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台第三势力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已形成
中评社香港10月1日电(作者王道)郭台铭放弃连署参选,被不少舆论视为郭柯王结盟破局、第三势力胎死腹中。这自然符合了多年来广为认同的第三势力没有生存空间的定律。不过,最近不仅上述当事三人仍然声称合作沟通持续进行,且进一步引入宋楚瑜及亲民党扩大为四方互动,继续勾牵着人们或怀疑或期待或冷蔑的广泛关注。实际上,如果暂时搁置对亲民党手中那张“入场券”会否使用、由谁使用、如何使用以及可能产生的种种复杂效应,直接从近两三年台湾政局演变的基本脉络观察并抓出其中深层脉理,便可得到明确的结论:一个承载全新政治格局的社会环境已经形成;第三势力不仅具备了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且已胎动有时,呼声孔急,随时准备破茧而出,振翅高飞。
近年台湾政局密集呈现“烙大饼”式剧烈翻转现象
2016年蔡英文以绝对优势上台执政。不旋踵间,“全面执政”的民进党于2018年底“九合一”选举中全线溃败,22县市长中由原来15席骤减为6席,一时哀鸿遍野,满地狼藉。多数人据此断言2020大选蔡英文已经出局。殊不料,又仅仅不到一年,一度横扫全台、狂飙突进的“韩流”余温未散,但一俟韩国瑜强力夺下国民党参选人资格,支持率便调头向下跌跌不休,目前已落后蔡15%以至20%左右,国民党上下瞠目结舌,茫然不知所措。
稍往前推,2014年“九合一”,则是国民党仅仅守住6个县市,与今天民进党的情形正好掉了个个儿。
对比扁、马执政时期。同样在蓝绿对抗格局下,二者也都在上任不久就陷入执政困境,施政窒碍难行,政局动荡不定,但重大翻转性事件都是到第二任后期才出现,好歹做满八年黯然下台。
短短几年中这些大起大落如烙大饼、过山车般剧烈翻转倾覆,形成台湾政治转型以来前所未见的奇特现象。每次翻转,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但不论喜的愁的,统统不明就里,旁观者更是目瞪口呆,一头雾水。虽然媒体报道巨细靡遗,专家文章汗牛充栋,但迄今未见片言一语窥得其中堂奥,或有意对这一新奇现象进行深入爬梳并作出切中要害的阐发。
现行制度下不得不的决绝方式
显然,蓝绿间这种颠覆翻转并非始自今日,政治转型三十年来也并不鲜见。但无可否认的是,这种震荡淘洗的频率密度突然加速,幅度与烈度也非往日可同日而语;倏而要其生,倏而致其死,不由分说,果决惨烈。仅就频率而言,以前可说大致五、六年一大震,近年则压缩至两、三年。正基于此,当若干同好在“九合一”后断言绿营已从大选中提前出局时,王道即提醒切勿过于乐观:2016至“九合一”大震是两年,焉知下一轮反向震荡不会提速至一年?征诸近来国民党选情之低迷,不幸而言中。
速率之加快,反映社会对二元对抗、生死恶斗越来越不再隐忍,对蓝绿两造形成的政治动荡不安、经济不能发展、全球化中日益边缘化的趋向越来越不再任其恶性延续,从而凝聚爆发为一种自发的集体性阻遏。而采取这种大悲大喜、绝壁断崖式的手段,则完全是台湾现行制度体制下不得不的选择。
众所周知,蓝绿恶斗其来有自,除了两阵营肇始于久远历史中的恩怨纠葛和现实政治中的利害争夺,双方联手制定的“立委”选举单一选区两票制,对这种二元对抗产生着日益固化、迭加强化的作用。它基本阻绝了第三党在体制中生长壮大、进而有效影响政治的可能,导致双方在封闭的轨道中愈斗愈狠,永远得不到稀释与缓冲。起初,人们还能惯性地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在双方之间进行孰优孰劣的选择;但随着漫长时日过去特别是经过两次政党轮替,人们认识到二元结构宰制下,不论谁上台都摆脱不了恶斗格局,社会只能在蓝绿的牵拖下不断沉沦。随着这一症结不断发作不断暴露,所谓的中间选民就不断扩大,解构蓝绿的诉求就不断清晰。
尤为重要的是,这个由非蓝非绿和从蓝绿支持者中逐渐剥离出来的人们所构成的中间群体,不仅力量已经相当可观,而且自主意识与主导意识也日益觉醒。受制度所限,他们总体上还不能循现有途径直接达成影响与改变政治的目的,但却在不断的挫折中找到了曲折而最有效的方式,即快速、轮回地把选票集中投押到蓝绿的一方,轮番交替对蓝绿施以震撼性打击与教训,既促其改过向善,又压其分化裂解。从脉络上看,近三两年台湾出现的这种频繁而剧烈的震荡翻转,不啻是一个政治新阶段的前奏与先声,不断为第三势力、为一个稍微正常的社会清除障碍开辟道路。
当人们屏息专注于众多民调中韩、蔡支援曲线起伏变化的时候,一组更具结构性意义的民调数据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过:大选中将继续分别投票支持蓝绿的,44%;而对两党都不情愿、希望另有选择的,40%。这是一个相较以前堪称庞大的数字。
中间势力壮大的自然因素,是新世代群体不断走进政治场域。他们以前向来是一个政治冷感、投票率很低的群体,但近几年却有越来越多“小鲜肉”、“小辣妹”投入选举,或是奔走于造势场合大声呐喊。这一方面反映年轻世代对全球化冲击下岛内产业升级停滞所致的生活蹇顿、前途黯淡的不甘,一方面则是对无休止的蓝绿恶斗、整个社会不能正常运转的极端愤懑。他们没有蓝绿两造的历史包袱,少受旧政治的束缚且具强烈自主性,逐渐成为影响甚至决定选举的关键力量。柯文哲能在蓝绿夹杀下保持25%左右的支持率,基础即在于20-40岁年轻族群中具有绝对碾压蓝绿的优势;而柯标举超越蓝绿、非典型政治人物的行事风格,无疑成为吸引年轻世代的主要亮点。
中间势力发展壮大的另一主要因素,是越来越多浅蓝浅绿从国、民两党支持队伍中脱离出来,虽然数字难以确切掌握,但趋势极为明显。他们反复体验了投蓝投绿的失望后果,体悟出打破蓝绿的中道方向。不论是老式政治人物王金平出乎意表“参选到底”,还是新政治素人郭台铭一跃跨入政坛,还是中间道路先行者宋楚瑜目前的伺机而动,都反映了对中间势力崛起壮大的感知与回应。
韩国瑜为了在党内初选中脱颖而出,选择了完全回归拥抱深蓝群体。这当然不能说不对,但造成了他今日疏离中间选民的巨大困境。支持者忧心如焚直呼要他拓展年轻选票,但能否逆转教人不敢乐观。要做趁早,时日无多。
郭柯王宋间的合纵连横将如何演绎?其中无疑存在太多悬念,各方之间多重利益扞格与不同立场考量,剪不断理还乱,顺了姑情失嫂意。不过,四方都是具有丰富人生经验智慧的人,都看得出中道路线已成为台湾社会的主导方向,看得出社会已为第三势力提供丰厚的气候土壤环境,而超越蓝绿也是他们共同的口号与目标。是否能象柯P所说那样,如果要把几个物体放进一个新的容器,每个都要削掉一些,,如若每个都说我的不能削掉,那一定塞不进去。距规定时程还有两月时间,且看他们如何折冲磨合。
总的来看,不论以上要角如何互动、最终能推出什么样组合,要在这次大选中一举登顶尚不太容易。同样重要的是“立委”选举。对四方合力或各自在“立法院”夺得意外成绩,以及相应地在蓝绿阵营引发一波流动组合,不能低估轻忽,其中包括柯P推出的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新人。
中评社香港10月1日电(作者王道)郭台铭放弃连署参选,被不少舆论视为郭柯王结盟破局、第三势力胎死腹中。这自然符合了多年来广为认同的第三势力没有生存空间的定律。不过,最近不仅上述当事三人仍然声称合作沟通持续进行,且进一步引入宋楚瑜及亲民党扩大为四方互动,继续勾牵着人们或怀疑或期待或冷蔑的广泛关注。实际上,如果暂时搁置对亲民党手中那张“入场券”会否使用、由谁使用、如何使用以及可能产生的种种复杂效应,直接从近两三年台湾政局演变的基本脉络观察并抓出其中深层脉理,便可得到明确的结论:一个承载全新政治格局的社会环境已经形成;第三势力不仅具备了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且已胎动有时,呼声孔急,随时准备破茧而出,振翅高飞。
近年台湾政局密集呈现“烙大饼”式剧烈翻转现象
2016年蔡英文以绝对优势上台执政。不旋踵间,“全面执政”的民进党于2018年底“九合一”选举中全线溃败,22县市长中由原来15席骤减为6席,一时哀鸿遍野,满地狼藉。多数人据此断言2020大选蔡英文已经出局。殊不料,又仅仅不到一年,一度横扫全台、狂飙突进的“韩流”余温未散,但一俟韩国瑜强力夺下国民党参选人资格,支持率便调头向下跌跌不休,目前已落后蔡15%以至20%左右,国民党上下瞠目结舌,茫然不知所措。
稍往前推,2014年“九合一”,则是国民党仅仅守住6个县市,与今天民进党的情形正好掉了个个儿。
对比扁、马执政时期。同样在蓝绿对抗格局下,二者也都在上任不久就陷入执政困境,施政窒碍难行,政局动荡不定,但重大翻转性事件都是到第二任后期才出现,好歹做满八年黯然下台。
短短几年中这些大起大落如烙大饼、过山车般剧烈翻转倾覆,形成台湾政治转型以来前所未见的奇特现象。每次翻转,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但不论喜的愁的,统统不明就里,旁观者更是目瞪口呆,一头雾水。虽然媒体报道巨细靡遗,专家文章汗牛充栋,但迄今未见片言一语窥得其中堂奥,或有意对这一新奇现象进行深入爬梳并作出切中要害的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