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奶粉如尘 香港封关之叹

图1 内地游客到香港购物“六大件”声量以及与“自由行”舆情关联度比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9月10日电/日前,一则“药房奶粉50元一罐无人问津”的新闻,折射出当前香港旅游和零售业的困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调查发现,奶粉劈价、药房倒闭、店铺空置,香港“经济寒冬”才刚开始,但长期形成的经济结构顽疾与对内地的偏见,令香港社会弥漫着“夏虫不可语冰”的麻木心态,似乎感受不到封关即将“锁死”香港的窒息感。

  众所周知,2003年香港开放内地旅客个人游(自由行)以来,这座“东方购物天堂”爆发出惊人的能量,旅游、零售等服务行业成为香港经济重要支柱,带动了香港的就业和各项事业发展。随之而来的,也有持续的舆论纷争和政治化、污名化操作。梳理近五年来香港社交媒体关于“奶粉”议题的观点数据(如图1),可发现奶粉与“自由行”舆情的关联度,在内地游客来港购物的最热门六大类商品中排名第四位。进一步分析发现,奶粉议题多次“引爆”香港社交网络舆论,但大部分都触及“两地矛盾”、对内地社会和自由行游客的负面新闻。

图2 近五年来香港社交媒体对“奶粉”议题两种情绪变化及节点事件(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如果仅从上述表面舆情特征来看,2013年香港政府颁布的“限奶令”看似具有一定“民意基础”,但恰恰是这一纸禁令,不仅没能解决香港进口奶制品的供需失衡问题,反而助燃了“两地矛盾”及极端仇恨情绪。如图2所示,当2017年林郑在上任后首份《施政报告》提及撤销“限奶令”时,立刻招致社交媒体的冷嘲热讽与口诛笔伐。而到了今年,在政治动荡和疫情封关的双重打击之下,当原本受益于自由行的药房、商铺门庭冷落,甚至出现50元奶粉无人问津的尴尬场景时,一些港人甚至透出幸灾乐祸的不屑。

图3 近六年来香港社交媒体对商铺租售交易活动的月均关注度比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当然,一些港人的不屑和嘲讽,固然含有泛政治化的情绪宣泄,相当一部分也反映出香港社会对“自由行经济”一系列内在结构性问题难以解决、越积越多的不满。例如,有市民批评假货泛滥,不良商家“呃(骗)自己人”,劣币驱逐良币;有市民认为,如今已是网购时代,谁家更优惠、谁家更好评可谓一目了然,再加上内地建设保税区、开放海南岛免税购物,香港一成不变的传统零售模式早已跟不上时代;还有市民指责香港的旅游、商业主管部门不作为,让原本可以多元发展的“自由行经济”沦为“水货经济”,但上述观点又遭到不少市民反驳,称香港自由经济本就无需政府干预……总之,舆论观点纷繁复杂,莫衷一是。

  正所谓“空谈误‘港’”,香港经济就在这样无休止的争吵中越陷越深。数据显示(如图3),近两年内,香港社交媒体对本地商铺租售交易活动的关注度暴涨,今年截至8月底的月均关注度,又比去年上涨一个台阶。可见,如果说去年“街头抗议”的动荡已经令香港旅游、零售业遭遇当头一棒,那么今年持续超过半年的疫情“封关”,让高度依赖境外游客的旅游、零售业更是雪上加霜。空置的商铺、拉下的铁闸、贴满的租售广告,这才是香港经济“无声的抗议”。

图4 新冠疫情对香港主要服务业影响的社交媒体关注度变化及比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奶粉劈价、商铺倒闭,预示着香港服务业的寒冬才刚刚开始。经历了上世纪70至80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香港早就告别“工业时代”,蜕变为一座面向全球的现代服务业之都。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全球要素流动按下“暂停键”,也对香港服务业造成全面而持续的冲击,其中又以旅游业最为惨重。数据显示(如图4),疫情爆发以来,旅游业是唯一一个关注度“一路下行”的门类。相较于餐饮、零售等行业还能因本地防控政策的松绑而有喘息之机,持续“封关”之下,本地客出不去,境外客进不来,港人眼中的旅游业似乎已经“没得救”。

图5 疫情爆发以来香港社交媒体对“封关”直接影响对象的声量变化及比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封关”给香港各个行业、各个群体都带来一种“窒息感”,但影响最大、讨论最多的依然是内地旅客自由行(如图5)。不过,根据港府最新说法以及本地舆论对内地抗疫模式的泛政治化操作,“健康码”在短期内推出只存在理论可能。自由行“断缆”眼看快要一年,心急如焚的有之,哀其不幸的有之,幸灾乐祸的亦有之。“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难有共识的香港社会,似乎还没有一点危机临头的急迫感。

  (记者:郁光南分析师:冯璀桦工程师:连港东研究员:宋漾心)

图1 内地游客到香港购物“六大件”声量以及与“自由行”舆情关联度比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9月10日电/日前,一则“药房奶粉50元一罐无人问津”的新闻,折射出当前香港旅游和零售业的困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调查发现,奶粉劈价、药房倒闭、店铺空置,香港“经济寒冬”才刚开始,但长期形成的经济结构顽疾与对内地的偏见,令香港社会弥漫着“夏虫不可语冰”的麻木心态,似乎感受不到封关即将“锁死”香港的窒息感。

  众所周知,2003年香港开放内地旅客个人游(自由行)以来,这座“东方购物天堂”爆发出惊人的能量,旅游、零售等服务行业成为香港经济重要支柱,带动了香港的就业和各项事业发展。随之而来的,也有持续的舆论纷争和政治化、污名化操作。梳理近五年来香港社交媒体关于“奶粉”议题的观点数据(如图1),可发现奶粉与“自由行”舆情的关联度,在内地游客来港购物的最热门六大类商品中排名第四位。进一步分析发现,奶粉议题多次“引爆”香港社交网络舆论,但大部分都触及“两地矛盾”、对内地社会和自由行游客的负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