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忠:特朗普的“海鲜霸主”梦难圆!

李武忠

  中评社台北5月4日电(作者 李武忠)美国特朗普政府提高进口关税,直接影响到其他国家的出口,并迅速波及全球供应链与金融市场,“90天”缓冲期过后,究竟会风平浪静还是掀起惊涛骇浪,正紧紧抓住全球眼球。

  继推出对等关税引发全球震荡后,鉴于海鲜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食品之一(2023年全球海鲜市场规模1811.3亿美元),且人们对水产品的健康需求增加;据估计,2024年全球水产品产量(野生捕捞+水产养殖)近1.92亿公吨;其中38%的海鲜用于国际贸易,2024年全球海鲜市场规模估计达2526.7亿美元,近80%的海鲜面临国际贸易的竞争。

  美国控制超过四百万平方英里的优质渔场(美国是世界第二大商业渔场),但因治理体系不完善,近90%的海鲜需要依赖进口,是世界上最大的海鲜进口国(每人平均每年吃9公斤海鲜),2023年美国海鲜进口量为310万吨,总价值为258亿美元(2024年美国进口额达266亿美元),主要来自加拿大、智利、印度、印尼和越南,导致贸易逆差超过200多亿美元,有专家警告过度依赖进口来满足对鱼类和贝类的需求,会危及国家粮食系统的可持续性(进口量的增加给美国国内海鲜价格带来了下行压力,限制了美国水产养殖业者的收入和发展),加以海洋保护组织(Oceana)指出,美国人食用的海鲜来自有非法捕鱼和海上侵犯人权历史的国家和地区(如中国、俄罗斯、台湾、墨西哥、哥斯大黎加、巴拿马、柬埔寨和越南等),只有约30%符合美国政府的可追溯性要求。   为此,美国特朗普总统日前签署了一项以“美国优先海鲜战略”(America First Seafood Strategy)的行政命令,希望透过减少对美国渔业的过度管制(包括限捕政策、外国风电占用渔场、老旧数据及缓慢的科技进展)、打击不公平的对外贸易行为(包括非法、不报告和未管制捕捞,捕捞外国供应链中的强迫劳动以及不利于美国渔民的非关税壁垒)以及提高国内海鲜生产和出口,来增强美国渔业的实力,恢复美国海鲜的竞争力。

  事实上,决定两个国家之间进行海鲜贸易的原因包括:社会因素(例如口味偏好、风土人情等)、经济因素(例如价格高低、利润最大化等)、政治因素(例如贸易协定、优惠关税、非关税障碍等)和生态因素(例如,资源可用性、栖息地条件等),不应将两国贸易逆差简化成不公平的贸易行为;何况进口可以促进经济活动,并对国家和地区经济产生积极的前向和后向连结;国外学者曾针对美国海鲜进口的经济贡献进行研究发现,2019年美国进口了224亿美元的海鲜,支持了不同产业的大量经济活动,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包括700多亿美元的产出或销售收入、370亿美元的附加价值以及240亿美元的劳动收入,以及51.2万个全职和兼职工作主要集中在零售——食品和饮料商店领域。

  特朗普高关税一旦实施,可能会导致虾、鲑鱼和吴郭鱼等热门海鲜产品的价格上涨,这些产品是全国超市的主要主食,批发成本的上升将不可避免地转嫁给消费者,从而可能抑制需求,高关税将导致美国消费者减少对心脏有益的海鲜摄取量,增加对心脏不利的红肉摄取量,对弱势群体造成特别严重的打击;甚至会对许多不直接参与商品供应链,但仰赖透过供应链产生经济活动的产业造成不利影响;高度依赖进口海鲜的美国征收关税会是双输的结果(美国消费者的健康状况将下降,美国海鲜业的利润也将减少)。

  为此,全面瞭解海鲜进口的经济贡献,对于政策制定者理解不同供应链参与者的重要性,以及理解政策措施的后果至关重要,特别是涉及贸易冲突、进口限制、全球贸易流量变化和海鲜消费扩张的政策措施,特朗普政府的施政能力令人忧心。   水产品供应主要来自捕捞和养殖两大类。根据官方资料显示,2022年美国国内水产品产量约780万公吨,总价值90.6亿美元。其中渔捞产值占83%,水产养殖业产值占17%,无法满足在地消费需求(美国渔民生产的海鲜仅相当于全国海鲜需求的76%)。若透过放宽捕捞海域、捕捞数量及季节限制、提高捕鱼效能、有效打击IUU捕鱼活动等可以提高美国捕捞数量,增加渔民收益,但是由于海洋鱼类资源的日渐枯竭,海水温暖化,海洋污染等负面影响,国际渔业趋向责任制管理,管理养护重于捕捞开发,加以美国海洋捕捞渔船的数量有限,可能增加的渔获量仍属有限(美国渔船队的捕捞量仅为永续捕捞量的70%,挪威和冰岛则接近100%)。

  至于未来优质水产供应主体的养殖渔业(2022年世界水产养殖产量首次超过捕捞渔业产量迄今),美国无论在养殖规模、基础设施、养殖种类、养殖技术等等,均未有卓越的领先优势,短期内亦无法完成全面的改善工程(包括使用环保饲料、减少鱼粉用量、降低抗生素化学药物使用、改善废弃物管理系统、减少能源使用和增加加工设施等),美国能否实现海鲜独立,或透过自己的生产满足其全部海鲜需求,内部看法仍存在争议;“对等关税”及“美国优先海鲜战略”,无法让特朗普的全球海鲜霸主圆梦!

  (作者:李武忠,台湾农渔经学者)

李武忠

  中评社台北5月4日电(作者 李武忠)美国特朗普政府提高进口关税,直接影响到其他国家的出口,并迅速波及全球供应链与金融市场,“90天”缓冲期过后,究竟会风平浪静还是掀起惊涛骇浪,正紧紧抓住全球眼球。

  继推出对等关税引发全球震荡后,鉴于海鲜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食品之一(2023年全球海鲜市场规模1811.3亿美元),且人们对水产品的健康需求增加;据估计,2024年全球水产品产量(野生捕捞+水产养殖)近1.92亿公吨;其中38%的海鲜用于国际贸易,2024年全球海鲜市场规模估计达2526.7亿美元,近80%的海鲜面临国际贸易的竞争。

  美国控制超过四百万平方英里的优质渔场(美国是世界第二大商业渔场),但因治理体系不完善,近90%的海鲜需要依赖进口,是世界上最大的海鲜进口国(每人平均每年吃9公斤海鲜),2023年美国海鲜进口量为310万吨,总价值为258亿美元(2024年美国进口额达266亿美元),主要来自加拿大、智利、印度、印尼和越南,导致贸易逆差超过200多亿美元,有专家警告过度依赖进口来满足对鱼类和贝类的需求,会危及国家粮食系统的可持续性(进口量的增加给美国国内海鲜价格带来了下行压力,限制了美国水产养殖业者的收入和发展),加以海洋保护组织(Oceana)指出,美国人食用的海鲜来自有非法捕鱼和海上侵犯人权历史的国家和地区(如中国、俄罗斯、台湾、墨西哥、哥斯大黎加、巴拿马、柬埔寨和越南等),只有约30%符合美国政府的可追溯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