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基本问题的认识
中评社╱题:关于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基本问题的认识 作者:陈克明(泉州),华侨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华侨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华侨大学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院教授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问题,对做好新时代对台工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是一个新的、重大的历史性课题。近几年来,大陆学者对此作了诸多的研究,发表很多论述,涵盖这个问题的许多方面,特别是就两岸关系的许多具体问题,从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角度作了很多探索和论述,但是,对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内涵特性和机理的研究、论述却很少,也就是绝大多数论述都没有涉及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问题的基础理论,大多是以就事论事方式和局部、个别的角度进行研究和论述,在基本概念的内涵上理解不同,缺乏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和科学体系逻辑,因而存在一些问题,更无法把这一重要的历史性课题的研究引向深入,形成重要的科学理论学说,当然也直接影响到现实的实际工作。所以,深入研究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问题,并付诸实践,必须高度重视基本问题的认识和研究。
一、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概念内涵、机理特性
1、融合的涵义与基本特性、基本特征
融合,顾名思义就是融为一体,交融而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相对分离的实体经过一定的机制方式整合成为一个新的整体的过程。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意思,一是“合”,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事物通过某种方式合并演变成为一个新的整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体化;二是“融”,融化、消溶,即不同事物由各自原有的常态转变为非固化的流体状态并充分交互作用,强调“合”的特定方式。我们知道,不同事物整合成一个新的整体,是可以有不同方式和途径的,而“融合”则是其中的一种,与常见的混合、粘合、焊接、捆绑(包括各种机械耦合、镶嵌等)等方式相比较,融合完成后形成的新的整体,具有整体性强(结构稳定性强)和低可逆性(不可复原或难以完全复原)的特点,是因为在整合后形成的新的整体中原有的不同事物之间的界线消失,即所谓的“无缝”状态,正是这个“无缝”才使得“融合”形成的新的整体具有高结构稳定性,不易受外力的破坏影响,同时,也难以再完全复原回原有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低可逆性”。
融合的这种“无缝”状态的形成,是因为融合过程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或者说融合的“合”是发生在不同事物的基本构成要素之间,是因为基本构成要素之间发生微观相互作用而产生“合”的结果,这种微观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从宏观层面上看,是“无穷多”的,所以不但“无缝”,而且这也意味着存在着“无穷多”的密切的相互关系在维系着新的整体构架,因而具有高强度和高稳定性,所以融合的整体效果是十分突出的。
因此,微观性是融合问题的基本特性和重要机理,在研究融合问题时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基本特性;而融合中形成的高强度相互关系,也就是紧密的相互关系和这种相互关系的高度稳定性是融合的标志性表现,或者说紧密且高度稳定的相互关系是融合的基本特征。
2、两岸经济社会融合的机理特性
融合现象在自然界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的就是用不同的材料经过物理化学反应制造出新的材料,比如各种合金材料,这是一个必须事先改变不同实体的物理状态(结构),如解体(破碎),加温熔化等,才能顺利实现融合的过程。而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问题上,要进行融合的是两个特大经济社会系统,显然,这是复杂有机超大系统的融合,不可能以物理化学方式进行,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通过完全改变各自的现有整体性状态而进行和完成整合,这就是说,有机整体解体后就无法整合,整合也没有意义,所以两岸经济社会融合问题是对现有科学系统理论提出的新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相近的或可以借鉴的现象和经验有,植物嫁接,断肢再植和器官移植等。有机大系统的融合只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机系统实体的无缝连接,这种连接是通过不同实体各自的相同或相似的微观组织构造的对接完成的。
当然,这种对接不仅仅是“连接”,关键还在于结合之后要能够成为原有不同实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能量交换的渠道,以保证原有各个系统的运行和功能的正常发挥,以及不同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成为新的有机整体并进入新的运行与发展状态,也就是说,成功的有机整体融合是通过各种连接建立原有不同实体之间的内在交互关系,因而这种对接实际上是“连结”。
同时,这种融合意义上的对接不是简单的接触性搭接,而是具有双向生长性连接,这就是通过机体微观同质组织的双向生长,例如两个不同受体的肌肉组织细胞的相互生长使得受体之间的创面消失,产生愈合效果,所以这是依靠双向生长而产生的“无缝连结”并形成紧密且高度稳定的相互关系。在有机整体的融合过程中,如何促进和保证这种双向生长是实现融合的极为重要的问题。
此外,这种连结是结构性的,因为有机体的结构是非常复杂的,有发挥不同功能作用的子系统,不同的结构有不同的功能作用,融合必须能够保证这些功能得以继续发挥和得到改善,并且在新的整体中发挥应有的功能作用,所以这种连结应该是相对应的结构连结,比如肌肉组织、血管、神经等的相对应连结,每一种连结不但对自身子系统有重要作用,也是发挥整体大系统的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所以,连结对于有机整体的融合来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最后,由于有机复杂大系统都具有“自我保全”能力,也就是所谓的自我适应机制,因而其融合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解决“排异”现象。排异反应是复杂的免疫学现象,其原因在于机体细胞发挥免疫功能的白细胞抗原HLA(human leucocyte antingn)不同,不同机体白细胞之间的HLA差异大小决定排异反应的程度,或者说,遗传基因相近的移植可能产生的排异反应相对小①,因此,复杂有机大系统的融合需要解决好融合前的“配对”(融合的可能性问题)和完成连结后的磨合(抗排异)这两个重大问题。
因此,两岸经济社会融合除了微观性外,还具有系统综合性、双向性和过程复杂性的基本特性。
3、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核心意涵
融合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更多的是人工干预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是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服务的,也就是说,融合是手段,不是目的。合金是通过融合而获得的改性材料,满足人们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植物的嫁接可以获得更好的生长性和丰硕的、高品质果实,等等,说明人们推动融合是为了得到和享受它所能带来的理想的成果。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客观必要性清晰地表明,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只是过程和形式,通过融合获得更好的发展才是目的,也就是当两岸经济社会完成融合式的一体化后,通过两岸经济社会的互补强化,既可以使原有的各自的经济社会发展得更好,还可以极大改善和增强整体的经济力量和发展能力,造福于两岸全体人民。所以,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必须是为了两岸的共同的长远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长远整体利益,这是推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的根本目的。所以我们更愿意强调和使用“两岸融合发展”这一术语,也就是不仅仅只谈“融合”,不是为了融合而融合,更重要的是还要强调“发展”,把“融合”和“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时,高度重视其促进发展的问题,必须使融合有力地促进两岸的发展。
所以,有利于两岸长远的共同发展是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问题的核心,这也就是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问题的目的性之基本特性。
二、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简要描述
1、两岸经济社会融合的可能性问题
有机系统由于自我适应机制的作用而存在排异问题,这是不同有机系统能否实现融合的基本的,也是根本的问题,现代生物科学表明,这是由基因条件所决定的,所以器官移植是否可能成功的关键起点是配对,我们知道,直系亲属配对成功的可能性极大,即移植过程的排异反应小,存活率高、存活时间长,就是因为遗传基因条件的原因,也就是HLA的差异小的原因。
两岸之间虽然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彼此分离,由此而产生一些差异和矛盾,但两岸经济社会无论在历史、文化还是血缘关系上都存在同宗同源的人文遗传基因,这一点无需赘述。因而两岸融合具有天然可能性,不需要做更多的论证,也就是说,两岸之间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属于直系关系,虽然也存在一些差异,但这种差异无论是绝对意义还是相对意义上,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最小的,两岸之间的相同或相似度远远大于差异;并且,两岸之间的这种更多的相同和相似之处,是解决差异、缩小差异的天然有利条件,因而两岸融合不仅必要,也是完全可能的。
从两岸关系解冻开始,进入接触交流状态(连接),随着交流面的不断扩大,逐渐完成接触面的结构完善过程,并促进接触点的组织生长最终实现连接的不可逆状态,开始进行功能性信息、能量交换,这就是两岸之间的人员、企业之间通过接触、往来逐渐形成稳定的常态化的相互关系,成为两岸经济社会活动一体化的基本方式。
从经济融合方面看,产业融合是两岸经济融合的基础架构,其过程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两岸贸易开始(接触),随着贸易规模和结构的发展,进入产业合作阶段,即稳定的贸易关系、投资使两岸产业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且稳定,逐渐进入两岸产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如组织内合作,形成跨两岸的以产业价值链为基础的产业融合,到两岸产业体系的对接,完成两岸产业融合,促进两岸经济融合,推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最终实现。
借鉴于器官移植现象过程,实现有机体融合发展的重点与难点,包括配对(寻求合适供体),移植手术和术后抗排异三个方面。就两岸经济社会融合问题而言,配对不是问题,因而重点和难点在于融合连结和抗排异两个方面。
正如上面所述,融合连结不是简单的对接,第一,它的复杂性和难度在于结构性的系统综合连接,即两岸经济社会系统的复杂结构在多维剖面上的完整对应连接,其完整性和对应性极为重要,所谓完整性就是所有的系统结构都必须衔接,缺一不可,而对应性是指这些系统结构必须一一对应,不可以“连接错误”,这就是说,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不但应该是全方位的,而且应该是对口的;第二,这种连接是双向生长性连接,双向生长性连接的重要意义在于使连接“无缝”,因而高度的结构稳定性,也就是形成稳固的交互关系,以保证融合后信息、能量的双向充分流动,保证新的整体的运行和发展,所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不但应该是双向的,还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机制化、常态化。也就是说,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实际上就是在两岸之间建立起具有整体结构意义的(多方面、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紧密且稳定的相互关系,而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则是在这种相互关系建立过程中和完成建立后实现的整体性运行和发展。
排异反应与抗排异问题是有机体融合的最为关键性环节。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具有天然的可能性,但也由于客观的原因必然存在排异反应,无法成功地进行抗排异“治疗”,就无法推进和实现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显然,由于两岸经济社会系统结构的高度复杂性,融合过程中的“排异”现象也是十分复杂的,是一个结构性系统问题,科学地认识两岸经济社会融合中的“排异”现象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是我们要做的一项前所未有的重大任务。
三、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基本特性的政策意涵
第一,微观性表明,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进程主要取决于两岸民众和两岸企业等社会经济活动微观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的充分发挥,公权力机构是这个过程的推动者,主要作用在于排除融合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困难,以及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必要时可以介入这个过程以防止出现极端的破坏性状态出现,但不是融合发展的基本主体。这也说明,大陆提的“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促进两岸民众心灵契合”的诉求,以及实行台湾同胞的同等待遇、积极开展、扩大和深化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等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同时,在当前两岸关系面临严峻形势的情况下,继续积极开展和不断深化两岸民间交流是十分重要和完全正确的。
第二,系统综合性表明,融合发展不是点状连接,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性对接,每个不同的对接点都发挥特定的功能作用,不可替代和或缺,每个方面的交流都是整体的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融合发展的整体过程具有系统性意义和重要作用,这就是要求我们开展两岸交流必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全方位交流,并且要高度重视,不同领域方面的交流不但具有不同的作用,还有密切的相互影响关系。
系统性特征强调,两岸经济社会融合过程中,必须依赖各个不同部分、不同方面的双向性生长产生局部融合的效果,这当然十分重要,但这些局部的融合不等于两岸经济社会融合,也就是说,两岸经济社会融合不是各个局部融合的简单迭加,局部的融合也不一定能够取得“融合发展”的效果,在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的过程中,局部的融合必须保证有利于整体融合进程及其效果,因此,如何在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的过程中,对各个部分的融合工作进行有效的系统规划与协调,极为重要。
第三,双向性,有两个方面的意涵,一是在融合连结过程中的对接点的双向生长,这是建立高稳定性紧密关系并实现交互作用的重要过程,这主要是在微观组织要素之间的相互生长结合,如两岸婚姻、亲戚、家族宗亲的密切往来关系,两岸企业的相互投资、相互控股,要素市场的共享等;另一方面是指融合连结完成后在两岸之间实现各种信息、能量的充分双向交换,这种双向交换不仅是融合成功的标志,也是实现融合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这种双向交换不充分或存在较大障碍,会导致融合失败,或者融合发展功能无法发挥,出现机体组织萎缩、坏死、机能衰退,乃至于死亡。
第四,过程复杂性表明,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且需要较长时间和过程才能完成。要在科学完整深入的认识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规划,有效组织实施。
第五,目的性表明,推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是为了两岸的长远发展利益,这是两岸的共同利益,是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融合本身不是目的,不是为了融合而融合,融合是否成功,关键看能否推动两岸的共同协调发展,更不能为了融合而损害两岸的发展,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问题的提出表明,我们在推进国家统一的进程中已经形成了清晰的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观念,这是一个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必须要有的基本观念。
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是两岸关系从解冻到交流,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从简单、小规模到全面开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地发展过程,特别是在经历了一个两岸关系史上最好的和平发展时期后,大陆方面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走向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的提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国家统一战略的发展完善
从台湾问题的产生开始,大陆就没有停止过实现国家统一问题的思考,也一直在为实现统一而努力。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因为实际环境条件的因素作用,大陆在思考统一问题时主要是集中在如何实现统一,而这实际上是实现统一的形式问题,也就是政治意义和法律形式上的国家管辖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性问题,那就是统一首先要解决的是两岸都由一个国家政府管辖,台湾的领土主权完全纳入中国的领土主权范围并具有完全的法律保证。从一体化的角度看,做到这样,可能只是“捆绑”式的整合,应该只是国家统一目标的阶段性成果,随后需要解决的是两岸如何在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完全融合,成为完全的、整体协调性强的统一国家,或者说,完整意义上的统一,不仅要使两岸成为一个国家,还要使这个国家成为完整意义上的经济社会大系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有机整体,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与命运共同体,我们把它叫做实质性统一,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问题的提出,就是着眼于开始并推进实质性统一进程,也就是以建立两岸生命、命运共同体为目标。
所以,大陆推出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战略构想,表明大陆在推进国家统一战略上的重大变化,那就是由以形式统一进程为主向形式统一与实质统一进程紧密结合转变,这种战略性变化,标志着大陆的国家统一战略的进一步完善,更科学合理,更加理性,更加体现大陆在统一问题上具有高度的民族历史责任感。这是因为,形式上的统一实际上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根本的目的是在国家统一的基础上,全民族的社会经济得以进一步的不断地发展,为两岸民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福祉,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是实现形式上的统一是不够的;同时,在形式统一实现之前开启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进程,有助于加快包括形式统一在内的整体统一进程。另一方面,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战略构想的提出,表明大陆在推进国家统一的过程中,不只是单纯从民族的历史责任和民族情感的角度,在政治上、法律上考虑如何实现统一的问题,还充分考虑到中华民族的长远整体利益,当然包括两岸人民的共同长远福祉,实现全民族利益的最大化。
2、有利于台湾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
台湾经济是典型的海岛型经济,发展的局限十分明显,过去在外向发展上虽然获得很好的机会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传统的外向发展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在台湾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在于台湾经济无法摆脱岛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外部环境条件不稳定、不可靠等强约束问题。
在台湾的产业升级过程中,新的外向主导产业发展迅速,水平也比较高,但是与台湾的整体经济增长和内部分配(收入)问题则明显的不同步、不协调,这是因为新的外向主导产业发展的“飞地化”,与台湾的内需产业、内部收入分配的关联度低,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是应该力图建立外向主导产业与内部其它产业的产业链,以发挥外向主导产业发展的带动或推动作用。但是因为台湾经济的内部空间狭小,发展外向主导产业的“前项”、“后项”产业受到规模经济的制约而缺乏发展生存空间,台湾无法形成能发挥外向主导产业联动作用的产业体系,从而大大削弱了外向主导产业发展对整体经济发展的带动推动作用。解决这种因为“缺项”而造成产业链断裂问题,完全可以藉助大陆经济的有利条件,发展外向主导产业的“前项”、“后项”产业所面临的市场不足,完全可以在大陆市场找到相应的补充,藉助大陆市场外循环弥补岛内市场不足的局限,完全有可能保证这些企业的生存,从而建立起外向主导产业与岛内其它产业的联系,发挥其带动作用,同理,这类企业发展如果受到岛内资源供给的约束,也完全可以(可能)在大陆市场上得到相应的支持,这样,台湾的产业体系就可以形成稳定的循环机制,从而外向主导产业的发展就可以有力地带动和推动台湾经济的持续发展。
所以,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积极推动两岸产业融合发展,是台湾经济摆脱长期困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可行途径。
显然,如果能有效推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台湾就有可能利用大陆的市场、资源,并利用地缘地理等方面的优势条件,通过两岸产业合作与融合,逐步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外向主导产业带动作用的产业体系,同时,大陆经济体量大,虽然也属于外向经济,同样也会受外部经济景气的影响,但是经济体量大,自身发展空间及其潜力大,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都十分重要和强大,如果能够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建立两岸经济的密切关系,对于台湾来说,进则有更多的机会,退则可以大大降低对外部变化的敏感度,从而大大降低因外部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所以,推动和实现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具有高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解决台湾经济长远、永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当然,推动和实现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也必然极大增强中国(两岸四地)的经济水平、经济实力和发展动力,造福于中华民族。
注释:
①百度百科:移植排斥反应https://baike.baidu.com/item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9月号,总第261期)
中评社╱题:关于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基本问题的认识 作者:陈克明(泉州),华侨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华侨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华侨大学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院教授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问题,对做好新时代对台工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是一个新的、重大的历史性课题。近几年来,大陆学者对此作了诸多的研究,发表很多论述,涵盖这个问题的许多方面,特别是就两岸关系的许多具体问题,从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角度作了很多探索和论述,但是,对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内涵特性和机理的研究、论述却很少,也就是绝大多数论述都没有涉及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问题的基础理论,大多是以就事论事方式和局部、个别的角度进行研究和论述,在基本概念的内涵上理解不同,缺乏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和科学体系逻辑,因而存在一些问题,更无法把这一重要的历史性课题的研究引向深入,形成重要的科学理论学说,当然也直接影响到现实的实际工作。所以,深入研究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问题,并付诸实践,必须高度重视基本问题的认识和研究。
一、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概念内涵、机理特性
1、融合的涵义与基本特性、基本特征
融合,顾名思义就是融为一体,交融而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相对分离的实体经过一定的机制方式整合成为一个新的整体的过程。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意思,一是“合”,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事物通过某种方式合并演变成为一个新的整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体化;二是“融”,融化、消溶,即不同事物由各自原有的常态转变为非固化的流体状态并充分交互作用,强调“合”的特定方式。我们知道,不同事物整合成一个新的整体,是可以有不同方式和途径的,而“融合”则是其中的一种,与常见的混合、粘合、焊接、捆绑(包括各种机械耦合、镶嵌等)等方式相比较,融合完成后形成的新的整体,具有整体性强(结构稳定性强)和低可逆性(不可复原或难以完全复原)的特点,是因为在整合后形成的新的整体中原有的不同事物之间的界线消失,即所谓的“无缝”状态,正是这个“无缝”才使得“融合”形成的新的整体具有高结构稳定性,不易受外力的破坏影响,同时,也难以再完全复原回原有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低可逆性”。
融合的这种“无缝”状态的形成,是因为融合过程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或者说融合的“合”是发生在不同事物的基本构成要素之间,是因为基本构成要素之间发生微观相互作用而产生“合”的结果,这种微观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从宏观层面上看,是“无穷多”的,所以不但“无缝”,而且这也意味着存在着“无穷多”的密切的相互关系在维系着新的整体构架,因而具有高强度和高稳定性,所以融合的整体效果是十分突出的。
因此,微观性是融合问题的基本特性和重要机理,在研究融合问题时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基本特性;而融合中形成的高强度相互关系,也就是紧密的相互关系和这种相互关系的高度稳定性是融合的标志性表现,或者说紧密且高度稳定的相互关系是融合的基本特征。
2、两岸经济社会融合的机理特性
融合现象在自然界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的就是用不同的材料经过物理化学反应制造出新的材料,比如各种合金材料,这是一个必须事先改变不同实体的物理状态(结构),如解体(破碎),加温熔化等,才能顺利实现融合的过程。而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问题上,要进行融合的是两个特大经济社会系统,显然,这是复杂有机超大系统的融合,不可能以物理化学方式进行,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通过完全改变各自的现有整体性状态而进行和完成整合,这就是说,有机整体解体后就无法整合,整合也没有意义,所以两岸经济社会融合问题是对现有科学系统理论提出的新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相近的或可以借鉴的现象和经验有,植物嫁接,断肢再植和器官移植等。有机大系统的融合只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机系统实体的无缝连接,这种连接是通过不同实体各自的相同或相似的微观组织构造的对接完成的。
当然,这种对接不仅仅是“连接”,关键还在于结合之后要能够成为原有不同实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能量交换的渠道,以保证原有各个系统的运行和功能的正常发挥,以及不同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成为新的有机整体并进入新的运行与发展状态,也就是说,成功的有机整体融合是通过各种连接建立原有不同实体之间的内在交互关系,因而这种对接实际上是“连结”。
同时,这种融合意义上的对接不是简单的接触性搭接,而是具有双向生长性连接,这就是通过机体微观同质组织的双向生长,例如两个不同受体的肌肉组织细胞的相互生长使得受体之间的创面消失,产生愈合效果,所以这是依靠双向生长而产生的“无缝连结”并形成紧密且高度稳定的相互关系。在有机整体的融合过程中,如何促进和保证这种双向生长是实现融合的极为重要的问题。
此外,这种连结是结构性的,因为有机体的结构是非常复杂的,有发挥不同功能作用的子系统,不同的结构有不同的功能作用,融合必须能够保证这些功能得以继续发挥和得到改善,并且在新的整体中发挥应有的功能作用,所以这种连结应该是相对应的结构连结,比如肌肉组织、血管、神经等的相对应连结,每一种连结不但对自身子系统有重要作用,也是发挥整体大系统的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所以,连结对于有机整体的融合来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最后,由于有机复杂大系统都具有“自我保全”能力,也就是所谓的自我适应机制,因而其融合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解决“排异”现象。排异反应是复杂的免疫学现象,其原因在于机体细胞发挥免疫功能的白细胞抗原HLA(human leucocyte antingn)不同,不同机体白细胞之间的HLA差异大小决定排异反应的程度,或者说,遗传基因相近的移植可能产生的排异反应相对小①,因此,复杂有机大系统的融合需要解决好融合前的“配对”(融合的可能性问题)和完成连结后的磨合(抗排异)这两个重大问题。
因此,两岸经济社会融合除了微观性外,还具有系统综合性、双向性和过程复杂性的基本特性。
3、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核心意涵
融合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更多的是人工干预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是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服务的,也就是说,融合是手段,不是目的。合金是通过融合而获得的改性材料,满足人们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植物的嫁接可以获得更好的生长性和丰硕的、高品质果实,等等,说明人们推动融合是为了得到和享受它所能带来的理想的成果。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客观必要性清晰地表明,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只是过程和形式,通过融合获得更好的发展才是目的,也就是当两岸经济社会完成融合式的一体化后,通过两岸经济社会的互补强化,既可以使原有的各自的经济社会发展得更好,还可以极大改善和增强整体的经济力量和发展能力,造福于两岸全体人民。所以,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必须是为了两岸的共同的长远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长远整体利益,这是推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的根本目的。所以我们更愿意强调和使用“两岸融合发展”这一术语,也就是不仅仅只谈“融合”,不是为了融合而融合,更重要的是还要强调“发展”,把“融合”和“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时,高度重视其促进发展的问题,必须使融合有力地促进两岸的发展。
所以,有利于两岸长远的共同发展是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问题的核心,这也就是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问题的目的性之基本特性。
二、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简要描述
1、两岸经济社会融合的可能性问题
有机系统由于自我适应机制的作用而存在排异问题,这是不同有机系统能否实现融合的基本的,也是根本的问题,现代生物科学表明,这是由基因条件所决定的,所以器官移植是否可能成功的关键起点是配对,我们知道,直系亲属配对成功的可能性极大,即移植过程的排异反应小,存活率高、存活时间长,就是因为遗传基因条件的原因,也就是HLA的差异小的原因。
两岸之间虽然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彼此分离,由此而产生一些差异和矛盾,但两岸经济社会无论在历史、文化还是血缘关系上都存在同宗同源的人文遗传基因,这一点无需赘述。因而两岸融合具有天然可能性,不需要做更多的论证,也就是说,两岸之间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属于直系关系,虽然也存在一些差异,但这种差异无论是绝对意义还是相对意义上,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最小的,两岸之间的相同或相似度远远大于差异;并且,两岸之间的这种更多的相同和相似之处,是解决差异、缩小差异的天然有利条件,因而两岸融合不仅必要,也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