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两岸关系70年 台湾民情何解?
中评社韶关12月5日电(记者 沈而忱)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广东省台湾同胞联谊会主办的第28届台湾民情学术研讨会4日在广东韶关开幕。针对台湾社会对“一国两制”的态度、未来两岸面临的障碍、两岸关系70年来值得反思的问题等,八位来自大陆知名对台研究机构、团体、院校的学者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严安林介绍了两岸社会对“一国两制”的看法及变化的趋势。他分析,“一国两制”在台湾接受有五个障碍。一是利益,台湾社会存在“两岸不统一,他们的日子还能过下去”的认知,或者是“两岸统一之后,既有利益反而受损”的认知,如果这种认知不改变,统一很难成为台湾民意。二是理念,不少台湾的民众认为台湾是自由、民主、开放的,大陆相对是封闭的。三是制度,他们认为台湾的制度比大陆好。四是心理,台湾社会不太信任中国大陆的制度,从心理上排斥大陆,所以台湾民意上不支持统一。五是“台独”。
尽管如此,严安林表示,从长远来看,台湾民众其实已经开始理性的看待“一国两制”,对大陆的好感度也在不断地上升,只要我们坚决贯彻落实1月2日总书记提出的探索“两制”台湾方案和丰富统一的实践,万丈高楼平地起,相信理性总会战胜激情,“一国两制”的接受度一定会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涉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谢郁围绕“同等待遇政策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作了发言。她指出,面对内外各种挑战性因素,“26条措施”的出台意义重大,展示了大陆坚持两岸交流、融合发展,以惠及台湾同胞的善意。“26条措施”的出台,是对今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具体落实。
谢郁认为,“26条”是大陆自2018年已经构建的两岸同等待遇政策体系来的又一个新举措,是“惠台31条”和居住证之后的延展。“26条”在两岸形势复杂严峻的时刻推出,表明大陆对同等待遇的推出和落实,不以岛内的政党问题为指向、为标准来改变,不会受到“台独”势力的干扰,不会受到岛内政局变化的阻碍,不会停止,也不会被逆转,是大陆“以我为主”主导和引领两岸关系,主导推进两岸融合发展往前走的一个举措。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朱松岭从习近平总书记对台论述出发,回望了两岸关系70年的历程。他表示,不忘初心,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一直是两岸关系70年的主流,前三十年中国大陆一直试图突破冷淡阵营大框架,实现祖国统一,后三十年则通过台湾海峡两岸的互动,推动祖国统一,直到进入新时代以后,全面推进祖国统一进程。
朱松岭表示,70年来,大陆砥砺前行,走出了一条具有两岸特色的发展和推动祖国统一之路。国家统一的动力在人民中,在社会中;反对分裂的基础在经济中,在民生间;实现统一的诉求在实践中,在理想中。另外,我们也要反思,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好。
朱松岭指出,没有掌握好“度”,是两岸关系70年以来最值得反思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认真学习和体会,要全面认真深入了解西方,了解外来因素在两岸关系的插手的来龙去脉,了解台湾当局变动的最新动向,了解岛内根本势力跟外来势力勾结的历史现在,更准确的判断国际局势。更有细心制定和实施对台政策,有效遏制和打击台独势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教授王键认为,两岸的外部因素十分不稳定,除了美国等势力外,岛内“去中国化”的问题空前严重。习总书记在1月2日的重要讲话充满了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把民族复兴和台湾问题紧密连接到一起,体现了超高的民族心态。但与此同时,我们缺乏对台湾的短期优势,比如在美国把“港独”、“台独”融合等具体问题上,我们还是缺乏更有效的措施,也就是说在大陆构建某些关键领域中关键优势的努力,还做得不够,我们的决心还不够充实,我们的措施还不够得力,这是我们要改善的。
王键建议,我们接下来还要继续做台湾同胞的工作,尤其做台湾青年的工作。他认为台湾民众,或者是台湾的青年人,受外部的影响太重。因此,我们还需要进行两岸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在文化上。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盛九元表示,习总书记提出融合的概念,是未来实现两岸统一,解决两岸问题最好的、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和路径。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还存在许多障碍,在意愿方面,台湾一直抗拒;在合作要素方面,双方在国际市场竞争时都锁定在低端市场;另外,从2016年开始,两岸的协商没有很好的发展。
盛九元指出,未来两岸合作的面临两个障碍,第一就是中美贸易战常态化的问题“脱钩”,第二是全球治理结构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最大的表现是WTO的瘫痪。在新的形势下,两岸的合作面临了全新的形势,对两岸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彭维学分析了2020年台湾地区的选举和两岸关系的走势,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林劲详谈了台湾选举的民意倾向,以及选举的民调问题,广东省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伍晓军介绍了两岸农村产学研相结合的经验。
台湾民情学术研讨会自1992年开始举办,以研究台湾民情为特色,在大陆对台研究领域享有盛誉。28年来,研讨会顺应两岸关系发展潮流,把握对台工作大局,研判台湾民意变迁,汇聚民心工作共识,为做好对台工作贡献智慧。
中评社韶关12月5日电(记者 沈而忱)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广东省台湾同胞联谊会主办的第28届台湾民情学术研讨会4日在广东韶关开幕。针对台湾社会对“一国两制”的态度、未来两岸面临的障碍、两岸关系70年来值得反思的问题等,八位来自大陆知名对台研究机构、团体、院校的学者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严安林介绍了两岸社会对“一国两制”的看法及变化的趋势。他分析,“一国两制”在台湾接受有五个障碍。一是利益,台湾社会存在“两岸不统一,他们的日子还能过下去”的认知,或者是“两岸统一之后,既有利益反而受损”的认知,如果这种认知不改变,统一很难成为台湾民意。二是理念,不少台湾的民众认为台湾是自由、民主、开放的,大陆相对是封闭的。三是制度,他们认为台湾的制度比大陆好。四是心理,台湾社会不太信任中国大陆的制度,从心理上排斥大陆,所以台湾民意上不支持统一。五是“台独”。
尽管如此,严安林表示,从长远来看,台湾民众其实已经开始理性的看待“一国两制”,对大陆的好感度也在不断地上升,只要我们坚决贯彻落实1月2日总书记提出的探索“两制”台湾方案和丰富统一的实践,万丈高楼平地起,相信理性总会战胜激情,“一国两制”的接受度一定会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涉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谢郁围绕“同等待遇政策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作了发言。她指出,面对内外各种挑战性因素,“26条措施”的出台意义重大,展示了大陆坚持两岸交流、融合发展,以惠及台湾同胞的善意。“26条措施”的出台,是对今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具体落实。
谢郁认为,“26条”是大陆自2018年已经构建的两岸同等待遇政策体系来的又一个新举措,是“惠台31条”和居住证之后的延展。“26条”在两岸形势复杂严峻的时刻推出,表明大陆对同等待遇的推出和落实,不以岛内的政党问题为指向、为标准来改变,不会受到“台独”势力的干扰,不会受到岛内政局变化的阻碍,不会停止,也不会被逆转,是大陆“以我为主”主导和引领两岸关系,主导推进两岸融合发展往前走的一个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