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家彬:如何推动不同阶段的港青融入大湾区

全国青联常委、香港菁英会荣誉主席、庄士机构国际有限公司主席兼总经理庄家彬(中评社 沈而忱摄)

  中评社香港11月6日电(记者 沈而忱)全国青联常委、香港菁英会荣誉主席、庄士机构国际有限公司主席兼总经理庄家彬日前在“第八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上表示,香港青年是“一国两制”实践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生力军,只有获得青年的积极参与,大湾区才能展现强大的生命力。他分别对在学青少年及在职青年提出多项建议,从操作和细节上助力港青融入大湾区。针对在学青少年,他认为应更多地举办粤港澳的交流实习计划,为青少年融入大湾区作准备;针对在职青年,他认为必须尽快解决税务、医保、居住和投票问题。

  10月14日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活动上,国家主席习近平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包括要充分运用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来内地学习、就业、生活,促进粤港澳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强对祖国的向心力。作为香港政协青年联会副会长、天津市政协委员,庄家彬认为,习主席的指示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众所周知,香港经历了一年多的“反修例风波”,暴露出许多深层次矛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不仅丰富了“一国两制”内涵,更为香港解决深层次矛盾提供了机遇。香港青年是“一国两制”实践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生力军,只有获得青年的积极参与,大湾区才能展现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接下来,香港必须针对在学及在职两类年青人的特点,做好青少年工作。
 
  庄家彬指出,习主席提出要增强香港青少年对祖国的向心力,直接指出了香港当前的要害问题。香港1997年回归祖国以来,无论是幼儿、中小学,还是大专教育,都没有将培育青少年的国家民族意识放在重要位置,导致今日青少年国家民族意识薄弱、缺乏对祖国的向心力。因此,从小抓好在学青少年的国民教育,培养他们的国家民族观念,是当前的重中之重,绝对不能走过场。唯有培养了正确的国家民族观,香港青少年才会自觉地、真正融入地大湾区发展。

  庄家彬建议,特区政府除了全力推进在学青少年国民教育外,还必须加大对教育机构和青少年团体的支持,发挥民间力量,针对不同年龄层青少年的特点,推动香港青少年与大湾区各地进行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广泛交流,让中小学生亲身感受大湾区的发展机遇,做到政府、学校、社会力量共同培养青少年对祖国的向心力。

与会者合影(中评社 沈而忱摄)

  大专院校方面,庄家彬认为,应该发挥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作用,同时发挥青少年团体的优势,多举办粤港澳的交流实习计划,并提供支援和资源。此外,各大企业、社会组织需提供更多机会让三地青年互访,在大湾区不同城市学习、实习及生活,让青年亲身体验当地的人文生活,让香港青年体会到粤港澳大湾区是大有作为的天地,是发光发热、追寻人生梦想的舞台,为香港青年融入大湾区工作和生活作准备。
 
  庄家彬提到,鼓励香港青年到内地学习亦能够帮助他们融入大湾区。特区政府可与内地相关部门磋商,在大湾区增设具认受性的大学学位名额,让有意升学的香港学生有更多机会及选择。另外,两地协商后,可在内地大学设置大湾区发展需要的课程,并对入读的香港青年提供资助,实现大湾区人才培育及香港青年顺利融入大湾区发展的双赢结局。
 
  另一方面,特区政府可研究成立专项基金,资助到大湾区升学的香港学生,减少他们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生活开支,相信这能增加对香港学生的吸引力。大湾区各地政府可建立机制,为香港学生毕业后入职内地企业做好衔接工作,增加他们在大湾区的工作经验,加强他们留在大湾区发展和生活的信心,培养他们对自身和祖国的正确认知。
 
  在职青年方面,庄家彬表示,为了让在职青年安心投入大湾区工作和创业,必须从政府政策层面及机构设置方面做深入细致的工作,让香港青年无后顾之忧地在大湾区发展所长,成就事业。推动在职青年到大湾区发展,涉及的层面比学校交流更广泛、更深入,因此内地各城市需要有相关职能部门跟进统筹,为港青提供支援,避免政出多头,让本就不熟识内地运作的港青搞不清东南西北,最终打击港青的积极性,令有意到大湾区发展的港青却步。
 
  庄家彬进一步指出,在职青年到大湾区发展涉及的层面包括医、食、住、行、职业选择等,其中,最急迫的是税务、医保和居住。由于历史、制度和发展不平衡等原因,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之间存在颇大差异,也有各自优势,因此必须在税务、医保问题上找到平衡点,推出若干鼓励性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例如,个人所得税方面或许能考虑给予港青优惠,尽量与香港税制看齐,增加北上发展对港青的吸引力。

研讨会现场(中评社 沈而忱摄)

 
  医保方面,根据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成功经验,特区政府应积极研究在大湾区主要城市,与内地合作建设类似模式,为长期在大湾区工作和生活的港人,提供类似香港公营医疗系统的服务,解决医疗的后勤保障问题。

  居住方面,安居才能乐业,因此在居住问题上须思考如何让初到大湾区发展的港青有一个家。香港特区政府可以考虑与内地地方政府合作,在不同城市建立“港青之家”,为北上大湾区发展的港青提供价格相宜、有居住年限的居所,让他们安心创业。
 
  此外,选举权问题也亟待解决。庄家彬指出,港青虽然北上发展,但他们仍以香港为主要居住地,如何让他们在内地继续行使香港居民的政治权利,特别是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一国两制”实践中的重要课题,必须深入研究。

  庄家彬指出,不少敢为人先的港青,早已经在大湾区开拓事业,他们当中不乏成功的例子,在推动港青融入大湾区过程中,必须两条腿走路,除了政府职能部门推动及提供支援外,调动已经融入大湾区发展的港青力量亦十分重要。因此,可以鼓励港青“前辈”成立民间组织,以他们亲身经历和经验,对有意融入大湾区发展的港青进行帮、扶、带,帮助香港青年尽快融入大湾区。
 
  庄家彬强调,习主席吹响了香港青少年到大湾区交流发展的集结号,但仍面临诸多待解决问题。除了上述提到的问题外,适合青少年口味的宣传平台仍然不多。各地政府应构建多元化、多形式、具有吸引力的资讯平台,传递大湾区相关讯息,向青少年宣传和推广大湾区,使他们在获取有用资讯的同时,还有一个与志同道合伙伴交流的平台。

  庄家彬说,相信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能够让广大青年在大湾区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同时能够让大湾区有源源不断的发展人才。在国家政策的东风下,香港青年有信心在大湾区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全国青联常委、香港菁英会荣誉主席、庄士机构国际有限公司主席兼总经理庄家彬(中评社 沈而忱摄)

  中评社香港11月6日电(记者 沈而忱)全国青联常委、香港菁英会荣誉主席、庄士机构国际有限公司主席兼总经理庄家彬日前在“第八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上表示,香港青年是“一国两制”实践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生力军,只有获得青年的积极参与,大湾区才能展现强大的生命力。他分别对在学青少年及在职青年提出多项建议,从操作和细节上助力港青融入大湾区。针对在学青少年,他认为应更多地举办粤港澳的交流实习计划,为青少年融入大湾区作准备;针对在职青年,他认为必须尽快解决税务、医保、居住和投票问题。

  10月14日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活动上,国家主席习近平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包括要充分运用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来内地学习、就业、生活,促进粤港澳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强对祖国的向心力。作为香港政协青年联会副会长、天津市政协委员,庄家彬认为,习主席的指示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众所周知,香港经历了一年多的“反修例风波”,暴露出许多深层次矛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不仅丰富了“一国两制”内涵,更为香港解决深层次矛盾提供了机遇。香港青年是“一国两制”实践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生力军,只有获得青年的积极参与,大湾区才能展现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接下来,香港必须针对在学及在职两类年青人的特点,做好青少年工作。
 
  庄家彬指出,习主席提出要增强香港青少年对祖国的向心力,直接指出了香港当前的要害问题。香港1997年回归祖国以来,无论是幼儿、中小学,还是大专教育,都没有将培育青少年的国家民族意识放在重要位置,导致今日青少年国家民族意识薄弱、缺乏对祖国的向心力。因此,从小抓好在学青少年的国民教育,培养他们的国家民族观念,是当前的重中之重,绝对不能走过场。唯有培养了正确的国家民族观,香港青少年才会自觉地、真正融入地大湾区发展。

  庄家彬建议,特区政府除了全力推进在学青少年国民教育外,还必须加大对教育机构和青少年团体的支持,发挥民间力量,针对不同年龄层青少年的特点,推动香港青少年与大湾区各地进行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广泛交流,让中小学生亲身感受大湾区的发展机遇,做到政府、学校、社会力量共同培养青少年对祖国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