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观察:统一进程中文化认同不可或缺

中华文化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11月22日电(记者张爽)第五届中华文化论坛近日在北京大学举办,多位学者在会上提及文化认同对两岸关系及香港事态的影响。与会学者普遍认为,文化认同对祖国统一的意义重大,是统一的强大粘合剂,亟需重视港台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问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陆钢从“中华文化圈公共产品供应”的角度剖析了文化中国的认同问题,并为文化认同的困境找出了“提供文化公共产品”的解决之道。陆钢认为,香港回归仅仅体现在国家主权层面,文化中国的认同没有完成。从香港的事件引申出一个问题,统一中国除了国家主权落实之外还需要文化认同。他指出,两岸之间不仅在国家主权的代表性上分歧依旧,两岸三地在文化中国的认同上也发生严重裂痕,而且这种裂痕也波及海外华人。它的危害性在于,导致中国文化凝聚力的涣散。

  对于两岸三地在文化中国认同上的严重分歧,陆钢用“公共产品理论”进行破题,其理论假设是,只要提供足够的文化公共产品,就会给中华文化圈提供强大的内生凝聚力,也为两岸的和平统一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在文化公共产品供应的问题上,陆钢提出,要把统一中国的格局做大,不再局限于国家主权的一砖一瓦的争夺,而是发挥一种使命感:动员整个中华文化圈的炎黄子孙,全力以赴地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继续保持世界主要文明形态的地位,避免中国文化在激烈的竞争被解构的后果。为此,两岸三地的各级政府要有使命感,为中华文化圈提供必需的公共产品。

  陆钢提出,中华文化圈的公共产品提供不是政治宣传,也不是意识形态灌输,而是在了解海外华人的需求之后,根据他们的需求而有针对性的提供公共产品。在具体操作层面,陆钢举例说,可以在海外建一批中文图书馆或阅览室,两岸三地提供免费的书籍和刊物。鼓励两岸三地的青年学子使用对方的图书馆,政府提供必要的免费服务;设置人文旅游项目,可以资助香港学生到世界各地尤其是贫穷的地方旅游,打开眼界,增长见识,加强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笔者认为,陆钢教授提出的超越主权争夺,两岸三地合力为中华文化圈提供公共产品的观点有一定可操作性。长期以来,对主权统一的关注高于对文化认同的建设,但是文化认同关乎心灵,关乎具体个体的人格建设,与主权统一互为表里,不可或缺。中华文化公共产品的概念包容性广,超越意识形态的灌输,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中华文化有许多优美之处,其精致、有感染力之处不亚于任何一种文明,还能陶冶情操,构建成熟完善的人格。因此在生产中华文化的公共产品方面,有许多可以挖掘的潜力和空间。笔者曾采访过台北爱乐合唱团、香港中乐团与香港话剧演员2016年在香港文化中心共同演出的台湾作曲大师钱南章作品《十二生肖》。该剧目以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为基础,用古籍经典生动诠释一只只生肖动物,让对传统文化相对陌生的香港观众都大呼精彩。中华传统文化是一座待开发的宝库,过去囿于意识形态、主权争夺等思维,鲜少有从文化之美的角度挖掘和创作的文艺作品。但文化认同的核心是“认同”,观众能产生认同感的内容必然是对其心灵有所滋养的内容,中华文化积淀几千年,其中的动人之处不在少数,需要创作者们挖掘、诠释,与现代的语境、传播方式、表现方式结合,完成中华文化的现代化。

 英美文化圈有许多作品风靡全球,影响一代人的价值观,如《哈利·波特》、漫威电影、007系列等,中华文化圈也应该打造出类似的有感染力、有文化魅力的标志性作品。有了文化向心力,相信主权统一是水到渠成之事。

中华文化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11月22日电(记者张爽)第五届中华文化论坛近日在北京大学举办,多位学者在会上提及文化认同对两岸关系及香港事态的影响。与会学者普遍认为,文化认同对祖国统一的意义重大,是统一的强大粘合剂,亟需重视港台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问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陆钢从“中华文化圈公共产品供应”的角度剖析了文化中国的认同问题,并为文化认同的困境找出了“提供文化公共产品”的解决之道。陆钢认为,香港回归仅仅体现在国家主权层面,文化中国的认同没有完成。从香港的事件引申出一个问题,统一中国除了国家主权落实之外还需要文化认同。他指出,两岸之间不仅在国家主权的代表性上分歧依旧,两岸三地在文化中国的认同上也发生严重裂痕,而且这种裂痕也波及海外华人。它的危害性在于,导致中国文化凝聚力的涣散。

  对于两岸三地在文化中国认同上的严重分歧,陆钢用“公共产品理论”进行破题,其理论假设是,只要提供足够的文化公共产品,就会给中华文化圈提供强大的内生凝聚力,也为两岸的和平统一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在文化公共产品供应的问题上,陆钢提出,要把统一中国的格局做大,不再局限于国家主权的一砖一瓦的争夺,而是发挥一种使命感:动员整个中华文化圈的炎黄子孙,全力以赴地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继续保持世界主要文明形态的地位,避免中国文化在激烈的竞争被解构的后果。为此,两岸三地的各级政府要有使命感,为中华文化圈提供必需的公共产品。

  陆钢提出,中华文化圈的公共产品提供不是政治宣传,也不是意识形态灌输,而是在了解海外华人的需求之后,根据他们的需求而有针对性的提供公共产品。在具体操作层面,陆钢举例说,可以在海外建一批中文图书馆或阅览室,两岸三地提供免费的书籍和刊物。鼓励两岸三地的青年学子使用对方的图书馆,政府提供必要的免费服务;设置人文旅游项目,可以资助香港学生到世界各地尤其是贫穷的地方旅游,打开眼界,增长见识,加强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笔者认为,陆钢教授提出的超越主权争夺,两岸三地合力为中华文化圈提供公共产品的观点有一定可操作性。长期以来,对主权统一的关注高于对文化认同的建设,但是文化认同关乎心灵,关乎具体个体的人格建设,与主权统一互为表里,不可或缺。中华文化公共产品的概念包容性广,超越意识形态的灌输,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