独”分裂活动猖獗,因此,港澳台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港澳台地区与大陆(内地)意识形态差异是制约港澳台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因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共同体思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导,奠定了根本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规律。在这一理论视域下,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清晰的且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绝不是“想象的共同体”,而是历史必然和历史事实,是浸润了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传统的民族共同体。这与强调民族的人为建构特性,夸大社会精英与国家主观能动性的西方民族建构理论形成鲜明对比。建构论鼓吹“民族主义幷非民族自我认知的觉醒:它只是在不存在民族的各处发明出各民族”。⑥正是在西方民族建构论的指导下,港澳台地区的极少数分裂势力试图通过建构共同体的手段,打造所谓的“香港民族”“台湾民族”,以重构香港同胞及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消蚀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最终目的在于为分疆裂土、“独立建国”提供所谓的国族支撑。由于目前建构论占据西方民族学界的主流,且具有极强的诱导性和迷惑性,对中国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构成了某种理论挑战,在港澳台地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一定程度的话语竞争。
其次,港澳台地区的分裂势力及其行径是制约港澳台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突出因素。在台湾地区,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台湾当局在文化、教育、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等领域逐步全面推行“去中国化”政策,大肆倡导“台湾主体意识”,鼓吹“台湾民族主义”“台独意识”,企图从源头上切断台湾民众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尤其是台湾当局教育主管部门以“同心圆史观”为主导多次对中小学历史课纲进行修改,企图以地方差异性、文化多元性来否定、消解中华民族内含的文化同一性及政治一元性。⑦这对于台湾同胞特别是台湾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会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在香港地区,由于遭受百年殖民统治,香港社会逐渐发展形成一套本土化的、个体性的市民文化,部分香港民众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和责任感受到削弱。回归之后,由于香港“国情认同教育”一度存在国民教育“空心化”、中国历史教育“边缘化”、“一国两制”和“基本法”教育“肤浅化、片面化”等突出问题,⑧从实践来看,强化香港同胞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成效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加之受到外部势力的文化渗透及价值理念的差异,当前香港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然面临一些挑战。
最后,港澳台地区同大陆(内地)规则衔接不畅是制约港澳台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因素。统一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奠定了大一统国家的体制基础,因而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起点,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在现代社会,统一性具体表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地域间规则与标准统一、成员间权利与机会平等。当前,由于海峡两岸尚未完全统一,两岸之间企业资质、行业标准、职业资格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台胞在大陆就业、发展在一些领域还面临门槛和壁垒。尽管近些年有关部门和地区积极出台和落实以同等待遇为核心的惠台政策,但是受台当局阻扰等多重因素影响,两岸各领域的融合度依然有较大提升空间,离应通尽通的目标还有差距。在港澳地区,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港澳与广东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积极的成效,但囿于粤港澳三地分属不同关税区域、不同法律体系、不同货币制度,彼此间存在制度的鸿沟或众多堵点、壁垒,还需要较长时间摸索和有序推进。因此,在现阶段,因差异所产生的“边界感”依然是影响港澳台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因素。
四、港澳台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选择
做好民族工作必须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引导港澳台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样需要正确把握好这四对关系。首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幷不要消灭差异性,对于港澳台同胞所选择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要给予充分尊重,但差异性不能削弱和危害共同性,不能将制度不同视为统一的障碍,更不能将其作为分裂的藉口。其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港澳台地区本土意识两者层面不同、范畴不同,可以幷行不悖,但不是平行幷列,必须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再次,港澳台地区亚文化属于中华文化,前者是枝叶,后者才是主干,不能否定港澳台地区亚文化丰富幷发展了中华文化,也不能将港澳台地区亚文化与中华文化割裂开来。最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纯粹精神层面的问题,需要以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现实基础,实现港澳台同胞及大陆(内地)各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过上更好的日子,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在明确必须把握好这四对关系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港澳台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所面临的问题,以下就路径选择加以探讨。
一是强化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经济发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基础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港澳台地区在发挥市场经济的示范作用、投资兴业的龙头作用、先行先试的试点作用、体制改革的助推作用等方面助力国家建设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当前,受中美战略竞争、大陆(内地)经济增长动能转换以及台湾当局阻扰、破坏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港澳台地区与大陆(内地)之间正逐步形成的经济共同体面临一定挑战。鉴此,有必要加快对港澳台地区职业资格、企业资质、行业标准的比对采认工作,先行先试采取市场准入特别措施,助推港澳台地区与大陆(内地)之间的要素流动,鼓励和支持在大陆(内地)布局的港澳台资企业内向化转型,引导港澳台同胞把眼光更多投向内需市场,逐步改变过去“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三角贸易”格局,促进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产业链供应链互嵌式发展,夯实港澳台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
二是强化情感上的相互亲近。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各族同胞共建共享、共情共乐的共同体。近年来,大陆(内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港澳台同胞在大陆(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扩大港澳台同胞在大陆(内地)的社会参与面,幷为其提供同等待遇,港澳台同胞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大幅提升。例如福建省引进台胞担任仲裁员、调解员、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检察联络员及司法辅助人员等,支持台胞参与福建法治建设;广东省积极为港澳青年在粤发展搭台搭梯,专门出台《广东省促进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就业创业条例》,打造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化的支持体系。下一步,一方面应加快复制推广闽粤等地先行先试的经验做法,及时完善相关工作举措,成熟一批、推广一批,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扩大港澳台同胞社会参与;另一方面应摸清政策落地的堵点、难点,及时加以研究破解,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确保港澳台同胞应享尽享。总之,唯有参与,才有认同,应以更大力度破除准入壁垒、打通融合堵点,夯实港澳台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基础。
三是强化文化上的兼收幷蓄。中华民族的认同核心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核心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提供的稳定的文化心理基础。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应当是在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过程中不断增进共同性。⑩港澳台地区的亚文化虽然有其独特性,但其母体是中华文化。在殖民时期,港澳台同胞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高度的自觉与自信,对于保育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突出贡献,幷且立足当地实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累积了不少有益经验。鉴此,一方面应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港澳台地区彰显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历史史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突出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争取文化话语权;另一方面,应注重加强港澳台同胞特别是港澳台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可与认同,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创新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效能,夯实港澳台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础。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内地高校港澳台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19CKS046)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潘岳主编:《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第4页。
②外交部:为什么说“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https://www.mfa.gov.cn/ziliao_674904/zt_674979/ywzt_675099/wzzt_675579/2311_675829/200312/t20031201_7962093.shtml。
③同①,第5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s://www.cssn.cn/skgz/202209/t20220916_5519410.shtml
⑤张善鑫,中华民族共同体:国家与民族统一的理论——兼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路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75-83。
⑥关凯,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一种新的文化政治理论[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5):71-77。
⑦林红、杜正胜,“同心圆史观”为“台独”张目[J],历史评论,2022(1):82-88。
⑧陈杰,香港回归以来港人“国家认同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科学,2021(3):38-46。
⑨王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J],人民论坛,2020(Z1):160-161。
⑩高永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逻辑、统合实践与协同路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13。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4月号,总第328期,P13-18)
【摘要】港澳台同胞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中国辽阔疆域、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悠久中国历史、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引导港澳台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增强港澳台同胞的使命感、归属感、荣誉感。当前,囿于港澳台地区与大陆(内地)在意识形态、规则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加之受分裂势力及其行径影响,港澳台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应进一步强化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互嵌式发展;进一步强化情感上的相互亲近,以更大力度破除准入壁垒、打通融合堵点,拉近港澳台同胞与大陆(内地)各族同胞的情感距离;进一步强化文化上的兼收幷蓄,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港澳台地区彰显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历史史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民族工作领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标志的一系列重大原创性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2024年4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会见马英九一行时提出“四个坚定”,即坚定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坚定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一重要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领域的重大决策部署延伸至港澳台工作领域。这对于做好新时代港澳台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港澳台同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在共同开拓中国辽阔疆域、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悠久中国历史、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历史进程中融聚而成的民族实体。①这一概念充分彰显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共同性与不可分割性,突出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港澳台同胞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港澳台同胞是有为的参与者和有力的推动者。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港澳台同胞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同开拓了祖国疆域,共同维护了国家统一。中华各民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中国的锦绣河山。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都对今日中国疆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香港出土的商代玉制礼器及周代青铜礼器,反映中原地区的礼制及文化在商周时期便已传到香港。澳门出土的彩陶、玉器、石斧等文物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同类文物属于同一文化系统,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在澳门一带活动。在秦朝时,港澳地区便纳入中央政权的管辖,隶属于南海郡番禺县。中国人也最早开发治理了台湾,1700年前的中国历史文献《临海水土志》对此就有所著述,这是世界上最早记述台湾的文字。②公元3世纪和7世纪,三国孙吴政权和隋朝政府都曾先后派万余人去台,从17世纪开始,中国人开发台湾的规模越来越大。从元朝开始,中国历代政府便先后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对台湾进行有效管辖。港澳台同胞不仅是中国辽阔疆域的开拓者,也是中国辽阔疆域的守护者。近代以来,港澳台同胞反抗殖民压迫,维护领土主权,追求国家统一,有力维护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其二,港澳台地区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各民族在共创中华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共同而持久的历史记忆。共同历史记忆是中华各民族集体记忆通过接触和交融而最终整合而成的所有共同体成员共同享有的时空记忆,中华民族共同体也因为有各民族共享的历史记忆才得以被普遍认同。因此,共同历史记忆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因素,对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港澳台同胞与大陆(内地)各族同胞在长期交流交往交融过程中,共同塑造了各民族共享的整体记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漫长历史记载着中华儿女秉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开发、建设港澳台地区,记载着港澳台同胞与大陆(内地)同胞共同反抗外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记载着港澳台同胞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幷且作出独特而重要贡献,也记载着“一国两制”在港澳的成功实践以及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港澳台地区的历史虽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从根本上说其所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开疆拓土、繁衍生息的历史,是中华文化开枝散叶、播迁发展的历史,也是港澳台地区融入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三,港澳台同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传播者、开拓者。中华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相辉映和互鉴融通,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历久弥新,夯实了中华文化自信的根基。港澳台地区虽然都曾长期遭受外国殖民统治,但是在民族浩劫与殖民高压下,港澳台同胞仍坚守民族立场,赓续中华文脉,幷且搭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港澳地区与广东同属岭南文化的核心区域,粤剧粤曲粤语粤菜在港澳地区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岭南传统建筑广泛散落在港澳地区的街头巷陌。与此同时,西方近代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通过港澳传入广东,继而扩散到内地,使岭南文化“得风气之先”,在近现代中华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华文化也通过港澳走向世界。在台湾地区,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枝繁叶茂,熔铸在台湾同胞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之中。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也使台湾同胞在面对不同民族和文化时能够保持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博采众长、兼收幷蓄,形成了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其四,港澳台同胞是培育民族精神的主体力量之一。面对近代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港澳台同胞的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从根本上被激发了。广大港澳台同胞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御外侮、同赴国难。抗战期间,港澳同胞积极支持祖国的抗战事业,多次组织募捐活动,筹集资金、军需品和药品,慰问前线将士,医治伤员,赈济难民,营救爱国民主人士,生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甲午战争失败后割台消息传到台湾,全台军民激于义愤,万众一心,奋起抵抗,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决心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在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50年间,台湾同胞从未停止过反抗侵略的斗争,涌现了一大批抗日志士,包括被称为“客家三杰”的吴汤兴、姜绍祖、徐骧以及被称为“闽南三猛”的简大狮、林少猫、柯铁虎等,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气节。港澳台同胞与全国各族人民一样,都是培育、继承、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的主体力量,幷且将其深深融入自身的血液和灵魂。
二、港澳台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历史客观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心理意识,即对中华民族的最高认同及由此产生的对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归属感、荣誉感。③当前,引导港澳台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有助于增强港澳台同胞的使命感。国家统一、民族复兴,是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和历史使命。港澳台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一就是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认清“台独”“港独”等分裂势力及其分裂行径的极端危害性、破坏性,坚守民族大义,顺应历史大势,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与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的犯罪分子划清界限,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其二就是增强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充分认识民族复兴与港澳台地区的前途、港澳台同胞的福祉紧密相连,以更积极的姿态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其三就是增强文化使命感,肩负起继承、发展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责任,做中华文化的“代言人”“传承人”。
二是有助于增强港澳台同胞的归属感。首先,民族意识的核心是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④中华民族是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人们共同体,在今天主要包括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大陆各族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引导港澳台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强化港澳台同胞对于身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认同。其次,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本质,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引导港澳台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强化港澳台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抵制文化虚无主义,进一步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最后,政治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属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着国族一体的理论。⑤因此,港澳台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就意味着具有国家认同意识,承认“中国人”的身份,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三是有助于增强港澳台同胞的荣誉感。每个民族和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荣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帮助各族同胞寻找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历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值得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幷且加以继承和发扬。因此,港澳台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就是要深入瞭解中华民族的形成脉络、发展历程、辉煌成就,唤醒共同历史记忆,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另一方面就是要瞭解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各领域所取得的显着成就,特别是“一国两制”这一伟大创举在港澳地区的成功实践,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美好前景,增强作为共同体成员的自豪感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