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天津 一个曾经制造业“网红”的复兴

  中评社北京12月31日电/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大战略确立后,天津的城市定位也随之调整,不再强调北方经济中心,而是定位于“一基地三区”。

  其中,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被放在了首位。官方对这一定位的诠释是: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领作用,承接首都产业转移,支持河北转型升级,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打造研发制造能力强大、产业链占据高端、辐射带动作用显着的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如果说“哏都”这个大众赋予的定位反映了天津的城市气质,那么“一基地三区”尤其是先进研发制造基地的定位则决定了未来天津经济发展的路径。

  对于当时的天津来说,产业结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依靠港口、石油、钢铁、炼化、传统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固然有自身优越性,但长期来看,这些周期性行业对于创造就业、提高经济创新能力裨益不大。而且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上升到政治高度后,政府需要把产业发展的环境成本计算在内,环境友好型社会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经济结构的一场革命。

  在《天津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天津计划到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5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300亿元。

  当然,如果没有中央政府的定位,天津是否还会选择这一条路?比如说,大力发展服务业。事实上,与其说这是官方对天津的选择,倒不如说历史的发展往往有其路径依赖。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天津制造业是当之无愧的“网红”,无论是海鸥手表、飞鸽自行车还是一票难求的夏利汽车,都是妥妥的中产人士标配。

  但是进入21世纪,由于体制机制等种种方面原因,天津制造业渐渐式微。每当谈起那些曾经的明星产品,天津人自豪的口气里往往夹杂着一丝落寞。但天津深厚的制造业根基仍在,面临全球席卷而来的工业智能化浪潮,天津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换个角度看,以互联网、金融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对资金和人才要求极高,北上广显然更具有先发优势。古人说“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天津选择了坚守历史赋予的资源禀赋,并希望借助智能化来实现复兴。

  近日,新金融记者从天津工业和信息化局获悉,今年前三季度,天津智能制造工业增加值增长7.6%,快于工业增速5.4个百分点。全市智能制造业企业数量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已近20%。

  这场事关天津经济增长希望的战役远远没有结束,但至少有了一个好的开始。智造天津,未来可期。   全面开花

  12月26日,我国首个海洋油气生产装备智能制造基地在天津港保税区正式开工建设。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基地最大的特色就是“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未来,该基地重点发展油气生产平台及上部模块、FPSO模块、LNG模块等高端海工产品,并逐步成为集海洋工程产品智能制造、油气田运维智慧保障以及海工技术原始创新研发平台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在天津港保税区,智能制造已经成为一张名片。这里有中国机器人产业领域的领头羊——新松机器人,其名下全资子公司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已经正式上线;有全球制造业巨头GE中国智能制造技术中心,GE医疗还将其最先进的SIGNAArchitect3.0T磁共振生产线项目落户……

  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各区域一把手招商引资最热门的候选项。在天津北辰区,这里引进了富士康智能制造+机器人科技产业园、朝亚大数据、爱旭科技、日本SMC气动元器件等一批智能产业项目。就在几天前,北辰区还迎来了计划总投资200多亿元的5G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北辰区已经成为光伏产业、信息光电产业关键部件的高端制造业聚集地。

  正如北辰区优势产业是光伏和信息光电,每个区在智能制造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菜”。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势产业是节能汽车及其关键基础零部件和通用部件,在高新区则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装备、智能仪器仪表和控制系统……

  在短短的时间内,天津已经把智能制造打造成为城市品牌,《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发展趋势报告(2019)》发布的“2019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城市潜力榜”显示,天津智能制造水平列全国第4位、全球50强榜单第10位。这里面,既有老牌国企的复兴,也有新晋“网红”的崛起。

  企业创新“C位”

  12月25日,中环股份的涨停引来了媒体的诸多关注,毕竟一天前中环股份刚刚披露“持股5%以上股东减持计划尚未实施完毕”的公告。但是资本市场似乎并未受到影响,对中环股份的热情不减反增。确实,中环股份近期利好频出:2019年前三季报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4.84%,推出太阳能级12英寸超大硅片,以资本为纽带建立依托能源巨头道达尔、SunPower的国际太阳能级硅片销售渠道……

  公开资料显示,中环股份是全球第三、国内第一家能够批量提供8英寸区熔硅抛光片的厂商,同时实现区熔硅单晶抛光片出口,在半导体区熔材料方面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全球前三,半导体直拉材料和半导体抛光片产品方面位列全国前三。

  “硅片行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性,同时,特别是在技术、经验和人才方面,长时间的积淀会形成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

  来源:新金融观察 作者:黄斌(华泰证券行业分析师)

  中评社北京12月31日电/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大战略确立后,天津的城市定位也随之调整,不再强调北方经济中心,而是定位于“一基地三区”。

  其中,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被放在了首位。官方对这一定位的诠释是: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领作用,承接首都产业转移,支持河北转型升级,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打造研发制造能力强大、产业链占据高端、辐射带动作用显着的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如果说“哏都”这个大众赋予的定位反映了天津的城市气质,那么“一基地三区”尤其是先进研发制造基地的定位则决定了未来天津经济发展的路径。

  对于当时的天津来说,产业结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依靠港口、石油、钢铁、炼化、传统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固然有自身优越性,但长期来看,这些周期性行业对于创造就业、提高经济创新能力裨益不大。而且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上升到政治高度后,政府需要把产业发展的环境成本计算在内,环境友好型社会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经济结构的一场革命。

  在《天津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天津计划到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5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300亿元。

  当然,如果没有中央政府的定位,天津是否还会选择这一条路?比如说,大力发展服务业。事实上,与其说这是官方对天津的选择,倒不如说历史的发展往往有其路径依赖。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天津制造业是当之无愧的“网红”,无论是海鸥手表、飞鸽自行车还是一票难求的夏利汽车,都是妥妥的中产人士标配。

  但是进入21世纪,由于体制机制等种种方面原因,天津制造业渐渐式微。每当谈起那些曾经的明星产品,天津人自豪的口气里往往夹杂着一丝落寞。但天津深厚的制造业根基仍在,面临全球席卷而来的工业智能化浪潮,天津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换个角度看,以互联网、金融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对资金和人才要求极高,北上广显然更具有先发优势。古人说“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天津选择了坚守历史赋予的资源禀赋,并希望借助智能化来实现复兴。

  近日,新金融记者从天津工业和信息化局获悉,今年前三季度,天津智能制造工业增加值增长7.6%,快于工业增速5.4个百分点。全市智能制造业企业数量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已近20%。

  这场事关天津经济增长希望的战役远远没有结束,但至少有了一个好的开始。智造天津,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