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现场:学者论如何突破两岸三地交流困境
中评社北京11月19日电(中评社报道组)第五届中华文化论坛昨天下午举行小组讨论,在第三组的讨论中,与会嘉宾认为,文化是两岸很重要的纽带,在两岸各方面都复杂严峻的情况下,加深两岸文化交流,未来可能是空间相对存在、敏感性没那么高的领域,也是一个防止两岸越走越远的重要方面。语文教育质量的变化,让台港青年对中华文化失去美好的图像和憧憬。统一中国除了国家主权落实之外还需要文化认同。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陆钢认为,最近香港发生的事件表明,国家统一仅仅停留在政治层面是不完整的。从国家主权的角度看,香港回归祖国是非常完整的,没有留下棘手的遗留问题。然而,香港对文化中国的认同过程没有完成。文化认同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它触及民众的意识形态、心理认知以及社会阅历。
陆钢表示,从香港的事件引申出一个问题,统一中国除了国家主权落实之外还需要文化认同。前者体现了硬实力,后者需要软实力。中国主权的认同具有确定性和地理空间性,但文化中国的认同则没有确定性并且超越地理空间。
在文化公共产品的供应方面,陆钢指出,首先应该加深对一个中国内涵的理解,区分主权中国与文化中国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其次,大陆要主动扮演中华文化圈公共产品主要供应者的角色。再次,中华文化圈公共产品的供应方案要在两岸三地之间进行充分的磋商,包括公共产品的类型、内容和供应方式。
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高级研究员罗祥喜表示,如果明年国民党能够胜选,对于深化两岸交流与融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如果民进党赢得大选,可以想像,两岸关系改善是不容易的,现在已经有的交流也可能进一步收缩。文化是两岸很重要的纽带,在目前两岸关系愈趋复杂严峻的情势下,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别具意义。一个多月后台湾大选就有结果,不同的结果对未来两岸关系有不同的影响,未来两岸文化交流的重点与方向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第二,正如刚才有专家提到的,可以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的创新性发展。因为网络不仅拉近了两岸的距离,也可以把过去很多不可能的合作都变成可能,而且可以使两岸文化交流的空间更大、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第三,两岸青年交流尤其重要。现在两岸之间很多问题,包括香港问题,都是源自青年人对很多问题认知的偏差,源自港台教育的缺位与偏差。两岸之间近年来的交流虽然越来越频繁,内地和香港的交流也非常密切,但台港青少年对大陆的认知还是非常负面。未来怎么加深两岸的文化交流,特别是青年交流,非常重要。两岸的青少年交流,不必特别向青少年灌输大陆的意识形态,客观、自然的交流交往就好,真实最重要。
中华语文教育促进协会理事长段心怡指出,20多年来,台港两地文史国民教育的质与量越来越接近。语文教育质量的变化,让台港青年对中华文化失去美好的图像和憧憬。历史教材质量的变化,让台港青年国族认同薄弱,失去对国家发展的坚定支持与摸索过程的包容。公民课程以西方公民思维取代中华传统思维后,失序的行为冠上普世价值的大帽子后,让社会噤声。
段心怡表示,台港中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是教育场域的用语对文化诠释深层思维产生变化以及若要回归中华文化正统,教育政策应有何种对应之道。
段心怡说,历史所形成的“地平线”,决定了个人的理解视野。读者带着自己的历史“视域”去理解某种历史作品时,两种不同的历史“视域”必然会产生一种“张力”。只有在解释者的“视域”和被解释者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并产生出意义时,才会出现真正的“理解”。也就是历史的视域有选择性地融入了现代的视域,由于现代的视域包含有一种向变化开放的可能性,它也因此孕育了未来。
天津台湾民情中心首席研究员邵宝明表示,去年出台的惠台31条和今年出台的惠台26条,是大陆方面深入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连环举措。这些举措,为两岸同胞,特别是台湾同胞在大陆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就业,是祖国大陆送给台湾同胞的大礼包。“特别是今年11月初,26条的出台更加体现了祖国大陆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的真心和诚意,展现了大陆关怀台胞的深情厚谊。”
邵宝明说,我们衷心期待,26条和31条给台湾民众带来的福祉,也衷心希望台湾乡亲能够抓住机会。
邵宝明认为,两岸融合发展的瓶颈需要突破,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困难程度,其复杂性不容忽视。尚需大陆有关地区、不同部门、机构协商研议。
第二,2016 年蔡英文执政后顽固坚持“台独”立场,在政治、经济、文教、社会、对外关系等领域,遂行“台独”路线政策,升高两岸敌意对抗,限缩两岸交流合作,加大与美国西方反华势力、敌对势力依附勾连,导致两岸关系再趋紧张,谋“独”与反“独”的矛盾斗争日渐激烈,台海局势再次进入高危期。
第三,岛内民众对两岸融合发展的认知度不高,受益面和获得感较低。由于当前两岸关系形势严峻,严重影响和干扰了两岸融合发展进程,大部分岛内民众无法享受两岸融合发展带来的福祉,影响了许多政策落地后的实施效果和支持度。如何提升两岸融合发展在岛内的受益面、认受度和获得感,这需要大陆的研究界和实务界密切配合,拿出具有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案,供高层决策参考。
中评社北京11月19日电(中评社报道组)第五届中华文化论坛昨天下午举行小组讨论,在第三组的讨论中,与会嘉宾认为,文化是两岸很重要的纽带,在两岸各方面都复杂严峻的情况下,加深两岸文化交流,未来可能是空间相对存在、敏感性没那么高的领域,也是一个防止两岸越走越远的重要方面。语文教育质量的变化,让台港青年对中华文化失去美好的图像和憧憬。统一中国除了国家主权落实之外还需要文化认同。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陆钢认为,最近香港发生的事件表明,国家统一仅仅停留在政治层面是不完整的。从国家主权的角度看,香港回归祖国是非常完整的,没有留下棘手的遗留问题。然而,香港对文化中国的认同过程没有完成。文化认同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它触及民众的意识形态、心理认知以及社会阅历。
陆钢表示,从香港的事件引申出一个问题,统一中国除了国家主权落实之外还需要文化认同。前者体现了硬实力,后者需要软实力。中国主权的认同具有确定性和地理空间性,但文化中国的认同则没有确定性并且超越地理空间。
在文化公共产品的供应方面,陆钢指出,首先应该加深对一个中国内涵的理解,区分主权中国与文化中国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其次,大陆要主动扮演中华文化圈公共产品主要供应者的角色。再次,中华文化圈公共产品的供应方案要在两岸三地之间进行充分的磋商,包括公共产品的类型、内容和供应方式。
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高级研究员罗祥喜表示,如果明年国民党能够胜选,对于深化两岸交流与融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如果民进党赢得大选,可以想像,两岸关系改善是不容易的,现在已经有的交流也可能进一步收缩。文化是两岸很重要的纽带,在目前两岸关系愈趋复杂严峻的情势下,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别具意义。一个多月后台湾大选就有结果,不同的结果对未来两岸关系有不同的影响,未来两岸文化交流的重点与方向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第二,正如刚才有专家提到的,可以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的创新性发展。因为网络不仅拉近了两岸的距离,也可以把过去很多不可能的合作都变成可能,而且可以使两岸文化交流的空间更大、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第三,两岸青年交流尤其重要。现在两岸之间很多问题,包括香港问题,都是源自青年人对很多问题认知的偏差,源自港台教育的缺位与偏差。两岸之间近年来的交流虽然越来越频繁,内地和香港的交流也非常密切,但台港青少年对大陆的认知还是非常负面。未来怎么加深两岸的文化交流,特别是青年交流,非常重要。两岸的青少年交流,不必特别向青少年灌输大陆的意识形态,客观、自然的交流交往就好,真实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