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民联研究报告:建议推动公屋大规模重建
中评社香港9月25日电(记者 张心怡)长期以来,香港公屋供应严重短缺,现时申请人平均轮候时间已上升至5.4年。经民联早前就公屋重建问题进行研究,并于昨日发布《推动公屋重建研究报告》。报告指出,目前房委会辖下未有重建计划的19条旧屋邨具有很大的重建潜力,估算重建后可提供多达20万个单位,增幅超两倍,可满足现时轮候册上最少一半的申请,大大缩短轮候“上楼”的时间。
经民联主席卢伟国在发布会上表示,近年公屋申请人获安置个案数目远少于新登记个案,公营房屋供应变得“越追越落后”,轮候册排队时间距离“三年目标”甚远。经民联一直倡议重建高龄公共屋邨,因为当中具有庞大的重建潜力。
他引述《研究报告》内容指,若将房委会已研究但未纳入重建计划的19条旧公共屋邨全数重建,按综合发展区最高住用地积比率6.5倍估算,估计重建后可合共提供20万个单位,比原本的6.6万个多出约13.5万个单位,增幅达205%,不但可达到《长策》的建屋目标,更可满足现时最少一半轮候册上的申请,同时解决公屋维修开支越来越高的问题,彻底清除这个“社区计时炸弹”和“财政黑洞”。
经民联副主席林健锋谈到,香港房屋问题已病入膏肓,特区政府必须改变思路,大刀阔斧去处理,并考虑《研究报告》中就重建旧屋邨提出的十大建议,以解决房屋问题。
林健锋促请特区政府在新一份《施政报告》中推出大型公屋重建计划,就未有重建计划的19条旧屋邨启动重建研究,并由房委会重启“整体重建计划”,为重建19条屋邨定下路线图及时间表。同时,利用原有最高地积比率重建,做到“地尽其用”,尽量提供更多单位。他建议,重建计划落实原区安置原则,在旧屋邨内的社区用地兴建接收屋邨,再由原区新屋邨用作安置受影响居民,减轻重建对他们的影响。
经民联副主席梁美芬发言中提到,特区政府要在房屋政策上要“拆墙松绑”,房委会主动争取与房协合作,透过土地互换方式,共同推动屋邨重建计划,包括马头围邨、荔景邨、丽瑶邨及祖尧邨等。确保需重建屋邨同区有足够单位安置受影响居民后,将重建通知期由现时的楼宇拆卸前30个月,调整至18至24个月,以缩短整个重建时间。
梁美芬还建议将“绿置居”计划纳入公屋重建策略,兴建若干“绿置居”大厦,让受重建影响居民优先购买。她表示,政府可大幅改建工厦作中转房屋,供受重建影响居民暂住。同时,扩大重建社区服务队规模,增强与区议员合作,与受影响居民加强沟通,提供合适支援。
葵青区区议员黄耀聪表示,区内丽瑶邨楼龄已高达43年,公屋单位、外墙及走廊等不时需要维修,屋邨设施亦老破残旧,未能满足区内长者及儿童需要。他曾向街坊进行意见调查,逾七成受访者表示支持政府重建丽瑶邨,以改善区内环境。
深水埗区议员陈国伟则提到,石硖尾邨街坊经常向他反映单位石屎严重剥落,甚至需要以金属柱支撑单位结构,但房屋署的维修服务只是“小修小补”,影响街坊日常上班及生活,希望政府重建屋邨,长远解决楼宇失修的问题。
深水埗社区干事谭振宇指出,不少居于深水埗㓥房的街坊都反映公屋轮候册排队“上楼”的时间愈来愈长,同区元州邨、苏屋邨都是成功重建的例子,希望特区政府尽快展开重建旧公共屋邨计划,以缩短劏房户“上楼”时间。
经民联在《研究报告》中亦提出,特区政府应该调整对公屋重建的取态和策略,在难有大量土地的情况下,改变原有的保守取态,尽快解决旧公屋日久失修衍生的环境安全问题,以纾缓市民“上楼难”的困境。
中评社香港9月25日电(记者 张心怡)长期以来,香港公屋供应严重短缺,现时申请人平均轮候时间已上升至5.4年。经民联早前就公屋重建问题进行研究,并于昨日发布《推动公屋重建研究报告》。报告指出,目前房委会辖下未有重建计划的19条旧屋邨具有很大的重建潜力,估算重建后可提供多达20万个单位,增幅超两倍,可满足现时轮候册上最少一半的申请,大大缩短轮候“上楼”的时间。
经民联主席卢伟国在发布会上表示,近年公屋申请人获安置个案数目远少于新登记个案,公营房屋供应变得“越追越落后”,轮候册排队时间距离“三年目标”甚远。经民联一直倡议重建高龄公共屋邨,因为当中具有庞大的重建潜力。
他引述《研究报告》内容指,若将房委会已研究但未纳入重建计划的19条旧公共屋邨全数重建,按综合发展区最高住用地积比率6.5倍估算,估计重建后可合共提供20万个单位,比原本的6.6万个多出约13.5万个单位,增幅达205%,不但可达到《长策》的建屋目标,更可满足现时最少一半轮候册上的申请,同时解决公屋维修开支越来越高的问题,彻底清除这个“社区计时炸弹”和“财政黑洞”。
经民联副主席林健锋谈到,香港房屋问题已病入膏肓,特区政府必须改变思路,大刀阔斧去处理,并考虑《研究报告》中就重建旧屋邨提出的十大建议,以解决房屋问题。
林健锋促请特区政府在新一份《施政报告》中推出大型公屋重建计划,就未有重建计划的19条旧屋邨启动重建研究,并由房委会重启“整体重建计划”,为重建19条屋邨定下路线图及时间表。同时,利用原有最高地积比率重建,做到“地尽其用”,尽量提供更多单位。他建议,重建计划落实原区安置原则,在旧屋邨内的社区用地兴建接收屋邨,再由原区新屋邨用作安置受影响居民,减轻重建对他们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