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提出新决议文的挑战与局限
民进党若形成新决议文应可能是走向“维持现状”的强化,中华民国台湾化的实体化;将反对“一国两制”、不接受“九二共识”作为“台湾共识”重要组成。至于新决议文提出公投建国、正名制宪的可能性甚低,若是要提出前述主张,既有《公投台独党纲》、《正常国家决议文》即已涵盖,且后者比前者更趋近“法理台独”,因此并无此需要而大费周章。民进党能取得执政的机会,总统竞选主轴两岸路线皆属中间温和路线,以利争取中间选民支持达成选票极大化目标。
壹、前言
民进党党内总统候选人初选,最终由蔡英文代表出线寻求连任,蔡主张“维持现状”战胜赖所提“务实台独”,未来蔡的两岸路线势必左右党的政策。对照党主席卓荣泰甫就任时即抛出,不排除提出新决议文的风向球,党秘书长罗文嘉也指出党内领导精英认为有必要依新局势提出新决议文。显见蔡英文在竞选连任过程,势必提出深化其两岸路线政见。事实上,民进党自建党以来即不断创新社会议题引领风潮,然最被视为关键主题,正是涉及“一党纲两决议文”矛盾对立的“台湾主权”论述,意图分割两岸主权完整性。展望2020年总统大选,蔡英文必然在选前提出竞选主轴及议程设定,尤其两岸论述与路线引人关注。
前述“一党纲两决议文”矛盾即:1991年通过《公投台独党纲》主张“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1999年通过《台湾前途决议文》主张中华民国是台湾、2007年制定《正常国家决议文》诉求正名制宪。其中《公投台独党纲》、《正常国家决议文》被视为“变更现状”,而《台湾前途决议文》则被视为“维持现状”。而卓荣泰主席所倡议新决议文,不论是朝向整合上述目标相矛盾纲领性文件;或者是提出“新决议文”,再以“后法效力优于前法”解释作为新时期路线、政策指导性纲领。这都是一项既具整合性及涓滴细微,但却非常不易达成的政治工程。
然而,卓荣泰提出新决议文引来党内外质疑,认为其议题设定充满目标冲突性。例如定义“维持现状”内涵应与蔡英文总统先行沟通,若党内讨论与总统认知、界定不一,却以整党共同研议“维持现状”决议文,这将产生政府层面及政党层面两岸路线分歧。
卓荣泰表达追求主权的决心,党内则质疑既然民进党认为台湾已是主权独立国家,要追求的应是国际承认,并非主权尚未独立。卓之论述既要“维持现状”又要追求“主权独立”,岂非论断台湾尚未独立、非主权国家、现状并非是主权独立国家吗?此似乎是矛盾对立论述。
卓荣泰主席虽说宪改早已是台湾社会多数意见,但却又偏向呼应蔡英文总统采取从长计议的主张,显然若有新决议文形成应是充满蔡英文身影,甚至是为其竞选总统量身定做,藉由议题设定创造声势。事实上,这在民进党政治选举亦曾有此经验,例如1999年民进党通过《台湾前途决议文》,藉由依据宪法承认中华民国为台湾国号,中华民国等于台湾且是主权独立国家,争取更多中间选民支持,最终赢取2000年总统大选。《台湾前途决议文》是因应陈水扁首次竞选2000年总统大选,当时民众对民进党的《公投台独党纲》主张公投建国、“法理独立”颇多疑虑。
《台湾前途决议文》揭示两岸政策论述的“新中间路线”,促成民进党取得执政权;2015年蔡英文提出“维持现状”主张,取得2016年总统大选胜利。尽管“维持现状”并未纳入新决议文,但却被视为中间温和两岸路线,俾助选票极大化目标达成。然蔡英文当选总统后,党内务实派曾三度提出“维持现状”纳入新党纲或新决议文案,反遭激进派提出“撤废中华民国案”加以反制。这形成民进党当局在政府层面两岸政策主张“维持现状”,但政党层面两岸路线却仍摆荡在“法理独立”、“维持现状”之间,“政府层面”与“政党层面”两岸路线因独派掣肘难以政策实质转型或被质疑是两手策略。
贰、新决议文摆荡在“维持现状”与“法理台独”之间
卓荣泰主席所提新决议文究竟是蔡英文总统“维持现状”主张之固着化,还是台独激进路线扬升,引发诸多争论。务实派主张将“维持现状”纳入新决议文,已多次在全国党员代表大会提案,却屡遭激进派另提“撤废中华民国案”掣肘;尽管务实派也倡议修改或废除《公投台独党纲》,并视此为“历史文献”,然几乎是功败垂成。激进派认为,“两国论”应入宪、台湾应正名、制宪、《公投法》应纳入领土及主权变更复决案、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
甚至党内立法委员近40余名连署删除宪法增修条文前言:“因应国家统一前之需要”;党内激进派并与党外台独激进派喜乐岛联盟推出“独立公投”、正名运动。激进派认为新决议文不仅不应淡化1991年《公投台独党纲》、2007年《正常国家决议文》的政治效果;反而在蔡英文提出“四个必须、三道防护网”,公开否定“九二共识”、“一国两制”后,更应展现强硬两岸路线。
卓荣泰提出新决议文势必需要对“维持现状”内涵进行定义,由于蔡英文掌握党中央权力结构生态,党内讨论新决议文内容应会与蔡英文认知、界定保持一致性,这样的“维持现状”决议文,始能保持政府层面及政党层面两岸路线趋同性。显然新决议文应是充满蔡英文总统的政策论述身影,甚至是为其竞选总统创造议题。
回顾2018年7月民进党务实派在全国党代表大会第三度提案,试图将“维持现状”主张纳入新党纲,以调整政党层面诉求符合政府层面主张的一致性。试问若民进党籍总统主张“维持现状”尚无法形成党内共识或纳入新决议文,民众又怎会相信民进党是支持“维持现状”而非“变更现状”政党呢?如何确保不抵触大陆当局两岸政策底线,而不危及台湾安全呢?党内务实派再度提案说明蔡英文广获多数支持的“维持现状”论述,显然是民进党得以在总统大选及立法委员选举中双重胜选的关键因素,为呼应主流民意持续巩固执政成果,民进党实有必要与时俱进。故提请授权中执会根据蔡英文“维持现状”论述,在2018年提出民进党新党纲,取代1991年党纲第一条“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1999年《台湾前途决议文》、2007年《正常国家决议文》,以符合时代需求,凝聚“台湾共识”。
但总统兼党主席的蔡英文却还是裁示“不再另行讨论”,对照前二次皆“交由中执会研议”,此次仍以消极方式“冷处理”。换言之,蔡英文担任党主席时反而为平衡或安抚党内外激进台独势力,而未通过任何新决议文;但却在九合一地方选举惨败后请辞党主席,两岸路线支持度偏低备受质疑之际,而有新决议文出台之议,藉此议题争夺总统选举话语权,及作为在新情势下两岸路线的纲领性指导作用。事实上,总统兼任党主席一职,其角色及作用正是要畅通党政路线一致性避免彼此扞格冲突,然为党内团结和谐,“维持现状”主张一直未纳入决议文或党纲之中。
民进党核心政治主张,依旧摆荡在追求“法理独立”与“维持现状”冲突之间。民进党并未公开放弃“法理独立”,这从保留1991年《公投台独党纲》、2007年《正常国家决议文》,且历次修订或废除《公投台独党纲》之议皆难以克竟其功而知,民进党仍维持独立建国传统理念与价值精神。尽管《台湾前途决议文》虽承认依宪法“中华民国”为台湾国号,宣称主权与领土范围限缩在台澎金马,这一“中华民国”的意义与内涵,显然不同于原来包括大陆领土与主权之“中华民国”。
这就导致泛蓝政治联盟,质疑民进党当局所主张的“中华民国”只是“借壳上市”。此决议文界定台湾就是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就是台湾;正确地说,应是中华民国等于台澎金马,但并无说明“两岸关系性质”究竟系属何种定位,此决议文仅是处理中华民国与台湾关系,并未处理中华民国是否拥有大陆的主权与领土。
故“维持现状”纳入新决议文有其重大政治宣示意义,避免党政两岸政策主轴分歧、不再追求“法理独立”,擘画出清晰明确的中华民国国家认同方向,利于建立两岸和平稳定关系框架。这符合民进党执政“不必也不会宣布独立”的政治承诺,整合党政层面两岸政策采行中间路线,藉此对大陆当局表达政治善意,避免一再被质疑名为主张“维持现状”,实为推动“法理独立”。
三、形成新决议文面临难以跨越四座大山
一、克服党内派系、激进独派路线分歧
目前民进党内两岸论述依政治光谱划分,依序为“维持现状”、“务实台独”、“法理台独”、“正常国家”路线。这些政治路线看似冲突,其实正符合选票极大化逻辑,吸引各种不同潜在支持者。同时,由于党内激进派与党外激进派在“法理台独”、“正常国家”理念意识形态的结合,也曾阻碍民进党两岸政策实质转型。“维持现状”主张认为台湾已经独立、是主权独立国家,中华民国不是外来政权,台湾等于中华民国。但激进独派却以为台湾尚未独立、中华民国是外来政权,应以公投决定台湾独立。
蔡英文主张“维持现状”的中间路线,吸纳中间选民。后形成蔡赖体制由于当时阁揆赖清德多次表达“务实台独工作者”,引发外界质疑“务实台独”与“维持现状”主张冲撞。蔡英文亦为赖清德“务实台独”主张缓颊,认为赖揆支持政府“维持现状”主张。然而赖揆表述“务实台独”立场有助于稳住台独基本盘,事实上,蔡赖体制在政治市场可说是最优适的选票及政治职位组合。党内新潮流系的“务实台独”主张与民进党《台湾前途决议文》精神并无悖离,此决议文在领土与主权宣称上限缩在台澎金马,形成民进党当局在政党与政府层面政策上的分歧、冲突。外界担心新决议文可能将对大陆强硬路线纳入其中,激进派更是摩拳擦掌以待。
蔡英文总统元旦讲话及重磅回应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四十周年讲话,否定“九二共识”、“一国两制”,路线逐渐强硬化。由于独派积极拉拢前行政院长赖清德取代蔡英文总统竞选下一任总统、主张制定新宪法时刻到来。基于上述因素判断蔡英文路线将更加倾向“亲美抗中”、偏向更独,而非中间温和两岸路线,致两岸风险及敌意螺旋急遽上升。
从民进党对“台湾主权”论述演变来说,党内主流思维皆已承认中华民国、呼吁大陆当局正视中华民国台湾存在,宣称中华民国(台湾)已是主权独立国家、台湾已独立。尽管否定“九二共识”、“一国两制”,但却也无“两国论”入宪、独立公投、变更国号等法理台独做法;甚至在修宪议题上也排除41名立法委员连署废除宪法增修条文“因应国家统一前之需要”提案。这些前提应是新决议文自我限制及重要组成,不太可能再出台“法理台独”或“正常国家路线”的新决议文。既有《公投台独党纲》宣称公投建国、《正常国家决议文》提出正名制宪,皆属“法理台独”,无需再提此类新决议文。
无庸置疑,民进党研议新决议文的“潘朵拉盒子”一旦打开,党内外激进派已跃跃欲试,无论是撤废中华民国,还是主张独立公投、正名制宪者,纷纷试图闯关。党内务实派多次欲将蔡英文总统的“维持现状”主张纳入党纲或新决议文却一再被搁置,其因在于内部独派反弹力量非常大。尤其是前行政院长赖清德主张“务实台独”,透过党内初选结盟激进独派挑战蔡英文,从而导致蔡英文两岸路线强硬抬头。民进党当局一旦踰越大陆当局对台政策“红线”,势将诱发两岸濒临战争边缘,对台湾安全产生明显而立即危险。
二、利于与国民党或其他新兴政治势力竞争
2018年台湾地方选举结果“蓝天覆盖绿地”,国民党取得十五县市执政权及白色力量柯文哲连任台北市长。尽管这只是涉及地方治理选举,无关中央高层政治、统独敏感及国家认同,但选举过程中前总统马英九提出对原三不“不统、不独、不独”中的“不统”修正为“不排除统一”、前高雄市长、总统府秘书长陈菊提出“九二无共识”、韩国瑜高度表态承认与热爱“九二共识”,尽管选战中发生金马奖“傅榆事件”引发“独立政治实体”与“中国台湾”、“中华民国台湾”争议,但并未掀起高度热论。但选后“九二共识”一词却成为台湾网络搜寻中最热门关键词。
泛蓝候选人当选后声称以“九二共识”拼经济,大陆当局表示欢迎对两岸关系性质、城市交流性质具“正确认识”的县市与大陆城市进行交流。大陆当局所谓“两岸关系性质”是指“两岸一国”、“两岸一中”,“城市交流性质”是指“一国内部城市交流”。大陆当局对“九二共识”界定,就是体现“一中原则”精神,但现任以吴敦义为首的国民党中央主张“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大陆当局硬化“九二共识”为“一中原则”压缩国民党“一中各表”表述空间,甚至产生边缘化效果。
然大陆当局虽强硬表述“九二共识”就是“一中原则”,但在两岸城市交流上并没有因泛蓝县市表述“九二共识、一中各表”而受阻碍,在政策表述与具体实践仍存有灰色地带及空间。民进党当局则宣称两岸事务系属中央职权,重申城市交流为政府既定政策,并表示两岸交流不应预设任何政治前提。并于选后积极与地方诸侯进行“战略对话”,强化民进党执政中央与泛蓝执政地方在两岸事务上的“协同关系”,颇有突破“地方包围中央”之政治意涵。
尽管蔡英文总统表达依据“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处理两岸事务;政府层面曾一再宣称“两岸关系就是两岸关系”、“不是外交关系”、“两岸协议不是国际协议”;同时宣称采取“新四不承诺”:承诺不变、善意不变、不会对抗、不会屈服,更提出“九二历史事实”、“九二会谈精神”、“九二共同认知”等替代性共识,但大陆当局无法接受而视为“未完成答卷”,导致外交压制及军事武统威慑频仍。同时在立法方面,订立《两岸协议监督条例》去除原有“两国论”主轴、《公民投票法》修正案排除统独、领土变更及两岸政治协议公投,撤回41名立法委员连署修改宪法增修条文“因应国家统一前之需要”提案。
甚至蔡英文在党主席任内,搁置激进派提出“撤废中华民国案”、要求党内公职人员与激进独派保持距离,勿参与“东奥公投台湾正名”、“独立公投”运动。民进党无论是在政府层面还是在政党层面的两岸定位及路线皆是趋于模糊,难以定论完全走向“法理独立”。即使提出“四个必须”、“三道防护网”,也呼吁大陆当局正视中华民国台湾存在事实;重磅回击“习五条”,直批“九二共识、一中原则”就是“一国两制”,甚至民进党当局以大陆当局对“九二共识、一中原则”定义,抨击与压缩国民党所谓“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其实并无表述空间。
至于白色力量代表台北市长柯文哲,因表示“理解与尊重”大陆当局“九二共识”的坚持,呼应习近平“两岸一家亲”说法,沪台双城论坛得以维持九年而不坠。从大陆当局统战“连左、拉中、打右”策略角度来说,柯文哲属于政治素人及非政团政治组织,对其“九二共识”认同标准较低,属于“拉中”对象。柯市长曾经提出“一五新观点”(相互认识、相互瞭解、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谅解),认为世界上没有人认为有“两个中国”,肯定“中国模式”进行经济改革成就。
值得关注的是,柯文哲在2018年沪台城市论坛期间晚宴及正式致词虽重申“两岸一家亲”,但在非正式场合则对“九二共识”及“两岸一家亲”表达应重新找出双方可以接受的替代性语词,批评上述两个语词已经被标签化。2019年双城论坛前柯文哲更表示两岸关系不是外交关系、国际关系,指出两岸具有特殊专属的定位关系。其两岸政策路线是否转向或深化,实与其未来竞选总统有关。
大陆当局藉由“联合”国民党形成“九二共识”政治联盟,再“拉拢”柯文哲的“两岸一家亲”联盟,从而孤立、分化民进党当局。衡诸2018年台北市长选举绿白合作破局,足见“九二共识”已产生泛绿与白色政治联盟合作关系。最后形成柯文哲“两岸一家亲”路线,与国民党丁守中“九二共识、一中各表”路线对决;边缘化民进党籍候选人姚文智采取激进两岸论述,包括否定“九二共识”、支持“制宪正名”、以台湾名义参与国际组织等等。在政治光谱分布上,这反而让柯文哲论述倾向中间路线,将国、民两党候选人主张排挤至两端。换言之,未来民进党新决议文应会与柯文哲路线有所区隔,但却又不能过度偏离中间路线。
大陆国家出席习近平多次强调“反对台独”的坚定立场,这是基于中华民族主义立场,也是诉诸大陆民意是不会同意台独。习近平曾首次表述“我们有决心、有能力、有准备处理台独,如不处理,我们会被推翻。”同时表达“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大陆当局从表述“反对台独”,到“处理台独”、“遏制台独”,再到“挫败台独”;从反对台独“三个任何”提至“六个任何”,逐渐加重反独力度。
大陆当局视反台独为重中之重的国家生存战略。既关乎对少数民族分离主义的遏制、国家建造及主权与领土完整性;也关系党国执政的合法性基础。若未能妥善处理台独,中共政权极易被自身所建构的群众路线所衍生的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及爱国主义所吞噬,这也就是习核心所担心的“中共会被推翻”。台独议题并非只是纯粹涉及两岸关系领域,而是牵涉大陆国族建构与民族和谐关系,若没有妥善处理,就无法有效遏制境内分离主义及其势力。大陆当局对于所谓历史台独、教育台独、文化台独、柔性台独、和平台独及民主台独等所谓曲线台独或渐进式台独,越来越难容忍。
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四十周年的讲话,宣称“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却也强调“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强调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对台动武对象是针对少数台独分子及外国势力介入,绝非是台湾同胞。大陆当局采取官民分隔及国家社会分离途径,“硬的更硬”压制台独分子、“软的更软”怀柔台湾民众,此固然显示“和统论”仍是对台政策主旋律;但基于安抚内部强硬派、民族主义者及民粹主义者,藉压制台独高涨声浪避免内部分离主义趁势骚乱,仍保有“武统论”主张。故民进党新决议文应会持守不挑衅、不对抗路线,避免授予大陆当局动台动武的口实。
四、美中台三角战略关系平衡
在美中台皆规避战争风险的高度自制下,激进路线新决议文应会被排除。民进党的主流思维是奉行《台湾前途决议文》,承认中华民国;且大陆当局宣称不承诺排除武力,这产生军事吓阻作用;美国虽操作提升台湾政治自主性策略以利其国家利益维护,但不会公开支持台“法理独立”。换言之,美国操纵台湾自主性过程,有利于将此筹码向中国要价争取其国家利益,但若台湾认为美国支持台独宣布独立则是错误认知。美中贸易冲突虽十分严峻,甚至衍发科技、智慧财产、军事、外交、情报多层次领域的全球霸权争夺对抗赛,但大陆当局逐渐退回至“韬光养晦”战略,极力跳脱“修昔底德陷阱”,避免新兴霸权国在崛起过程中挑战既有霸权国,最终难以避免战争反而影响大国崛起。
美中冲突不会随贸易战结束而戛然而止,美国发动对陆贸易战只是全球霸权争霸中一环,美中冲突与竞合呈现非周期性波动。最近美国国家情报总监柯茨在“世界威胁评估报告”中,直接将美中关系描述成“全球性意识形态对决”,指控陆方传扬“威权资本主义”对抗西方自由民主体制,美国不会随贸易战结束而终止对中国的态度趋于强硬。在此趋势下,美国采取一系列友台措施,包括通过《国防授权法》、《台湾旅行法》、《亚洲再保证法》,提升双方官方接触层级、互访与对话;同时售予台湾当局更先进防卫性武器,召回中南美洲三国与台断交的邦交国使节瞭解细节等,凡此皆显现川普政府与国会对台湾的支持。
但美国似乎未能完全满足台湾当局需求,川普政府对台湾的支持不是毫无条件的。
在美国印太战略构想中,台湾变成美国“软围堵”中国的防护员角色,这种“棋子”作用有其局限性,即是不能违反“棋手”所设定的国家利益内涵。美国友台措施有些其实是口惠而实不至,以台湾问题为筹码向中国要价,支持提高台湾政治自主性避免产生亲中政权而危害其在亚太地区的国家利益。川普政府基于《台湾关系法》与美中签署三份公报平衡,并不会支持台湾追求“改变现状”的“法理独立”。美国肯定蔡英文当局主张两岸现状维持,并未采取暴冲式两岸路线,避免如同前总统陈水扁在外交挫败后立即推出“一边一国论”而致两岸陷入战争边缘幷使台湾沦为“麻烦制造者”。
肆、结论:选票极大化与纳许均衡点
民进党主席卓荣泰所提新决议文主要动机,应是要帮助蔡英文在总统大选中取得两岸路线话语权,这与陈水扁竞选2000年总统前,在1999年通过《台湾前途决议文》承认依据宪法中华民国为台湾国号具有异曲同工之效。而2013年举办华山会议,提出《台湾前途决议文》为两岸政策最高指导原则,论及中华民国是台湾、台湾已是主权国家、放弃法理独立,提高民众安全系数,避免台湾安全引发明显而立即危险。
民进党在2014年地方选举大获13席县市长,2015年再提出“维持现状”主张,攻克2016年总统宝座及立法委员席位过半,获取完全执政地位。这足以证明中间温和路线才是最有利于选票极大化做法。2007年通过《正常国家决议文》提出正名制宪激进台独主张,显然箝制主张“一国两市”、“宪政一中”的总统候选人谢长廷两岸路线,采取激进台独路线往往在选举市场中最终以惨败为结果。展望2020年总统大选,民进党无论是透过通过新决议文或是选举政策纲领,皆应是采取中间路线,其走向激进台独路线的可能性甚微。
从蔡英文当局多次呼吁大陆当局务实面对“中华民国台湾”存在的事实,及台湾民众高达八成比例反对“一国两制”立场,民进党若形成新决议文应可能是走向“维持现状”的强化,中华民国台湾化的实体化;将反对“一国两制”、不接受“九二共识”作为“台湾共识”重要组成。至于新决议文提出公投建国、正名制宪的可能性甚低,若是要提出前述主张,既有《公投台独党纲》、《正常国家决议文》即已涵盖,且后者比前者更趋近“法理台独”,因此并无此需要而大费周章。民进党能取得执政的机会,总统竞选主轴两岸路线皆属中间温和路线,以利争取中间选民支持达成选票极大化目标。
民进党新决议文的形成必须因应新局势发展,而进行与新社会的沟通与对话,必须与其他政治竞争者路线有所区隔,包括国民党、白色力量代表台北市长柯文哲、台独基本教义派,这样方能引领议题强化对话、建立共识,争夺台湾内部两岸路线主导权。同时考量两岸和平稳定框架维持,避免给予大陆当局武统的藉口;并运用“联美抗中”不平衡战略,发挥试图作为“棋手”而非仅是“棋子”角色,利用美中大国冲突与竞合关系在夹缝中求生存,争取台湾政治自主性的国家利益。对国民党及其它竞争势力而言,反对“九二共识”并标签化为“一国两制”,压缩“一中各表”表述空间,凸显捍卫台湾主权及争夺两岸路线话语权。
对激进独派而言,蔡英文当局主张反对“九二共识”、反对“一国两制”,既已满足激进派对台湾主体性的政治需求,但却又非全盘接受进而走向“法理台独”;民进党当局采取“联美抗中”战略,虽符合独派期许,但应自我限制避免过度操作台独,给予美国政府认为台湾当局正试图运用美中冲突争取“法理独立”目标。基于上述结构性因素,若民进党形成新决议文就不可能走向极独偏锋,而可能是衡酌两岸关系、美中台关系、台湾政党竞争,寻求党内派系及独派竞合关系下的“纳许均衡点”。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8月号,总第260期)
民进党若形成新决议文应可能是走向“维持现状”的强化,中华民国台湾化的实体化;将反对“一国两制”、不接受“九二共识”作为“台湾共识”重要组成。至于新决议文提出公投建国、正名制宪的可能性甚低,若是要提出前述主张,既有《公投台独党纲》、《正常国家决议文》即已涵盖,且后者比前者更趋近“法理台独”,因此并无此需要而大费周章。民进党能取得执政的机会,总统竞选主轴两岸路线皆属中间温和路线,以利争取中间选民支持达成选票极大化目标。
壹、前言
民进党党内总统候选人初选,最终由蔡英文代表出线寻求连任,蔡主张“维持现状”战胜赖所提“务实台独”,未来蔡的两岸路线势必左右党的政策。对照党主席卓荣泰甫就任时即抛出,不排除提出新决议文的风向球,党秘书长罗文嘉也指出党内领导精英认为有必要依新局势提出新决议文。显见蔡英文在竞选连任过程,势必提出深化其两岸路线政见。事实上,民进党自建党以来即不断创新社会议题引领风潮,然最被视为关键主题,正是涉及“一党纲两决议文”矛盾对立的“台湾主权”论述,意图分割两岸主权完整性。展望2020年总统大选,蔡英文必然在选前提出竞选主轴及议程设定,尤其两岸论述与路线引人关注。
前述“一党纲两决议文”矛盾即:1991年通过《公投台独党纲》主张“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1999年通过《台湾前途决议文》主张中华民国是台湾、2007年制定《正常国家决议文》诉求正名制宪。其中《公投台独党纲》、《正常国家决议文》被视为“变更现状”,而《台湾前途决议文》则被视为“维持现状”。而卓荣泰主席所倡议新决议文,不论是朝向整合上述目标相矛盾纲领性文件;或者是提出“新决议文”,再以“后法效力优于前法”解释作为新时期路线、政策指导性纲领。这都是一项既具整合性及涓滴细微,但却非常不易达成的政治工程。
然而,卓荣泰提出新决议文引来党内外质疑,认为其议题设定充满目标冲突性。例如定义“维持现状”内涵应与蔡英文总统先行沟通,若党内讨论与总统认知、界定不一,却以整党共同研议“维持现状”决议文,这将产生政府层面及政党层面两岸路线分歧。
卓荣泰表达追求主权的决心,党内则质疑既然民进党认为台湾已是主权独立国家,要追求的应是国际承认,并非主权尚未独立。卓之论述既要“维持现状”又要追求“主权独立”,岂非论断台湾尚未独立、非主权国家、现状并非是主权独立国家吗?此似乎是矛盾对立论述。
卓荣泰主席虽说宪改早已是台湾社会多数意见,但却又偏向呼应蔡英文总统采取从长计议的主张,显然若有新决议文形成应是充满蔡英文身影,甚至是为其竞选总统量身定做,藉由议题设定创造声势。事实上,这在民进党政治选举亦曾有此经验,例如1999年民进党通过《台湾前途决议文》,藉由依据宪法承认中华民国为台湾国号,中华民国等于台湾且是主权独立国家,争取更多中间选民支持,最终赢取2000年总统大选。《台湾前途决议文》是因应陈水扁首次竞选2000年总统大选,当时民众对民进党的《公投台独党纲》主张公投建国、“法理独立”颇多疑虑。
《台湾前途决议文》揭示两岸政策论述的“新中间路线”,促成民进党取得执政权;2015年蔡英文提出“维持现状”主张,取得2016年总统大选胜利。尽管“维持现状”并未纳入新决议文,但却被视为中间温和两岸路线,俾助选票极大化目标达成。然蔡英文当选总统后,党内务实派曾三度提出“维持现状”纳入新党纲或新决议文案,反遭激进派提出“撤废中华民国案”加以反制。这形成民进党当局在政府层面两岸政策主张“维持现状”,但政党层面两岸路线却仍摆荡在“法理独立”、“维持现状”之间,“政府层面”与“政党层面”两岸路线因独派掣肘难以政策实质转型或被质疑是两手策略。
贰、新决议文摆荡在“维持现状”与“法理台独”之间
卓荣泰主席所提新决议文究竟是蔡英文总统“维持现状”主张之固着化,还是台独激进路线扬升,引发诸多争论。务实派主张将“维持现状”纳入新决议文,已多次在全国党员代表大会提案,却屡遭激进派另提“撤废中华民国案”掣肘;尽管务实派也倡议修改或废除《公投台独党纲》,并视此为“历史文献”,然几乎是功败垂成。激进派认为,“两国论”应入宪、台湾应正名、制宪、《公投法》应纳入领土及主权变更复决案、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
甚至党内立法委员近40余名连署删除宪法增修条文前言:“因应国家统一前之需要”;党内激进派并与党外台独激进派喜乐岛联盟推出“独立公投”、正名运动。激进派认为新决议文不仅不应淡化1991年《公投台独党纲》、2007年《正常国家决议文》的政治效果;反而在蔡英文提出“四个必须、三道防护网”,公开否定“九二共识”、“一国两制”后,更应展现强硬两岸路线。
卓荣泰提出新决议文势必需要对“维持现状”内涵进行定义,由于蔡英文掌握党中央权力结构生态,党内讨论新决议文内容应会与蔡英文认知、界定保持一致性,这样的“维持现状”决议文,始能保持政府层面及政党层面两岸路线趋同性。显然新决议文应是充满蔡英文总统的政策论述身影,甚至是为其竞选总统创造议题。
回顾2018年7月民进党务实派在全国党代表大会第三度提案,试图将“维持现状”主张纳入新党纲,以调整政党层面诉求符合政府层面主张的一致性。试问若民进党籍总统主张“维持现状”尚无法形成党内共识或纳入新决议文,民众又怎会相信民进党是支持“维持现状”而非“变更现状”政党呢?如何确保不抵触大陆当局两岸政策底线,而不危及台湾安全呢?党内务实派再度提案说明蔡英文广获多数支持的“维持现状”论述,显然是民进党得以在总统大选及立法委员选举中双重胜选的关键因素,为呼应主流民意持续巩固执政成果,民进党实有必要与时俱进。故提请授权中执会根据蔡英文“维持现状”论述,在2018年提出民进党新党纲,取代1991年党纲第一条“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1999年《台湾前途决议文》、2007年《正常国家决议文》,以符合时代需求,凝聚“台湾共识”。
但总统兼党主席的蔡英文却还是裁示“不再另行讨论”,对照前二次皆“交由中执会研议”,此次仍以消极方式“冷处理”。换言之,蔡英文担任党主席时反而为平衡或安抚党内外激进台独势力,而未通过任何新决议文;但却在九合一地方选举惨败后请辞党主席,两岸路线支持度偏低备受质疑之际,而有新决议文出台之议,藉此议题争夺总统选举话语权,及作为在新情势下两岸路线的纲领性指导作用。事实上,总统兼任党主席一职,其角色及作用正是要畅通党政路线一致性避免彼此扞格冲突,然为党内团结和谐,“维持现状”主张一直未纳入决议文或党纲之中。
民进党核心政治主张,依旧摆荡在追求“法理独立”与“维持现状”冲突之间。民进党并未公开放弃“法理独立”,这从保留1991年《公投台独党纲》、2007年《正常国家决议文》,且历次修订或废除《公投台独党纲》之议皆难以克竟其功而知,民进党仍维持独立建国传统理念与价值精神。尽管《台湾前途决议文》虽承认依宪法“中华民国”为台湾国号,宣称主权与领土范围限缩在台澎金马,这一“中华民国”的意义与内涵,显然不同于原来包括大陆领土与主权之“中华民国”。
这就导致泛蓝政治联盟,质疑民进党当局所主张的“中华民国”只是“借壳上市”。此决议文界定台湾就是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就是台湾;正确地说,应是中华民国等于台澎金马,但并无说明“两岸关系性质”究竟系属何种定位,此决议文仅是处理中华民国与台湾关系,并未处理中华民国是否拥有大陆的主权与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