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求通关 港府无法解难题

图1 香港社交媒体通关话题正负面情绪指数变化情况(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11月18日电/11月23日起,符合条件的港人,从广东及澳门陆路口岸入境抵港,持有效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可豁免14天强制检疫,初步限额每日5000名。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由于香港疫情近日再度反弹,清零难上加难,港人对特区政府的防疫措施及与内地通关的政策已经从期待到失望,再变为心凉和无感。

  回顾6月以来港人对通关话题的情绪变化,可以清楚发现(如图1),尽管此次港府实施“单向通关”回应了居内地港人的迫切需求,特首月初访问北京、广东时也争取两地尽快通关,但近期通关议题的热度已经大不如前。

  “单向通关”公布之初,不少网民反应相当谨慎,认为政府通关计划多次“跳票”,除非真的实施执行,不必抱有过高期望。同样,当特首访京未能争取到“双向通关”时,许多港人也认为在预料之中,他们意识到内地防疫措施和通关标准远远严于香港,若香港在未清零状态下与内地恢复通关,反而会给内地防疫带来威胁。还有港人亦认为,此次“单向通关”聊胜于无,回内地仍要隔离14日,对身处香港的市民意义不大。

图2 香港社交媒体对影响两地通关几大因素的关注度比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港人近期对通关的冷淡和心凉,除了因为之前多次被失望打击之外,还多了几分迫于现实的无奈。如图2所示,前不久内地宣布收紧针海外多国入境检疫标准,不少港人已经猜测内地为保防疫万无一失,不会贸然与香港恢复通关,林郑在北京时的发言恰恰印证了这种猜测。秋冬季来临,欧美疫情再次恶化,香港疫情也出现反复,都令香港人开始担心第四波疫情爆发,不仅通关无望,还可能出台新一轮限制防疫措施。

  香港疫情难清零,和缺乏强制检测、始终堵不住防疫漏洞密切相关。然而,网民普遍不看好强制检测在香港的可操作性,但港府日前增设4个检测中心、拟对特定群体进行强制检测,以及将检测价格降低至240港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港人有关检测力度的疑虑。

图3 香港社交媒体关于通关各类诉求热度及与上月比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新冠疫情爆发至今已延续10个月,随着时间的推移,港人对通关的诉求亦发生变化(如图3):跨境旅游的关注度明显增高,成为当前第一诉求,上个月国泰宣布大裁员计划,各界真切感受到疫情封关下旅游业的惨淡。不少业界人士纷纷呼吁,以尽速推行健康码、恢复自由行等措施抢救旅游业。年关将至,内地高校即将放寒假,跨境学生对通关需求的增幅最为显着,“单向通关”豁免检疫政策出台后,不少在内地求学的港生及家长都表示,对明年春节返港团聚更加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跨境家庭的通关需求较上月有一定降幅,但仍然高居第二位。这一方面说明“单向通关”免隔离的确缓解了跨境团聚诉求,另一方面却仍然阻挡了大量希望在节假日回内地探亲团圆的香港市民。不少港人感叹,11月才做到有限度单向通关,香港疫情又难以清零,圣诞、元旦与春节假期愈发临近,如何过年变成了一个令人头疼的大问题。

图4 香港第三波疫情以来相关话题关注度变化情况(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单向通关”缓不济急,两地全面恢复通关、香港经济重现活水的前提是香港自身要有效防控、早日清零。然而随着香港又连续出现无源头感染,社交媒体关注度却平平淡淡(如图4),反反复复之下,香港社会对疫情的那根“弦”早就松下来,政府的防疫措施又永远找不到“解题公式”。一整年即将过去,港府的防疫成绩单究竟能打几分?

  (记者:何诚 分析师:郁光南 工程师:连港东 研究员:冯璀骅)

图1 香港社交媒体通关话题正负面情绪指数变化情况(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11月18日电/11月23日起,符合条件的港人,从广东及澳门陆路口岸入境抵港,持有效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可豁免14天强制检疫,初步限额每日5000名。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由于香港疫情近日再度反弹,清零难上加难,港人对特区政府的防疫措施及与内地通关的政策已经从期待到失望,再变为心凉和无感。

  回顾6月以来港人对通关话题的情绪变化,可以清楚发现(如图1),尽管此次港府实施“单向通关”回应了居内地港人的迫切需求,特首月初访问北京、广东时也争取两地尽快通关,但近期通关议题的热度已经大不如前。

  “单向通关”公布之初,不少网民反应相当谨慎,认为政府通关计划多次“跳票”,除非真的实施执行,不必抱有过高期望。同样,当特首访京未能争取到“双向通关”时,许多港人也认为在预料之中,他们意识到内地防疫措施和通关标准远远严于香港,若香港在未清零状态下与内地恢复通关,反而会给内地防疫带来威胁。还有港人亦认为,此次“单向通关”聊胜于无,回内地仍要隔离14日,对身处香港的市民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