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登及语中评:中美对抗多数国家观望避险

张登及。(中评社 黄系筠摄)

  中评社台北8月31日电(记者 黄筱筠)对于美中对抗发展,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登及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世界各国虽然各有偏向,但除了部分“五眼联盟国家”表态明确,多数都在观望避险,等待美国大选最后结果。但台海情势目前被挺进到两强对峙的战略突出部,比南海更加严峻,蔡政府宜保持戒慎,避免因意外与社会情绪性的因素而冲出美国所划设的浮动性底线,否则台湾确实有兵险。他并分析,特朗普若民调上升,对华政策可能趋向缓和。

  张登及,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政治学博士,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曾任台湾中正大学战略与国际事务所助理教授、国际关系学会财务长、中国政治学会(台北)秘书长,现任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也是国际关系学会的副会长。

  张登及受访表示,美方目前策略是将台湾更加紧密融入其“印太战略”,部署于制衡中国崛起的前沿。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美方综合实力有所下降,要靠自己制衡大陆已力有未逮,必须要连结利益相关与“价值相近”国家。这些国家有远有近,这次捷克议会访问团到台湾实质作用比较小,但是印太地区国家的战略作用会比较明确,比如印度之前发生与大陆边界纠纷导致伤亡,新德里在科技、贸易等方面采取许多疏远大陆的政策,但是莫迪政府善于合纵连横,中印交恶固然有助于挽回疫情失分,但从俄罗斯到越南,印方筹码很多,战略上还没有需要一面倒向美国。

  他强调,中国大陆当然不希望形成这样的氛围持续蔓延。最近从大陆国务委员杨洁箎到外长王毅等以及诸多大陆外交学者都一再重申,陆方坚持维护区域稳定、坚决反对“新冷战”的概念,并且希望透过多边外交,例如王毅在意大利访问并会见加拿大外长和欧洲领袖,遏止欧方“疑中”暗流。晚近以来,中日缓和的趋势也出现杂音,例如防卫大臣河野太郎提出日方参加“五眼联盟”的构想,引起陆方舆论的批判;双方海空力量近期在东海方面接触增多,但与美英相比,日方在香港等问题上仍有所克制。总之,中国大陆正努力维系避险中的重要国家,缓和美国多边压力以及包围政策。

  他也说,美国这样的战略,短期内有迫使传统友好各国表态的效果,但多数国家也不想直接站到冲突前线。就像两个阵营在对抗,对峙前线常常并不平整。有些深入对手的区域会形成“突出部”。突出部有可能是试探对手的诱饵,也可以是撕开敌阵的刀尖。不管如何,爆发冲突,突出部冲突烈度会最大,成本也最高。国际政治上,若非无可选择,很少国家会愿意站到突出部的位置。越是靠近冲突前线,像是东北亚与东南亚各国,就会非常谨慎。就算是亲美国家,比如新加坡,也会优先采取“慢一步”的策略。至于澳洲,因为是“五眼联盟”,地缘政治利益和价值偏好跟美国都比较相近,但中国大陆与澳洲仍有第一岛链相隔,没有立即兵险,且最近几届政府都是保守派当权,才对中国采取更保守跟敌对的态度。

  张登及表示,最近十年来,多数国际关系专家的共识都认为南海、台海是美中最可能发生冲突的热点地区。但相比之下,“台海地区要更加敏感跟紧张”。南海是一片海域,不是一个有行政、经济与军事力量的行为体,虽然多国声索争议造成紧张,但它不是一个实体。加上大陆与东协正在谈 RCEP 与“南海地区行为准则”,还有最近结束的李克强参加的“澜湄合作第三次领导人会议”视讯交流,显示中国经营南海与东盟,“工具箱的东西还是很多”。

  他还举例指出,今年东盟轮值主席国是越南,但河内台面上并没有大家期待激烈对抗北京的作为。王毅此次访欧前,还与越南副总理兼外长范平明在广西两国边界举行“中越陆地边界划界20 周年”纪念活动,范平明也支持继续维护双方“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说明美国虽然积极挑战中方法理主张,南海稳定度仍比较高。但台海则比较危险,台湾不像南海岛礁,内部是动态的,有政党利益和竞争、民意摆荡和激化等问题等,即便其他行为者不施力,其本身仍是流动性且有潜在爆发性的。有大陆学者就提到南海问题,中美还可以务实聚焦,谈一个短期妥协措施。但是台海问题还有台湾内因,可控性比南海低。

  至于美国最近偏好打“台湾牌”,张登及分析,一个原因是因为其他国家相对不愿意进入“战略突出部”。美国也会焦虑,例如虽希望美日韩同心,但是日韩并不总是与美国同心。韩国自由派政府历来跟美国关系比较不好,还顾虑中朝关系。日本虽亲美,但是日方之前还希望促成中日首脑会见并确保东京奥运举办。

  张登及分析,因此,这些国家都不愿意直接站到美方阵地最前面,都是“慢一步、看一步”。那么“特朗普政府要推一个国际模范”,而从2019年选举开始,经历香港事件到今年新冠肺炎,加上香港“国安法”通过,台湾内部政治潮流推着他跑到美中矛盾的“战略突出部”。因此美国认为台湾可以作为他印太地区对抗北京的楷模,但对于台湾来说当然风险很大。其他国家“慢一步、后一步”,台湾就十分突出。

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中评社 黄筱筠摄)

  最近舆论颇多认为中美冲突持续升高,两岸可能发生战争?

  张登及引用“中华民意研究学会”最新民调报告,民调提到大陆会不会在紧张情势对台使用武力,不同意跟非常不同意加起来有将近六成;认为两岸近期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如何?不可能加上完全不可能大约八成。可见目前客观上台海是美中矛盾突出部,但台湾大多数民众都认为不可能发生战争。

  他引述民调说,但是对于两岸若发生冲突,民调又显示四成八愿意上战场,与大约十年前相比,以前愿意“上战场”大约是三成,现在确实有所提高。但愿意作战却又有信心不会两岸不会冲突,关键是有一个问题问“美国会不会派兵来台?”有六成受访者认为美国会出兵,可见民意对于两岸的安全感主要不是来自人们愿意参战,而是乐观预期“美国出兵”。同时,民调中 35%受访者认同要增加台湾自己的战力,25%认为要跟美国紧密靠近,28%的人认为要改善两岸关系,都少于期待美国出兵,而民调也认为ECFA利大于弊的有四成,认为不好只有两成,蔡英文施政满意度达到六成七,不满意只有两成,认为两岸关系不太好七成多,但近半数又认可ECFA,这些矛盾情形都同时存在,所以民意走向是动态且存在矛盾的。

  关于马英九日前提到“首战即终战”的说法,张登及回答分析,这是国防研究院报告早先提到的概念。其实到底两岸开战会有什么状况,会有很大的偶然性。目前两岸实力对比悬殊,美国第一时间若观望,胜算当然在大陆方面。“首战即终战”要拿到台面上来说,那就是“速战速决”,持久战会对大陆产生严重破坏,不会是中国大陆对台军事想定,这也是客观上理解,但是能否做到,取决于美国在首战会不会支援,如果不支援首战那就是终战。

  张登及说,但美国历来采取“战略模糊”,特朗普最近还说,“到时候就会知道。”美国若现在讲明了,就是揭开底牌,可能对台湾是给了一张空白支票,对美国也不利。所以台湾虽然站在“战略突出部”,又是“印太模范生”,但是美方还是会画出一条根据自己利益的动态底线。目前特朗普“当选”就是底线,如果两岸有冲撞作为能为当选加分自然好,但美方也不希望战争爆发,“台湾也不能冲出美国所画的底线”。

  他说,特朗普若民调上升,对华政策反而可能趋向缓和,如果特朗普民调高,可能不会这样激烈反中。关于美国选情,他认为虽前一、两个星期,特朗普与拜登民调有拉近,但有些民调显示这两天民调又拉开了,而且“战场州”、“摇摆州”特朗普跟拜登的距离并没有改善。若特朗普胜算有风险,对中政策会向冲突加码,最可能加码台湾,效果最明确,因为其他国家会避险。就像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受访说的,他们跟美国观念接近,但是希望不要选边,也说希望美中都不要逼迫东盟国家。

  张登及认为,中美两强目前看起来都不希望真的爆发战争,中国大陆甚至把底牌摊在桌上,中美高层目前也保持某些接触,包括还在审视第一阶段中美贸易的进行。中国不会希望周边有事,美国一直挑衅,北京现在会有的回应就是用军演“画线”。

  张登及提到,美国在台协会(AIT)台北办事处长郦英杰日前到金门参加823炮战纪念,还有台湾陆军官兵访问AIT,就是高度象征性,明白说台美军事关系很紧密,虽然法理上不是军事同盟,但等于是“隐性同盟”。但目前这些象征性行动,中国大陆都在保持“战略定力”。规律目前是华府一直在刺激,北京会反弹,但是不滑向战争。这样“斗而不破”的形势,对特朗普也有帮助。

  他认为,美国也知道中国大陆的底牌,除非穿制服的美军进驻台湾,或是台湾明白触及到“反分裂国家法”的预定条件,否则大陆目前就是“保持战略定力”。而美方可能会增加在台海的军事动作频率,增加新的军购案,或是有更高阶的官员互访或进行双边视讯,且是在特朗普选前,这些作为会持续增加。因为这样,中国大陆的对应措施可能也会增加,然后又增加特朗普声势。这中间可能会有不预期接触的冲突风险,因为双方都在红线上跳舞。特朗普若连任之后,戏剧性的东西可能会减少,会认真盘点损益。美国对中国施压是继续,但不需要戏剧化,“高颜质”的动作或许就不会再经常发生。

张登及。(中评社 黄系筠摄)

  中评社台北8月31日电(记者 黄筱筠)对于美中对抗发展,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登及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世界各国虽然各有偏向,但除了部分“五眼联盟国家”表态明确,多数都在观望避险,等待美国大选最后结果。但台海情势目前被挺进到两强对峙的战略突出部,比南海更加严峻,蔡政府宜保持戒慎,避免因意外与社会情绪性的因素而冲出美国所划设的浮动性底线,否则台湾确实有兵险。他并分析,特朗普若民调上升,对华政策可能趋向缓和。

  张登及,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政治学博士,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曾任台湾中正大学战略与国际事务所助理教授、国际关系学会财务长、中国政治学会(台北)秘书长,现任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也是国际关系学会的副会长。

  张登及受访表示,美方目前策略是将台湾更加紧密融入其“印太战略”,部署于制衡中国崛起的前沿。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美方综合实力有所下降,要靠自己制衡大陆已力有未逮,必须要连结利益相关与“价值相近”国家。这些国家有远有近,这次捷克议会访问团到台湾实质作用比较小,但是印太地区国家的战略作用会比较明确,比如印度之前发生与大陆边界纠纷导致伤亡,新德里在科技、贸易等方面采取许多疏远大陆的政策,但是莫迪政府善于合纵连横,中印交恶固然有助于挽回疫情失分,但从俄罗斯到越南,印方筹码很多,战略上还没有需要一面倒向美国。

  他强调,中国大陆当然不希望形成这样的氛围持续蔓延。最近从大陆国务委员杨洁箎到外长王毅等以及诸多大陆外交学者都一再重申,陆方坚持维护区域稳定、坚决反对“新冷战”的概念,并且希望透过多边外交,例如王毅在意大利访问并会见加拿大外长和欧洲领袖,遏止欧方“疑中”暗流。晚近以来,中日缓和的趋势也出现杂音,例如防卫大臣河野太郎提出日方参加“五眼联盟”的构想,引起陆方舆论的批判;双方海空力量近期在东海方面接触增多,但与美英相比,日方在香港等问题上仍有所克制。总之,中国大陆正努力维系避险中的重要国家,缓和美国多边压力以及包围政策。

  他也说,美国这样的战略,短期内有迫使传统友好各国表态的效果,但多数国家也不想直接站到冲突前线。就像两个阵营在对抗,对峙前线常常并不平整。有些深入对手的区域会形成“突出部”。突出部有可能是试探对手的诱饵,也可以是撕开敌阵的刀尖。不管如何,爆发冲突,突出部冲突烈度会最大,成本也最高。国际政治上,若非无可选择,很少国家会愿意站到突出部的位置。越是靠近冲突前线,像是东北亚与东南亚各国,就会非常谨慎。就算是亲美国家,比如新加坡,也会优先采取“慢一步”的策略。至于澳洲,因为是“五眼联盟”,地缘政治利益和价值偏好跟美国都比较相近,但中国大陆与澳洲仍有第一岛链相隔,没有立即兵险,且最近几届政府都是保守派当权,才对中国采取更保守跟敌对的态度。

  张登及表示,最近十年来,多数国际关系专家的共识都认为南海、台海是美中最可能发生冲突的热点地区。但相比之下,“台海地区要更加敏感跟紧张”。南海是一片海域,不是一个有行政、经济与军事力量的行为体,虽然多国声索争议造成紧张,但它不是一个实体。加上大陆与东协正在谈 RCEP 与“南海地区行为准则”,还有最近结束的李克强参加的“澜湄合作第三次领导人会议”视讯交流,显示中国经营南海与东盟,“工具箱的东西还是很多”。

  他还举例指出,今年东盟轮值主席国是越南,但河内台面上并没有大家期待激烈对抗北京的作为。王毅此次访欧前,还与越南副总理兼外长范平明在广西两国边界举行“中越陆地边界划界20 周年”纪念活动,范平明也支持继续维护双方“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说明美国虽然积极挑战中方法理主张,南海稳定度仍比较高。但台海则比较危险,台湾不像南海岛礁,内部是动态的,有政党利益和竞争、民意摆荡和激化等问题等,即便其他行为者不施力,其本身仍是流动性且有潜在爆发性的。有大陆学者就提到南海问题,中美还可以务实聚焦,谈一个短期妥协措施。但是台海问题还有台湾内因,可控性比南海低。

  至于美国最近偏好打“台湾牌”,张登及分析,一个原因是因为其他国家相对不愿意进入“战略突出部”。美国也会焦虑,例如虽希望美日韩同心,但是日韩并不总是与美国同心。韩国自由派政府历来跟美国关系比较不好,还顾虑中朝关系。日本虽亲美,但是日方之前还希望促成中日首脑会见并确保东京奥运举办。

  张登及分析,因此,这些国家都不愿意直接站到美方阵地最前面,都是“慢一步、看一步”。那么“特朗普政府要推一个国际模范”,而从2019年选举开始,经历香港事件到今年新冠肺炎,加上香港“国安法”通过,台湾内部政治潮流推着他跑到美中矛盾的“战略突出部”。因此美国认为台湾可以作为他印太地区对抗北京的楷模,但对于台湾来说当然风险很大。其他国家“慢一步、后一步”,台湾就十分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