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第264期精彩观点抢先看
中评社北京12月1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264期《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12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刊发了关于台湾、香港、中美、南海、“一带一路”等议题的独到分析。内容精彩,值得一读。
在本期“总编思语”——《中美贸易战:以现实主义为依归方能合作共赢》一文中,《中国评论》月刊总编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创中心专家委员周建闽指出,美国既然将中国作为长期的主要战略竞争对手,祇要其战略目标和战略环境不变,美国必然不会取消对华的战略压力,会继续在各个方面、不同领域对华施压。总之,要做好可能发生更坏情况的应对和打算,对此,国人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证明,抛弃意识形态窠臼、秉持现实主义的开放、合作、共赢的观念与政策,是世界潮流的大趋势,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光明大道。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登了《论对台“一国两制”的包容性》、《统“独”对抗新阶段与深化两岸文化交流的形势及任务》、《审视两岸关系的时与势》三篇文章。
在《论对台“一国两制”的包容性》一文中,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赵黎青指出,自1979 年以来,大陆执政党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政策的大政方针。具有包容性是“一国两制”同“一国一制”的根本区别,而对台“一国两制”则比对港澳“一国两制”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对台“一国两制”的包容范围究竟有多大,都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为什么值得台湾方面认真对待,为什么是两岸统一的最佳选择?回答上述问题,需要弄清什么是“一国两制”,特别是“一国”是什么“国”;弄清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两种方式同统一后“一国两制”安排之间的关系;还需要从对台“一国两制”的政策实践中把握政策包容演变趋向。
在《统“独”对抗新阶段与深化两岸文化交流的形势及任务》一文中,作者中国海洋大学海峡两岸关系研究所教授、所长郭震远指出,2016 年5 月蔡英文开始在台湾地区执政,迄今已经三年半。事实清楚显示,蔡执政与李登辉、陈水扁两个“台独”头面人士一样,都大搞“台独”、搞分裂,都导致了两岸严重、激烈的统“独”对抗。但事实还显示,蔡的“台独”策略和重点,与李、陈不尽相同。所以, 蔡执政期间两岸统“独”对抗更复杂、更深刻,主要是两岸在理念层次上的统“独”对抗更突出, 是两岸统“独”对抗的新阶段。可以预料,这一新阶段将可能演变为两岸统“独”对抗的常态,将对未来时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进程,产生严重不利影响。对此,须予以高度重视,并预谋对策,以杜后患。以强化两岸一个中国认同为目标,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应是一项有力、有效、可行的重要措施。与其他相关措施密切配合,积极贯彻这一措施,不仅将可以在未来时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进程中有效防“独”、遏“独”,而且将为祖国实现完全统一后的长治久安、繁荣稳定,提供可靠保证。
在《审视两岸关系的时与势》一文中,作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涉台事务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谢郁表示,2019 年,两岸关系处在一个特殊时期,影响两岸关系的内外因素正发生或将发生重大变化。新旧矛盾交织,内外挑战并存,既有的维持台海和平稳定的有利因素存量递减,不利于两岸关系发展的破坏性因素变数增加,两岸关系呈现变动期、调整期、敏感期三期迭加的态势。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对台重要讲话,确立了新时期大陆对台政策的目标、方向和原则。美国为配合对华遏制战略,贸易战、“台湾牌”政经并用双管齐下,以前所未有的力道提升美台关系,中美在台海展开激烈博弈。蔡英文当局对外高度配合美国充当马前卒,对内藉香港“反修例”乱局,狂打“反中仇陆”拉升选情,推出“修法”阻断两岸交流恐吓台湾民众。虽然两岸关系当前处于风险高挑战大的阶段,但审时度势,两岸关系的基本大势并未改变,两岸关系依然前景可期。
本期“智库思潮”栏目刊发了《中国如何破解美国的“印太战略”?》一文。该文的作者分别是,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中国-东南亚南海研究中心理事会主席吴士存,斯里兰卡前海军司令、上将,斯里兰卡探路者基金会主任贾亚纳斯·科隆伯格。作者指出,在可预见的未来,美中关系可能都会以争吵为主。不过,这种争吵不应当转化为零和关系。世界很大,容得下多个超级大国。大国之间如果发生冲突,其结果将会更具灾难性,不仅会对冲突方大国本身,也将会对整个世界产生破坏性影响。即便是来一场冷战,也会对世界造成巨大危险,更何况冷战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变成热战。中国和美国都应当瞭解继续进行碰撞过程的后果。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中间途径,尽量使得其他争议问题升级的风险最小化,同时避免固守自我毁灭的态度。
本期“智库论丛”栏目刊登了《论“两制”台湾方案的时空变数与调节幅度》一文。该文作者西安西京学院校长、教授、博士任芳和台海问题时事评论员严语指出,未来在探讨“两制”台湾方案时,既需充分借鉴“一国两制”港澳模式的宝贵经验,又需汲取相应的历史教训,牢牢把握住“一国”这一根本,彻底打破“一国两府”、“一国两区”、联邦制或邦联制等认知误区,同时有弹性和有张力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最大限度地彰显“两制”台湾方案的特色。“两制”台湾方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框架结构,它的幅度和限度与两岸统一的时间和方式密切相关,两岸统一的时间越早、越以和平的方式统一,“两制”台湾方案的弹性空间就会越大。反之,“两制”台湾方案的弹性空间就会越小。
本期“智库观察”栏目共刊发了两篇文章,分别为《2020民进党的选战策略分析》和《从“韩语”看“韩流”——韩国瑜的语言风格、对“韩流”的影响及局限》。
《2020民进党的选战策略分析》一文的作者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理事长、教授王昆义指出,民进党核心的战法,就是利用去年九合一选举以来,民进党主打的“假新闻”为工具,再化身为各种谎言攻势,达到“谎话讲一百遍就是真理”的目的。所以,“抗中保台”也是一种心理战、舆论战、法律战等“三战”的结合,而这正是民进党从陈水扁执政时期,就已经努力从解放军的战略学习而来的“无硝烟的战争”。他们以香港动乱作为思考的主轴,如果在投票之前蔡英文的支持度无法胜过韩国瑜,他们就会把香港“反送中”的示威模式搬到台湾。祇要激化台湾年轻人上街头不断地进行恶质性的抗争,就有可能制造骚乱,让选举环境变得更为复杂。民进党若没有赢的空间,也可以进一步操作紧急命令的发布,达到暂停选举的目的。
本期“智库聚焦”栏目刊登了《从台湾视角解析“习五点”》一文,该文作者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博士、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研究员滕昕云表示,2019 年1 月2 日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 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习五点”,让这一年来,大陆统一台湾问题一直成为热门话题。“习五点”到底意味着什么,反映出了什么样的潜在意涵?本篇的重点就是从台湾的角度出发,来检视台湾民众对于“一国两制”的态度与看法,并对相关的议题作出适切的分析与建言。
本期“智库调研”栏目继续推出《“一带一路”与马来西亚——东亚国家与地区看“一带一路”系列之三》。该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薛力对早稻田大学教授、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青山瑠妙的访谈实录。
本期“智库思考”栏目聚焦两岸经贸议题,共刊发了四篇文章,分别是:《新形势下打造两岸共同市场问题研究》、《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发展两岸经济合作》、《深化厦金融合发展:率先“应通尽通”》和《两岸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与合作现况及趋势》。
在《新形势下打造两岸共同市场问题研究》一文中,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柳英表示,着眼于当前两岸经济合作水平与两岸关系发展环境,未来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应务实逐步推进。从近中期来看,要逐步推动两岸贸易、投资正常化和自由化水平,降低两岸间贸易壁垒以及减少歧视性政策;从中长期看,应推动两岸高水平贸易自由化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两岸共同市场。
在《深化厦金融合发展:率先“应通尽通”》一文中,作者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邓利娟指出,当前推进厦金融合发展,率先“应通尽通”具有较大可行性,为整体两岸融合发展探索新路。总体思路为,在中央的支持下,努力开拓厦金交流合作的新领域,并大力推进“双向畅通”。实施路径为,发挥区域经济整合的示范作用;深化厦金产业交流合作;发挥厦门自贸区优势,畅通厦金商贸活动;支持厦门对金门投资,助力金门地方经济发展。为使厦金“应通尽通”顺利推进,还需要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在《两岸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与合作现况及趋势》一文中,作者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勇指出,跨境电子商务是以电子数据交换和网上交易为主要内容的商业模式。当前,跨境电子商务已成为企业开拓市场、降低成本的新渠道。与此同时,跨境电子商务已成为推动两岸经济一体化、贸易全球化的技术基础。大陆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和台商布局跨境交易的关键市场。根据《2013 年台湾B2C 网络商店经营及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在海外经营跨境线上购物的台湾商家,高达88.9% 以大陆市场为主,其次为香港、澳门。两岸电子商业合作正在加速进行。
“思想者论坛”栏目刊登了由澳门创新发展研究会和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2019年第12次(总第354次)思想者论坛全文。是次论坛由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林志军主持,邀请了多位专家就“澳门回归二十周年:成就、挑战与展望”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是目前两岸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智库杂志。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的中国评论月刊,已从一般的时政评论杂志,转型成为研判两岸及东亚安全情势、提出政策意见、构建解决两岸问题理论框架、提出思考方向的智库杂志,深受两岸及海外智库专家学者的肯定与好评。
中评社北京12月1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264期《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12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刊发了关于台湾、香港、中美、南海、“一带一路”等议题的独到分析。内容精彩,值得一读。
在本期“总编思语”——《中美贸易战:以现实主义为依归方能合作共赢》一文中,《中国评论》月刊总编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创中心专家委员周建闽指出,美国既然将中国作为长期的主要战略竞争对手,祇要其战略目标和战略环境不变,美国必然不会取消对华的战略压力,会继续在各个方面、不同领域对华施压。总之,要做好可能发生更坏情况的应对和打算,对此,国人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证明,抛弃意识形态窠臼、秉持现实主义的开放、合作、共赢的观念与政策,是世界潮流的大趋势,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光明大道。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登了《论对台“一国两制”的包容性》、《统“独”对抗新阶段与深化两岸文化交流的形势及任务》、《审视两岸关系的时与势》三篇文章。
在《论对台“一国两制”的包容性》一文中,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赵黎青指出,自1979 年以来,大陆执政党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政策的大政方针。具有包容性是“一国两制”同“一国一制”的根本区别,而对台“一国两制”则比对港澳“一国两制”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对台“一国两制”的包容范围究竟有多大,都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为什么值得台湾方面认真对待,为什么是两岸统一的最佳选择?回答上述问题,需要弄清什么是“一国两制”,特别是“一国”是什么“国”;弄清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两种方式同统一后“一国两制”安排之间的关系;还需要从对台“一国两制”的政策实践中把握政策包容演变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