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与内地密不可分 资本市场成就彼此
中评社香港9月19日电/过去70年来,香港专注资本市场发展的战略成效卓著,通过配套的市场制度建设和监管体制改革,以及持续不断的创新,香港建立起高效、自由、便利的市场环境,成为举足轻重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重要的资本市场。
香港商报报道,内地改革开放以来,香港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内地的参与密不可分。尤其是香港回归祖国以后,香港资本市场充分利用“一国两制”和国际化的独特优势,为内地企业提供融资和海外并购的平台,有力支持了内地经济改革和金融市场发展。香港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拓展了自身发展的空间。这是内地和香港的双赢,是“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最佳例证。香港商报记者 李颖
本港成熟金融市场
作为全球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香港是将内地与全球金融体系连接起来的枢纽。根据“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24)发布的排名,香港是继纽约、伦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区别于伦敦、纽约等金融中心在以美元为代表的欧美金融体系中具备的政治经济条件,香港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具有深厚的市场化色彩。
19世纪中叶,香港“开埠”之初,即采取经济自由政策,定位为“自由港”,伴随着贸易规模扩大,金融需求日益增强,结算、信贷、汇兑等金融业务发展迅速,奠定了香港远东国际贸易结算中心的地位。
香港的金融业发展过程,少不了与内地的紧密联系。建国以来,香港与内地的经贸往来贯穿于香港金融发展整个历程,尤其是自1979年内地改革开放后,香港的金融发展与内地有着更加密切的关系。香港成为中外交流的中转站,内地企业通过香港参与到国际贸易中。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香港制造业面临成本上升,增长乏力,时逢内地改革开放,大量港企将生产环节转移到内地,将设计研发留在香港。20世纪80年代末,香港产业调整基本完成后,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90%,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在GDP中比重不断上升,香港逐渐形成了有特色的现代金融体系,并在金融领域实行改革,包括取消外汇管制,建立联系汇率制度;取消黄金进出口管制,放款外资银行准入;成立港交所,设立金管局,逐步形成自由金融体制。香港的金融开放政策与亚洲的经济增长合拍,吸引大量国际资本进入香港,提升了香港金融业的国际化水平。20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外汇交易量、股票成交量、总市值、信贷融资规模等数据出现了爆发性增长。经历贸易和制造业增长的产业驱动后,香港金融业持续创新,金融市场不断完善。
如今,香港已是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最大规模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和亚洲最大的资产管理中心,构建了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衍生品市场、外汇市场等在内的较为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形成了香港资本市场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开放的经济体系,有效的金融基础设施和法律法规,优惠的税收环境,丰富的金融产品,优秀的专业人才,成熟的投资者,有效的监管体系和强大的信息集聚能力等诸多方面。
内地企业境外融资首选地
依托成熟的国际金融市场环境,香港成为内地企业海外融资和拓展国际的桥头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地企业开启来港上市的历程,香港资本市场亦由此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1993年7月,青岛啤酒(0168.HK)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首开内地企业境外上市融资之先河。上海石化等公司紧随其后,亦开始试水H股。在香港回归祖国之后,更多内地企业选择香港市场,并开始尝试在A股和H股同步上市。
进入新世纪后的前10年,在内银实施股改上市的金融改革中,工、农、中、建、交等国有大型银行,先后完成股改及在香港发行股票上市,创造出诸多资本市场神话。
近10年来,内地民营企业络绎不绝来港上市,从早期的制造业、房地产等传统企业,到近年来高科技与新经济企业,内地企业来港上市热潮未有止息。其中,深圳互联网巨头腾讯即于2004年在港挂牌,一度成为引领港股风向标的“股王”。
内企占港上市公司半壁江山
香港投资银行家温天纳向本报表示,虽然在香港回归以前就开始有红筹股、H股来港上市,但是回归之后,依托“一国两制”的优势,香港的市场定位也跟以往有些不一样了,那就是香港强化了其作为中国的一个国际金融市场地位,奠定了香港作为中国国际金融的一个平台这个大局。之后内地央企、国企,以及民企和科技企业纷纷来港上市,促成了香港成为全球最大的一个新股融资中心,这也是在“一国两制”之下发展出来的一个成果。
内地企业逐渐成为香港股市的生力军和稳定器,为香港资本市场的国际地位做出了历史贡献。在支持内地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香港资本市场也获得了自身新的发展动力和竞争优势。正如港交所主席史美伦所言,内地企业在港上市,是内地和香港的双赢,是“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最佳例证。
助力内企走向国际化
香港是全球金融机构进入内地市场的天然门户,香港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重要区域,是中外贸易往来的第一重要枢纽,中外资本市场交流的第一过渡地带,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化的第一重要平台。
作为内地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试验田,香港也为内地机构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重要的平台。经过在香港国际化市场环境的打拼,这些中资机构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日益提升,为内地企业参与全球范围资产配置,“引进来、走出去”发挥了重要作用。
安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研究部董事韩致向本报表示:“通过在香港市场上市,不仅帮助内地企业从国际上融到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也可以帮助这些内地企业直接面对海外的投资者,这样反过来在某一程度上可以教育这些内地上市公司,在公司管理、信息披露等方面更加地国际化,从而带动了内地企业的国际化运作。”
温天纳则表示:“在内地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有不少的政策和发展路径是有借鉴参考香港资本市场的,内地很多政策比如说保荐人制度上市条例,一些证监会的条例,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香港的制度。”
受访专家表示,在以融资支持内地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同时,香港资本市场的理念、制度、体系也为内地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启发和借鉴。来港上市的内地企业不仅收获了募集资金的成果,还得到了管理规范化和资本运作的历练。通过企业赴香港上市,内地成功借鉴和推进了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建立和改善公司治理,实现股权多元化,提高企业透明度,推进会计制度向国际全面趋同等。
拓宽互联互通广度深度
“回归后香港不单是作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资本市场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对于促进香港市场的广度、深度及多元化来讲,也迎来了一个很大的发展机遇。”温天纳称。
2014年11月17日,港交所启动了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首次尝试--“沪港通”。随后,“深港通”“基金互认安排”“债券通”陆续实施,两地资本市场的距离不断被拉近,有力促进了内地更加开放,也增强了香港的国际竞争力。
2017年7月,债券通启动,这为境外资本投资中国在岸的债市提供了一个更为符合国际投资者交易结算习惯的新渠道。截至今年6月末,进入机构已达到1038家;日均交易量由2018年的37亿元人民币升至今年的超过60亿元。全球前100家资产管理公司中已有58家成功进入银行间市场来投资。两年来通过“债券通”投资渠道累计达成交易近2万亿元。
2017年12月15日,港交所推出自H股上市机制启动24年以来最为重大的上市制度改革,吸引非盈利、同股不同权等新经济公司来港上市。这一里程碑式改革,不但吸引了小米等来自内地的“同股不同权”企业来港IPO,曾经远走美国纳斯达克的阿里巴巴近日亦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业界预计,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料有更多中概股回归香港市场,对此港交所表示乐见其成。
进入新时代,香港资本市场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温天纳就表示,香港作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有其自身优势,但是我们看到深圳、上海也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现在内地设立了科创板,因此香港市场保持开放性、多元化以及创新性也是非常重要的。香港要思考怎么促成离岸、在岸中国市场的融合,推动两地市场的融合,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香港现代这种优势不是永远的,也不是绝对的,除了依靠国家的支持,香港自己也要思考如何固本培元,眼光看得更长远一些。
“因为我们国家的的经济体系特别大,所以上海、深圳和香港各有不同的分工,如果说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在岸市场,香港是中国最大的离岸市场,深圳便是其中一个最大的创业投资孵化基地。三地在朝着优势互补、良性竞争的方向发展,需要不断地创新和互补,来服务我们中国资本市场不同层次、不同板块的需求。而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广度与深度方面来讲,也不单单是证券市场,在其他延伸市场衍生工具方面来讲,也是需要有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这方面香港有很多丰富的经验,可以帮助内地去逐步建立起来。”温天纳如是表示。
中评社香港9月19日电/过去70年来,香港专注资本市场发展的战略成效卓著,通过配套的市场制度建设和监管体制改革,以及持续不断的创新,香港建立起高效、自由、便利的市场环境,成为举足轻重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重要的资本市场。
香港商报报道,内地改革开放以来,香港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内地的参与密不可分。尤其是香港回归祖国以后,香港资本市场充分利用“一国两制”和国际化的独特优势,为内地企业提供融资和海外并购的平台,有力支持了内地经济改革和金融市场发展。香港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拓展了自身发展的空间。这是内地和香港的双赢,是“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最佳例证。香港商报记者 李颖
本港成熟金融市场
作为全球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香港是将内地与全球金融体系连接起来的枢纽。根据“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24)发布的排名,香港是继纽约、伦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区别于伦敦、纽约等金融中心在以美元为代表的欧美金融体系中具备的政治经济条件,香港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具有深厚的市场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