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媒体答中评 畅谈新中国70华诞
中评社北京9月29日电(中评社报道组)9月28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举行招待酒会欢迎中外记者,近500位中外记者受邀出席。期间,多位台湾媒体记者接受中评社采访,畅谈他们此次亲身参与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采访的感受。
台湾中天电视记者金蜀卿告诉中评社记者说,这并非其第一次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报道活动。早在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她就有幸参加了报道。回忆起二十年前的那次采访的感受,金蜀卿说,五十周年的阅兵式规模也很大,媒体关注的重点是在武器方面。印象很深刻的是当时他们在天安门广场通过卫星直播阅兵式,她对镜头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现在人在天安门广场,台北,我们来了!”在当时,金蜀卿的这句话被很多媒体报道引用。
谈及今年截至目前所参加的国庆系列活动,她觉得最震撼的是阅兵村。金蜀卿说,不论武器设备再先进,最重要的是人。台湾的军纪很涣散,“草莓兵”很多。阅兵村的军人真的把自己所从事的事情视为光荣,在无私地奉献自己。这些军人们的心是一致的,有的方队里有男有女,男女的步伐其实很难做到一致,可是他们却每个人踏一步都是75公分、可以40秒不眨眼。“男生配合女生、女生跟上男生”,坚持一体化,这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他们却做到了这种不可能的事。不管是男生女生,士气都很高昂、很有信心,可以让人感觉到一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架势。此外,比较起20年前的国庆采访活动,今年的采访活动也更加透明、更加现代化了,对媒体来言,多了一种轻松感。
谈及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的发展,台湾联合报资深记者陈言乔说,大陆的发展有目共睹,一直在持续进步。不管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甚至自己经常去到三四线城市的乡镇,都看到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中,这些是令自己佩服、赞叹的,同时这些地方的发展也可以为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地区提供可借鉴的发展经验。
陈言乔表示,自己对70周年阅兵式最关注的是,大陆会公布哪些重要的武器,比较关注大陆会公布透露军事实力的情况,同时一些新加入的阅兵方队,比如维和部队、女兵方队等,也非常关注他们的表现。
28日上午,新闻中心组织境外记者参访大兴国际机场,台湾东森电视台记者黄圆媛也参与其中,她对中评社说,之前看过很多关于大兴机场的报道,这次去亲眼看到整个机场的设计,感受最深的是在5层特别设计的“送别层”,通过透明的平台可俯视出发区域,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让送机者目送亲友过安检、到达登机口,她觉得大兴机场在极具科技感的情况下,还可以有非常有温度、人性化的设计,让人觉得很温馨。
同样,大兴机场的参访也给台湾TVBS记者陈相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接受采访时对中评社说,很多台商都会往来于两岸。比如她之前认识的一个河北张家口的台商,之前要回台湾只能开车或坐火车到达首都国际机场,那时尚没有通高铁,因此,仅是从张家口到首都国际机场就要花费5个小时。大兴机场开通之后,这名台商从张家口回台湾总共只需花费5个小时。所以交通的便利对很多台商影响都挺大的。很多台上来往于两岸,如果是身处诸如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当然很方便,但是很多人都在北京周边做生意,大兴机场大大提高了他们的交通便利性。而且机场的修建也会带动周边的交通建设。由于大兴机场的修建,张家口的高铁也在建设中,年底就会通车。因此,大兴机场带动了周边交通设施,给台商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性。
台湾资深媒体人任以芳说自己3月份曾去大兴机场参访,那时候正在全力加速赶工,但是今天(28日)去看,已经建设的很完善,一点也没有赶工的“粗糙”,反而各项指标都非常精细。而且大兴机场给她感觉不一样的是,机场入驻了很多餐厅,包括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品牌连锁餐饮店等,各项设施也十分完善。
任以芳此次也参与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组织前去阅兵村的采访,她对中评社说,一进到阅兵村,就感受到三军仪仗队的气势很威武,也很震撼,她进去时正好看到1千多名士兵在广场训练,他们训练时汗流浃背,每天训练长达8小时,加上七、八月的北京天气很炎热,但是他们依然很坚持,为了准备阅兵,真的花了很大的努力。任以芳表示从他们的身上能够看到其对参加阅兵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他们的训练精神令人感佩。
“我对大活动、大新闻的采访经验不少,不过这种大型庆典的采访还是第一次,新闻现场不仅是一场发布会或一个典礼,整座城市都是我的采访场子。”台湾旺报记者陈君硕对中评社说,“现在只要走在北京街头,花团锦簇的装置艺术和各种大型标语看板,处处都值得我打开各种感官去感受迎接大陆70年国庆的氛围。”
谈及此次采访新中国70周年华诞印象最深的便是大兴国际机场,他表示自己早就久仰大名,很幸运地第一次去大兴机场,就见证了习主席宣布投运。他说,“看到机场鬼斧神工的建筑,仿佛置身在一个大型艺术品,前后只花三四年就完成,不禁要赞叹中国速度,北京高度!也让我想起世界上给中国‘基建狂魔’的称号,绝对实至名归,不是浪得虚名。”
对于10月1号的阅兵庆典,他最关注的是习主席在阅兵典礼上的讲话,在70周年承上启下这一刻,对中国如何总结及擘划未来,还有阅兵场上的各式新型武器、参与阅兵者的感人小故事,以及在当前两岸关系下,受邀观礼的台湾嘉宾的感受。
(中评社报道组:李娜 林艶 海涵 郭至君 徐梦溪 张爽)
中评社北京9月29日电(中评社报道组)9月28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举行招待酒会欢迎中外记者,近500位中外记者受邀出席。期间,多位台湾媒体记者接受中评社采访,畅谈他们此次亲身参与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采访的感受。
台湾中天电视记者金蜀卿告诉中评社记者说,这并非其第一次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报道活动。早在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她就有幸参加了报道。回忆起二十年前的那次采访的感受,金蜀卿说,五十周年的阅兵式规模也很大,媒体关注的重点是在武器方面。印象很深刻的是当时他们在天安门广场通过卫星直播阅兵式,她对镜头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现在人在天安门广场,台北,我们来了!”在当时,金蜀卿的这句话被很多媒体报道引用。
谈及今年截至目前所参加的国庆系列活动,她觉得最震撼的是阅兵村。金蜀卿说,不论武器设备再先进,最重要的是人。台湾的军纪很涣散,“草莓兵”很多。阅兵村的军人真的把自己所从事的事情视为光荣,在无私地奉献自己。这些军人们的心是一致的,有的方队里有男有女,男女的步伐其实很难做到一致,可是他们却每个人踏一步都是75公分、可以40秒不眨眼。“男生配合女生、女生跟上男生”,坚持一体化,这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他们却做到了这种不可能的事。不管是男生女生,士气都很高昂、很有信心,可以让人感觉到一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架势。此外,比较起20年前的国庆采访活动,今年的采访活动也更加透明、更加现代化了,对媒体来言,多了一种轻松感。
谈及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的发展,台湾联合报资深记者陈言乔说,大陆的发展有目共睹,一直在持续进步。不管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甚至自己经常去到三四线城市的乡镇,都看到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中,这些是令自己佩服、赞叹的,同时这些地方的发展也可以为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地区提供可借鉴的发展经验。
陈言乔表示,自己对70周年阅兵式最关注的是,大陆会公布哪些重要的武器,比较关注大陆会公布透露军事实力的情况,同时一些新加入的阅兵方队,比如维和部队、女兵方队等,也非常关注他们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