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疫情变抑情 港人病不轻
中评社香港8月27日电/香港疫情虽稍有缓解,但社会持续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有调查称,超过七成港人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倾向。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不安和焦虑情绪的确充满整个香港社交媒体,青年群体尤为明显,疫后经济问题是近期致港人抑郁的最突出因素。
7月初以来,香港遭遇了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本土传播疫情冲击,每日新增病例一度连续10日“破百”,引起社会极大恐慌和焦虑。第三波疫情再次引起港人负面情绪大幅反弹,其中抑郁情绪所占比例明显超过五、六月(如图1)。尽管近期香港疫情受控,但一旦新增确诊病例有所回升,港人抑郁情绪的反弹格外明显(如图2)。
由此可见,随着疫情已经持续超过半年,与“防疫疲劳”相伴的,是市民情绪的高度敏感、紧张。对疫情不知何时结束的焦虑、对疫情影响下经济前景的恐慌,以及疫情限制个人正常作息与外游活动的无力感,都构成了港人的抑郁情绪,造成全社会出现“集体心理健康问题”。
数据显示,经济因素是第三波疫情下触发港人抑郁情绪的最主要来源(如图3)。换言之,随着民众对疫情逐渐产生客观认识,再加上中央支持下港人抗疫信心倍增,对疫情本身的惧怕、恐慌已经明显受控。然而,疫情对香港经济的冲击已经逐步显现,港人的抑郁情绪已经转向生计问题,既包括对个人经济前景的看淡,也包括对香港整体经济发展的担忧。
疫情迫使许多行业按下“暂停键”,“手停口停”直接威胁着千家万户的一日三餐。如图4所示,在经济问题中,“失业潮与结业潮”是引起港人最多抑郁情绪的因素。虽然政府推出不少纾困措施,但难以扭转经济衰退大环境,造成了“派钱无感”的窘境。不少上班族抱怨政府补贴进了雇主口袋,转头照样被停薪、裁员;中小商户则哀叹门市生意寥寥,却依旧要承担高昂租金,难逃关门命运。
与此同时,防疫措施对个人活动的限制,也让无奈“蜗居”的港人心理濒临崩溃(如图5)。其中,“封关”政策致港人迟迟无法正常往返两地、或出境旅游,让无数跨境家庭陷入分离状态,引起的抑郁情绪最为明显。此外,“限聚令”、“限堂食”以及关闭游乐园、娱乐场所等政策,也让习惯周末外出的港人不知所措。
众所周知,香港人口密度极高、人均住房面积小,市民往往依赖外游、聚餐、享受公共游乐设施等活动调节个人情绪。可见,在疫情限制个人活动的现实之下,港人精神压力倍增。
进一步分析发现,青年群体的情绪波动最大、抑郁倾向最明显(如图6)。事实上,去年发生的社会政治动荡,就已经让“PTSD(创伤后压力症候群)”成为香港青年议论的热词。更严重的是,今年的疫情造成的社会停摆、经济萧条几乎“无缝对接”,“毕业即失业”加剧了青年人的现实困境,也加重青年人的心理负担。
需要警惕的是,疫情虽然逐渐受控,但“抑情”已经悄然上升为困扰整个社会的新问题。数据显示,去年下半年以来,香港社交媒体涉及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及心理咨询、辅导议题的讨论大幅上涨(如图7)。尤其是现时经济问题才露出冰山一角,若减薪潮、求职难、负资产接踵而至,港人的集体抑郁何时康复?尚不得而知。
(记者:何诚 分析师:郁光南 工程师:李克思 研究员:冯璀骅)
中评社香港8月27日电/香港疫情虽稍有缓解,但社会持续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有调查称,超过七成港人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倾向。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不安和焦虑情绪的确充满整个香港社交媒体,青年群体尤为明显,疫后经济问题是近期致港人抑郁的最突出因素。
7月初以来,香港遭遇了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本土传播疫情冲击,每日新增病例一度连续10日“破百”,引起社会极大恐慌和焦虑。第三波疫情再次引起港人负面情绪大幅反弹,其中抑郁情绪所占比例明显超过五、六月(如图1)。尽管近期香港疫情受控,但一旦新增确诊病例有所回升,港人抑郁情绪的反弹格外明显(如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