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智慧与东北亚关系研讨会在京召开
中评社北京10月12日电(记者 黄莎)10月11日,东亚智慧与东北亚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北外历史学院和日本京都产业大学世界问题研究所共同举办,中日两国共九位学者参会。学者们就东北亚的国际关系、社会构建、经济发展等课题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北外历史学院院长李雪涛主持了研讨会开幕式。
中日关系与东亚秩序
京都产业大学世界问题研究所所长东乡和彦(TOGO KAZUHIKO)在开幕式致辞中回顾了与北外的缘分,介绍京都产业大学及世界问题研究所的成立与发展。他认为研究所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在美国力量衰弱、中国崛起的世界环境下,日本应该怎么做。随后,他在《东亚的国际政治与“和”的外交》为题的演讲中表示,美中对立成为全球国际政治的主流。冷战结束后任何领域都领先世界其他国家的美国想要维持现状,而中国则想要改变现状。第四次工业革命——数字革命的到来使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日本被逼进狭窄的空间,在中美二者间做出选择。
这种情况下,日本“和”的外交能起到什么作用?东乡和彦以日本神道(shinto)与佛教相互融合为例介绍日本文明。在日本的传统思想里,首先是接受对方原状,然后消化成日本的东西,最后把它变成具有开放性、普遍性、国际性、能共享的内容。他希望日本“和”的外交方式能帮助找到不让中美脱钩的共同语言。
李雪涛以《德国汉学家福兰阁论三国干涉还辽与对东亚秩序的新思考》为题发言。他首先介绍福兰阁及其著作,指出福兰阁认为中国从1842年签署《南京条约》后开始进入现代国际关系新阶段,朝鲜的独立与否则是中日之间爆发战争的根本原因。至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是担心中日真的结盟或中国被日本征服导致列强在华利益受损。
李雪涛在回答中评社有关“三国干涉还辽对当下中日关系发展有何借鉴意义”的问题时称,三国干涉还辽不单单指向中日关系,更重要的是东北亚各国的发展。三国干涉还辽的背景是列强将文明与野蛮对立,自我标榜“伟大民族”,对中国权利与空间的瓜分。而回顾历史,东北亚各国内斗频繁,李雪涛希望未来各国能有更多合作。
中国社会与日本社会的差异性
北外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章晓英在以《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公共性”》为题发言时表示,中国文化传统中“公”是三元思想架构。首先,“公”具有官府性。在这个层面上,公对应“私”,指民间。公和私的关系即政府与民间的关系。其次,“公”具有人民性和普遍性,指公众,体现民本思想。再次,“公”具有正义性,代表公平公正。
中国文化传统中公共性的三元思想架构具有政府主导下的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的特点。章晓英认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正是社会公共性的体现。现代西方基本上视公共与国家为二元对立,这在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的。
京都产业大学世界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法学部教授中谷真宪(NAKATANI MASANORI)发表了主题演讲《无形的“和”规则》,探讨日本人的思维风格。
中谷真宪的发言主要就日本最早的宪法第17条中首先提到的“和”的概念进行考察。一般理解“和”指的是在处理政事时避免独断专行。日本宪法核心的“和”,有别于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它经历了独特的发展历程,既与神道中“正直”的概念有关,也与日本式的职业伦理和企业文化相关。
中谷真宪以签劳务合同为例,在以理性成就契约的西方世界,合同会详细规定职务和承担的责任。而在日本,劳务合同规定模糊。且根据“和”的理念,劳动者不会合理化分析他们所付出的劳动,所以拿不到加班费还疯狂加班的现象依旧流行。
中国与区域经济合作协议的对接
京都产业大学世界问题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部教授岑智伟在《为中国公共领域的“包=第三领域”——一个理解近现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动态模型》发言中,把日本著名农业经济研究学者柏佑贤提出的“包”和著名明清历史研究学者黄宗智定义的“第三领域”等概念是作为历史性中国式“公共领域”。
岑智伟发现,历史性中国经济周期具有如下特征:各朝代经济周期约300年;每个朝代的经济繁荣期约100年;导致经济衰退的主要因素是分裂和战乱;预计下一轮中国内生经济周期在2050-2090年可达到高峰。
岑智伟认为,中西方存在规范认识危机和认识差异。为了相互理解,我们有必要建立一个能综合性理解“西方型元素”和动态“传统中国”的关系,并具黄宗智所说的“规范认识信念(前提)”的新理论。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何蓉进行了今日最后一场发言,发言主题为《全面进步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进展及中国的选择。何蓉副首先回顾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发展。CPTPP是美国退出TPP之后达成的成果。
何蓉总结了CPTPP的两个特点:CPTPP保留了原来TPP中所包含的新一代贸易和投资政策理念,仍是一份高水平、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定;CPTPP扩容前景比较乐观。
CPTPP对中国经济有总体的影响。其中,对中国制造业部门影响较大,因为CPTPP延续了TPP协议的原产地规则,需重点关注纺织服装和汽车产业。CPTPP协议中,有关国有企业、劳工等敏感规则仍然保留,可能影响中国的海外投资。CPTPP可能成为发达国家重构全球投资贸易规则的平台,影响中国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扰乱中国推进亚太经济一体化的节奏。
何蓉认为,中国应该积极完善国内相关规则制定,深入改革、尽早实现与CPTPP规则的对接。而中国也可以主动谋求加入CPTPP。同时,中国应积极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建设“一带一路”。
中评社北京10月12日电(记者 黄莎)10月11日,东亚智慧与东北亚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北外历史学院和日本京都产业大学世界问题研究所共同举办,中日两国共九位学者参会。学者们就东北亚的国际关系、社会构建、经济发展等课题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北外历史学院院长李雪涛主持了研讨会开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