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现场:重磅学者论两岸关系与中华文化
中评社北京11月20日电(记者张爽海涵)第五届中华文化论坛19日举行主旨演讲,邀请四位两岸重量级学者围绕两岸关系、中华文化等议题发表演讲。他们认为,随着祖国大陆的发展强大和民主法治的不断完善,台海局势的主导权在大陆一方,两岸关系发展也依然面临着诸多机遇。两岸文化交流是从理解开始,进而欣赏,促成融合与认同,一起创新发展新一代的中华文化。
国务院台办原副主任、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王在希说,2016年民进党上台执政至今近四年了,由于蔡英文不承认九二共识,坚持“一边一国”的“台独”立场,原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好局面荡然无存,两岸关系正处于严峻复杂的冷对抗局面。但从长远来看,“台独”分裂势力的嚣张气焰是暂时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1月2日重要讲话中指出:“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终结”。
王在希认为,只要民进党在台湾执政,只要中美关系恶化,两岸关系就很难回到过去和平发展的祥和状态。但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从宏观战略层面来分析,随着祖国大陆的发展强大和民主法治的不断完善,台海局势的主导权在大陆一方,两岸关系发展也依然面临着诸多机遇。
台湾大学政治系原主任高朗表示,两岸都是中国人、炎黄子孙。过去因内战与政治因素,造成两岸分隔,然彼此语言文字相通,风俗习惯、年节几乎一样,双方享有同样文化情感与历史渊源。是以,两岸文化交流,很容易激起共鸣,增进彼此认同。两岸人民隔绝几十年,双方有着不同生活经验,存在不少误解,留着刻板印象。文化交流的目的,是希望从双方的共同点切入,增进彼此了解,消除偏见,进而促进文化认同,共同创新发展中华文化。中国大陆幅原广大,各地区有不同文化特色;不同年龄层、职业别,也有特定的偏好与与价值观。是以,两岸文化交流,面向从来不是单一的,呈现多样性的特质。价值观。也就是说,两岸文化交流的内涵,除我们熟悉的传统艺术、民俗交流,也有现代的、前瞻的文化交流活动。
他认为,两岸文化交流是从理解开始,进而欣赏,促成融合与认同,一起创新发展新一代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大陆崛起,我们看到中国人的思维与价值观,比从前进取、前瞻,也更有自信,往后还应将现代文明建设做成典范,吸引国内外的人,让中华文化成为二十一世纪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主要桥梁,发挥积极的影响力。
台湾大学讲座教授黄光国表示,儒家非常重视“学习”对于生命成长的意义,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致中和”,它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有“发而皆中节”的修养,以达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境界。儒家文化可以吸纳西方文明,吸纳的结果必然是“互利共生”,而不是“文明冲突”。
黄光国指出,未来一个世代,华人学术界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两岸学者携手合作,以科学哲学作为基础,整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华文化传统,“中、西会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逐步达成“习五条”中所强调的“心灵契合”,这才是真正的“筑高墙”。如果中国社会科学界已经被西方理论所占领,而华人学者竟无一策可为对应,这当不是孔子当年所说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暨南国际大学荣誉教授徐泓表示,今年九月新学期开始,民进党蔡英文政府主导的中学“新课纲”强行上路,高中历史教科书,鼓吹“台湾地位未定论”“一边一国”“两国论”,“去中国化”“去中华文化”内容充斥其中。最显着的是将“中国史”切割纳入“东亚史”,中国只作为东亚的一个组成部分,把“中国史”变成“外国史”。至此,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李登辉、杜正胜、陈水扁、蔡英文等台独人士为“洗脑”青年学子,培养“天然独”,处心积虑地强推“去中国化”和走向“台独”的历史课纲“大业”,完全成功。
他说,当今形势,政治上绿营完全执政,历史课纲及课本编写,也掌控在绿营学者手中,尤其在1990 年代中期以来,在学生与年軽人中,“独台”和“台独”已占主导地位。要想拨乱反正,难如登天。但孔夫子训勉我们:知其不可,而为之。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努力,一为充实论述力量,一为广召同志,不是敌人。只要我们不放弃,继续坚持自己的理想,一样可在“反中台独”气氛弥漫的环境中,传播中华历史优良传统。
中评社北京11月20日电(记者张爽海涵)第五届中华文化论坛19日举行主旨演讲,邀请四位两岸重量级学者围绕两岸关系、中华文化等议题发表演讲。他们认为,随着祖国大陆的发展强大和民主法治的不断完善,台海局势的主导权在大陆一方,两岸关系发展也依然面临着诸多机遇。两岸文化交流是从理解开始,进而欣赏,促成融合与认同,一起创新发展新一代的中华文化。
国务院台办原副主任、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王在希说,2016年民进党上台执政至今近四年了,由于蔡英文不承认九二共识,坚持“一边一国”的“台独”立场,原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好局面荡然无存,两岸关系正处于严峻复杂的冷对抗局面。但从长远来看,“台独”分裂势力的嚣张气焰是暂时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1月2日重要讲话中指出:“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终结”。
王在希认为,只要民进党在台湾执政,只要中美关系恶化,两岸关系就很难回到过去和平发展的祥和状态。但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从宏观战略层面来分析,随着祖国大陆的发展强大和民主法治的不断完善,台海局势的主导权在大陆一方,两岸关系发展也依然面临着诸多机遇。
台湾大学政治系原主任高朗表示,两岸都是中国人、炎黄子孙。过去因内战与政治因素,造成两岸分隔,然彼此语言文字相通,风俗习惯、年节几乎一样,双方享有同样文化情感与历史渊源。是以,两岸文化交流,很容易激起共鸣,增进彼此认同。两岸人民隔绝几十年,双方有着不同生活经验,存在不少误解,留着刻板印象。文化交流的目的,是希望从双方的共同点切入,增进彼此了解,消除偏见,进而促进文化认同,共同创新发展中华文化。中国大陆幅原广大,各地区有不同文化特色;不同年龄层、职业别,也有特定的偏好与与价值观。是以,两岸文化交流,面向从来不是单一的,呈现多样性的特质。价值观。也就是说,两岸文化交流的内涵,除我们熟悉的传统艺术、民俗交流,也有现代的、前瞻的文化交流活动。
他认为,两岸文化交流是从理解开始,进而欣赏,促成融合与认同,一起创新发展新一代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大陆崛起,我们看到中国人的思维与价值观,比从前进取、前瞻,也更有自信,往后还应将现代文明建设做成典范,吸引国内外的人,让中华文化成为二十一世纪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主要桥梁,发挥积极的影响力。
台湾大学讲座教授黄光国表示,儒家非常重视“学习”对于生命成长的意义,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致中和”,它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有“发而皆中节”的修养,以达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境界。儒家文化可以吸纳西方文明,吸纳的结果必然是“互利共生”,而不是“文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