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媒体共访重庆抗战遗址 追溯民族记忆
中评社重庆6月28日电(实习记者 许思悦)城市,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镌刻民族记忆的立体史书。6月25日至27日,“文化抗战川渝行”两岸媒体团在重庆展开为期三天的深度探访,媒体团走进聂荣臻元帅陈列馆、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等历史遗迹,以“细节考古”的方式重现抗战岁月的立体图景。
在巴南区南泉抗战遗址旧址群,媒体团成员沿着青苔斑驳的石阶拾级而上,盛夏的阳光在蜿蜒的山路上投下细碎的光影,在清幽的山林环境中,媒体团成员驻足听泉楼前,轻抚斑驳的砖墙。一阵山风拂过,带来远处山涧的潺潺水声,与80年前将领们在此研讨战报时听到的泉声形成跨越时空的和鸣。
在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内,一份1941年的《大公报》原件引起关注。报纸边栏处油渍清晰的“豆花饭”价格记录,成为解读战时民生的重要注脚。透过物价与抗战新闻并存的版面,我们看到了重庆军民“愈炸愈强”不屈意志。
在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展览采用雕塑、油画等艺术形式和声光电技术,展出文物、图片共3000余件,生动再现了聂荣臻元帅光辉的一生。来自台湾的同胞王裕庆表示,聂荣臻元帅的伟大,不仅体现在军事领域的卓越成就,更在于他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他深知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因此,积极吸纳党外优秀人才加入国家建设行列,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光和热,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智慧与力量。这种精神与品德,不仅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与指引。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将继续秉承这种精神,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重庆规划馆,多媒体展厅以五光十色的光影艺术,将山城的过去与未来交织成一幅绚丽的画卷。从抗战时期的黑白影像到现代都市的璀璨夜景,“重庆色彩”在时空流转中愈发鲜明夺目,江畔吊脚楼的赭石色、火锅的艶红色、轻轨穿楼的银白色依次流转,这些色彩不仅是视觉的冲击,更是历史的诉说。
在解放碑前,两岸记者合影留念,镜头中,这座见证抗战胜利的丰碑与周围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对比,既彰显着重庆厚重的历史底蕴,又展现着这座城市蓬勃发展的现代活力。碑顶的报时钟静静诉说着79年前那个激动人心的胜利时刻,而此刻,和平的阳光正洒在每个人的笑脸上。
对抗战记忆最好的传承,不是复述已知的结论,而是通过细节实证,让今人得以与历史人物共情,在具体情境中理解那些重大抉择背后的温度与逻辑。两岸媒体对重庆抗战记忆的探访,以细节构建起抗战历史的立体拼图,让跨越时空的精神火炬在新时代依然闪耀着温暖而坚定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