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专家齐聚北大 共议中华文化
中评社北京11月19日电(中评社报道组)由北京大学主办的第五届中华文化论坛11月18日在京隆重开幕,来自两岸四地26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北京围绕“共同传承中华文化,实现同胞心灵契合”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热烈的讨论。
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齐续春、国台办主任刘结一、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黄志贤、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主任吴玉良、原文化部部长蔡武、台湾中华文化永续基金会董事长刘兆玄、全国台联副会长郑平、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何雷中将、国台办原副主任王在希、原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陈立、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等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主持。
刘结一在致辞中表示,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也是两岸中国人在当今世界文化激荡中昂首前行的根基。近年来,民进党当局和极少数“台独”势力处心积虑推行“去中国化”、“文化台独”,阻挠破坏两岸交流,挑动两岸同胞对立,企图割裂两岸历史文化连结,磨灭台湾同胞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意识。这种数典忘祖、背叛民族的行径,必将遭到历史的唾弃。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中华儿女同是一家人,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两岸中国人共同的中华文化基因,任何人、任何势力也都无法改变。他指出,当前,祖国大陆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在实现民族复兴进程中大力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在这个澎湃浪潮中,台湾同胞是不能缺席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获益者。两岸同胞应当坚定文化自信,维护好共同的精神家园,进一步密切文化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文化注入新时代的内涵。
刘兆玄在致辞中表示,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生生不息,华夏文化充满创新的能量和动力。中华文化论坛强调共同传承中华文化,实现同胞心灵契合,邀请两岸四地学者交流、讨论两岸文化,传承交流认同。台湾社会对儒释道的理解和民俗信仰的尊重,实现了文化价值的传承,大陆以世界大国的需求,重新诠释中华文化的特质,两岸无论是学术、文化交流,都展现了要把中华文化在21世纪壮大的目标,体现了两岸有识之士,互补合作,发挥极致影响力的期许。
郑平在致辞中表示,海峡两岸从政治上分隔已将近70年,但文化的相通、心灵的契合从未中断。上世纪80年代,两岸在改革中恢复了直接来往,很多来自台湾的文化人让大陆知识界乃至普通群众重新认识到了中华文化之美,来自台湾的书籍、音乐、电视剧成为许多当时年轻人共同的文化记忆;新世纪以来,“台独”势力妄图推动“去中国化”,搞“文化台独”,但两岸《富春山居图》的合璧、两岸文化界人士日益密切的来往和共同创造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是任何政治手段打不垮、割不断的。我们的责任,就是让中华文化继续在海峡两岸传承发展下去,更加地发扬光大。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郑平表示,今后,全国台联将继续在推动两岸文化交流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加强两岸同胞之间的交流交往,共同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筑就精神家园,增强两岸同胞之间的认同,实现心灵契合。
邱水平在致辞中表示,文化事关民族赓续,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经受过无数艰难困苦,却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绵延不绝、接续发展,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了丰厚滋养。文化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也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纽带、心灵沟通的桥梁。当前,两岸关系发展正处于关键节点。重担在肩,使命在前。我们举办本届论坛,就是要为两岸同胞交流互鉴、对话包容,加深理解、增进认同提供有效平台,为两岸同胞实现心灵契合牵线搭桥。北大也愿意继续与社会各界、与两岸同胞和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进程中,勠力同心、携手同行,让中华优秀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随后,大会邀请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委员陈晋、文化台湾基金会荣誉董事长洪孟启、清华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刘东、台湾著名作家杨渡发表主旨演讲。
为什么要讲文化自信?陈晋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是,中国大陆的发展道路开拓到今天,越来越需要从文化角度来观察、思考、梳理它的历史必然性和内容规定性。这是增强其他三个自信不可避免要做的一件事情;二是,对两岸来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内含,或者说其标志之一,是实现文化上的复兴。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的说法是:“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是,从中国近代以来,一直到今天,中华民族确实面临着一个文化自信还是文化他信的问题。
洪孟启从台湾文化发展看两岸城市文化交流,指出台湾是移民社会,具有边缘性格、同情心重和民粹性格和批判能力薄弱的文化特点,但同时,台湾文化多元,有吸纳力,常有无常感,也有拜物情节和怀旧情绪。他认为,大陆务实,有魄力,想做就马上做,台湾比较精致细腻,两地互补,各自发展和合作,可以建立长久的合作机制。
刘东以“如何看待汉化问题”发表演讲,他认为,从更加长时段的眼光看,世上万事有存在就有毁灭,所以历史中存在的东西,总要在历史中消亡,这甚至可能包括人类本身。而无论如何,至少在人类走到毁灭之前,让他们逐渐在融化中走向一体,这毕竟是一种无可抵挡的大势。“我们的汉族自身,也同样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跟其他的文明、特别是其他的轴心文明进行化合,不然的话,哪里谈得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指出,万国之上犹有人类在。他希望所有的人类群体,都能带着他们各自的创造,来走向这种一体化,这样就会使总体的人类文化,更加丰富也更加多元,从而更充满自身内部的上升潜力。
杨渡从语言、影视文化、社区营造三个方面对两岸文化交流进行了观察。他表示,现代化的历程使两岸经济发展阶段的差距缩小,也使生活形态接近。加之现在又处于资讯社会和网络世代,两岸青年有着更开放的世界观、更贴近的思维方式。社会语言学强调社会变迁对语言的影响。两岸从1949年开始的歧异,到趋同现象,恰恰是一种见证。“用故事,让两岸更贴心。”
第五届中华文化论坛为期两天,在分组讨论环节,两岸四地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华优秀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深化两岸文化交流的新路径”“扩大两岸青年交流与增进文化认同”等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此外,论坛还设有“金融创新与两岸文化”“两岸艺术家交流专场”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