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美不应陷入意识形态过招

  中评社北京12月6日电(评论员 郭至君)近些年来,美国各方对华立场愈发强硬,新冷战、脱钩等声音不绝于耳,美国的一些高级官员在不少发言场合对华表态强硬,给中国扣上了“战略竞争对手”、“威胁性国家”的帽子。今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但中美关系正在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动荡,中美目前展开的竞争不只是在贸易领域,而是正快速向贸易之外的其他领域扩散,进入到了“全面战略竞争时代”。风风雨雨四十年,中美关系是缘何到了今天这样?

  上个月底,中评智库基金会与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因应局势,在北京召开了“中美脱钩对世界的影响”为主题的中美关系圆桌论坛。在会上,多位学者各抒己见,从多方探讨了中美关系的走向以及在遇到困难时双方应该如何管控、规避风险的一系列话题。整场会议总结下来,我们发现,现在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脱钩”成了双方讨论的高频热词,不过,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尽管中美进入到全面战略竞争时代,但现在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是区别于当年美国遏制苏联的,而为了保持中美关系行稳致远,中国不应该与美国搞制度之争,也不应该与美国搞意识形态之争。

  意识形态是一个哲学范畴词汇,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过去几十年,中美在同一个国际体系里相互依存,而且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中美一方面相互依存,一方面互不信任,随着两国实力差距日渐缩小,彼此防范心理加重,因此钩得越紧,双方越缺乏安全感。中国的发展以及在世界舞台上呈现的影响力让美国感到了挑战和危险,在美方不少政客的意识形态中,中国的进步就等于对美国的威胁,因此,他们将中国从根本上当成了对手甚至是敌人,进一步自然而然地从言行上多面遏制中国,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设置障碍。

  但是,意识形态之争绝不可取,因为意识形态之争是冷战的核心。我们以为,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左右国家的行为,当年的美国总统威尔逊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与苏联开展了意识形态方面的较量,他1918年1月发表了著名的“十四点”演讲是20世纪阐述美国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的文件。从这一时刻开始,一场思想领域的较量就出现了,而且一直在延续着。那么我们再来看今天的中美关系和相互之间的依存度,我们应该认识到,如果中美之间不想搞冷战,那么就不应该有意识形态之争。   事实上,无论是中国官方还是一些资深的美国“中国通”,都在很多场合表达了对中美可能开展意识形态之争的担忧。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曾告诫美国国务卿,他应该摒弃意识形态偏见和陈旧过时的冷战思维,回归理性。前美国驻华大使芮效俭也对中国媒体说过,在他看来,这届美国政府以过于意识形态的视角看待中国,他们已经对中国会是美国的竞争对手下了结论,制定的对华政策是基于“中国采取的战略将与美国的国家利益相违背”这一假设,这不是看待中国正确的方式。

  目前中美关系中多方面的摩擦增多幷不是单纯的“特朗普现象”。即使民主党再次上台执政,中美关系也难以明显好转。美国政府会继续持对华强硬立场。中美如果都将对方定位为“敌人”,那么本可以避免的冲突或许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中美应该理性应对各种风险,应当以智慧软化意识形态的僵硬性,降低对立和冲突的强度。

  中美目前正在进行的战略竞争没有任何过去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中国对美国意识形态方面的挑战,应该有定力,不要随之起舞,否则,就会像美国前财长保尔森所说得那样,“下一次危机发生时,如果两大经济体无法相互协调,我们肯定会后悔的。”

  在激进主义盛行的今天,在全世界都在要求变化的今天,在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的今天,中美两方更加需要大智慧以及强定力来进一步“磨合”,切不可在思想上对立,在意识形态上过招,将两国关系置于危险境地。   中评社北京12月6日电(评论员 郭至君)近些年来,美国各方对华立场愈发强硬,新冷战、脱钩等声音不绝于耳,美国的一些高级官员在不少发言场合对华表态强硬,给中国扣上了“战略竞争对手”、“威胁性国家”的帽子。今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但中美关系正在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动荡,中美目前展开的竞争不只是在贸易领域,而是正快速向贸易之外的其他领域扩散,进入到了“全面战略竞争时代”。风风雨雨四十年,中美关系是缘何到了今天这样?

  上个月底,中评智库基金会与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因应局势,在北京召开了“中美脱钩对世界的影响”为主题的中美关系圆桌论坛。在会上,多位学者各抒己见,从多方探讨了中美关系的走向以及在遇到困难时双方应该如何管控、规避风险的一系列话题。整场会议总结下来,我们发现,现在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脱钩”成了双方讨论的高频热词,不过,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尽管中美进入到全面战略竞争时代,但现在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是区别于当年美国遏制苏联的,而为了保持中美关系行稳致远,中国不应该与美国搞制度之争,也不应该与美国搞意识形态之争。

  意识形态是一个哲学范畴词汇,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过去几十年,中美在同一个国际体系里相互依存,而且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中美一方面相互依存,一方面互不信任,随着两国实力差距日渐缩小,彼此防范心理加重,因此钩得越紧,双方越缺乏安全感。中国的发展以及在世界舞台上呈现的影响力让美国感到了挑战和危险,在美方不少政客的意识形态中,中国的进步就等于对美国的威胁,因此,他们将中国从根本上当成了对手甚至是敌人,进一步自然而然地从言行上多面遏制中国,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设置障碍。

  但是,意识形态之争绝不可取,因为意识形态之争是冷战的核心。我们以为,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左右国家的行为,当年的美国总统威尔逊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与苏联开展了意识形态方面的较量,他1918年1月发表了著名的“十四点”演讲是20世纪阐述美国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的文件。从这一时刻开始,一场思想领域的较量就出现了,而且一直在延续着。那么我们再来看今天的中美关系和相互之间的依存度,我们应该认识到,如果中美之间不想搞冷战,那么就不应该有意识形态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