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如何提升中国智库话语塑造力?

大会讨论现场(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 李娜 海涵)由中国人民大学与光明日报主办的“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2019——新时代的中国思想与世界变局”12月17日在北京举办。参与大会讨论环节的与会学者提到,当下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进世界舞台中心,竞争激烈的大国博弈决定了决策层需要智库加强对外沟通,面对国际变量与中国互动的空前频繁态势,未来如何更好地提升中国智库的全球感召力和话语塑造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表示,我们未来的智库,如果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差距还很大。中国的智库现在虽然发展的势头很好,但是功力还不够,在思想力、谋划力、传播力、影响力、协调力还不够。真正的智库应该具有穿透力,应具备跨领域的整合能力,形成具有前瞻性、储备性、前沿性、全员性的跨领域一揽子战略。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讲好中国故事、释放中国声音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中国银行前行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燕玲以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为例,她表示,人大重阳近年来在国际上塑造中国影响力方面做了很多实事,比如是提出中国应该举办G20的智库,中国举办的G20峰会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非常大;还包括人大重阳致力于举办全球的智库会议,从大的方面宣传中国的“一带一路”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中评社 海涵摄)

  中国网编辑王晓辉表示,中国现在的对外传播工作实际上面临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因为中国故事多,讲故事的主体多,声音多。他认为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有一个话语体系的引导和支撑。话语体系实际上是思想和理论体系的外在表达,话语体系的建立必须有发达经济、强大国力、有影响力的文化,还有分布合理、布局完整的媒体和一大批高质量的智库,这个故事要持续地讲,一辈一辈讲下去,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话语体系。今天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应该有这个雄心和决心去建立话语体系。

  他表示,现在我们正朝着建立一个有效、有力、管用的话语体系的目标而努力。媒体和智库是手拉手的兄弟,要共同把中国的故事讲清楚、讲全面、讲生动。

  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表示,近年来媒体新闻传播搞“走转改”,也应在智库实践中提倡,将中国智库治政建言的报告写在中国大地上,立足中国丰富的实践,无论是贫困治理,还是“一带一路”实践,有大量鲜活的案例需要实地调研、寻找、思考,智库建设需要“接地气”。另一方面,建设国际一流智库,推动中国思想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一席之地,需要在国际大舞台上展现我们的实力,在竞争、交流、合作中体现出我们的思辨力、影响力,国际舞台上都应该有中国学者和中国声音。同时,我们也不要过分以西方为中心,应把视野拓展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周边地区,在国际上也需要“走基层”,向东看。

中国银行前行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燕玲(中评社 海涵摄)

  对于智库建设,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智库理论与实践》主编刘细文提出,第一,智库建设要强调专业化道路,突出的是智库思想;第二,智库建设要聚焦主题领域,突出咨询目标;第三,要发展智库的方法创新和基础数据的准备。第四,发展多学科的综合,传播科技创新的综合性思想。

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中评社 海涵摄)

中国网编辑王晓辉(中评社 海涵摄)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智库理论与实践》主编刘细文(中评社 海涵摄)

大会讨论现场(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 李娜 海涵)由中国人民大学与光明日报主办的“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2019——新时代的中国思想与世界变局”12月17日在北京举办。参与大会讨论环节的与会学者提到,当下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进世界舞台中心,竞争激烈的大国博弈决定了决策层需要智库加强对外沟通,面对国际变量与中国互动的空前频繁态势,未来如何更好地提升中国智库的全球感召力和话语塑造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表示,我们未来的智库,如果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差距还很大。中国的智库现在虽然发展的势头很好,但是功力还不够,在思想力、谋划力、传播力、影响力、协调力还不够。真正的智库应该具有穿透力,应具备跨领域的整合能力,形成具有前瞻性、储备性、前沿性、全员性的跨领域一揽子战略。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讲好中国故事、释放中国声音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中国银行前行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燕玲以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为例,她表示,人大重阳近年来在国际上塑造中国影响力方面做了很多实事,比如是提出中国应该举办G20的智库,中国举办的G20峰会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非常大;还包括人大重阳致力于举办全球的智库会议,从大的方面宣传中国的“一带一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