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观察:抖音在台走红带来的启示

第二十八届台湾民情学术研讨会在广东韶关举行。(中评社 沈而忱摄)

  中评社香港12月7日电(记者 沈而忱)在“第二十八届台湾民情学术研讨会”上,多位学者都谈到两岸融合方面的一个问题:目前两岸融合在经济方面走得较快,而在文化上则刚刚起步。笔者认为,在新媒体快速普及的时代,如何利用社交媒体、门户网站等新媒体文化产品在岛内进行“文化输出”,达成两岸文化融合,需要对台工作者系统研究及落实。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仕燕指出,YouTube在台湾的用户量已超过脸书,成为台湾用户人数第一位的社交媒体,表明台湾用户已经从过往纯粹的图文阅读,转向更“有感”的影音阅读。与此同时,大量新兴的社交媒体平台在极力扩张在台用户数量,包括来自大陆的社交平台。其中,早已在大陆占据主要市场份额的腾讯、新浪与异军突起的抖音国际版Tiktok初现影响力。

  据了解,在2017年启动国际化之后,抖音国际版Tiktok于2019年1月首度登上全台移动客户端下载量排名第一。Tiktok平台上的“网红”们成为台湾青年追踪订阅的对象,各种来自抖音的“神曲”广为台湾青年追捧和模仿,台湾本地亦有超过200名的专职抖音博主。据台媒报道,临近年终,不少企业在举办“尾牙”的时候,都选择播放《学猫叫》、《佛系少女》等走红抖音的歌曲暖场,而不少员工在表演时,也纷纷模仿抖音爆火的手指舞、海草舞。大陆的软实力逐渐影响台湾,甚至成为了岛内政治人物吸引年轻人的“利器”,例如民进党台北市议员高嘉瑜就曾在脸书上分享她唱抖音神曲《学猫叫》的片段,得到数千点赞。

  笔者认为,在两岸融合的过程中,应该“经济”、“文化”并重,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对于在大陆工作、生活、学习的台企台胞,大陆出台了“惠台”31条”、“26条措施”等惠台政策,循序渐进、持续不断地推出同等待遇措施,从经济和文化两个角度进行融合;但另一方面,对于岛内的台湾民众,我们该如何着手促进两岸融合呢?   在新媒体时代,即使是远在天边的事件,网民也可通过网络技术参与事件,达到“天涯共此时”的效果。笔者认为,利用大陆的微信、微博、抖音、爱奇艺、腾讯视频等社交和文化产品吸引台湾民众,有两大好处。一来,可以让台湾民众了解大陆的时事。目前,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方新闻媒体机构皆已入驻各大新媒体软件,用“接地气”的方式向粉丝播报新闻、传递正确价值导向。因此,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台湾用户摆脱台湾当局对大陆的刻意抹黑。二来,台湾网民在使用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时,还可与大陆网友形成互动,在直接对话中增进双方了解,这有利于促进两岸,特别是两岸青年之间达至“心灵契合”。

  谈及此处,笔者不禁想到了“网红”李子柒。李子柒是一位视频博主,作品题材来源于中国古朴的传统生活,以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美食文化为主线,围绕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展开。在海外视频平台YouTube上,李子柒的粉丝数已达736万,最火的一个视频有近4000万的播放量。这正是一个利用新媒体技术,向海外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立体中国并获得成功的典范。抖音在台的走红,以及李子柒“文化输出”的范例,在两岸文化融合方面或许能带给我们一定的启示。

第二十八届台湾民情学术研讨会在广东韶关举行。(中评社 沈而忱摄)

  中评社香港12月7日电(记者 沈而忱)在“第二十八届台湾民情学术研讨会”上,多位学者都谈到两岸融合方面的一个问题:目前两岸融合在经济方面走得较快,而在文化上则刚刚起步。笔者认为,在新媒体快速普及的时代,如何利用社交媒体、门户网站等新媒体文化产品在岛内进行“文化输出”,达成两岸文化融合,需要对台工作者系统研究及落实。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仕燕指出,YouTube在台湾的用户量已超过脸书,成为台湾用户人数第一位的社交媒体,表明台湾用户已经从过往纯粹的图文阅读,转向更“有感”的影音阅读。与此同时,大量新兴的社交媒体平台在极力扩张在台用户数量,包括来自大陆的社交平台。其中,早已在大陆占据主要市场份额的腾讯、新浪与异军突起的抖音国际版Tiktok初现影响力。

  据了解,在2017年启动国际化之后,抖音国际版Tiktok于2019年1月首度登上全台移动客户端下载量排名第一。Tiktok平台上的“网红”们成为台湾青年追踪订阅的对象,各种来自抖音的“神曲”广为台湾青年追捧和模仿,台湾本地亦有超过200名的专职抖音博主。据台媒报道,临近年终,不少企业在举办“尾牙”的时候,都选择播放《学猫叫》、《佛系少女》等走红抖音的歌曲暖场,而不少员工在表演时,也纷纷模仿抖音爆火的手指舞、海草舞。大陆的软实力逐渐影响台湾,甚至成为了岛内政治人物吸引年轻人的“利器”,例如民进党台北市议员高嘉瑜就曾在脸书上分享她唱抖音神曲《学猫叫》的片段,得到数千点赞。

  笔者认为,在两岸融合的过程中,应该“经济”、“文化”并重,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对于在大陆工作、生活、学习的台企台胞,大陆出台了“惠台”31条”、“26条措施”等惠台政策,循序渐进、持续不断地推出同等待遇措施,从经济和文化两个角度进行融合;但另一方面,对于岛内的台湾民众,我们该如何着手促进两岸融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