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香港填海堕入塔西佗陷阱

图1 “明日大屿”计划面世以来,香港社交媒体对其关注度及负面情绪变化情况(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9月29日电/特首新一份施政报告面世前夕,香港又现重启“明日大屿”的建议,同时桂山岛填海方案亦“绘声绘色”进入舆论场。但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有关填海造地的公共讨论已坠入“塔西佗陷阱”,即为说真话、做好事都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因此,在民意不分颜色对“倒钱落海”高分贝质疑的背后,鲜明凸显出治港存在“信心黑洞”的严重问题。

  2018年夏“明日大屿”计划隆重推出,随即获得特区政府的强力支持和大力宣传。然而,美好愿景却遭遇残酷的政治现实和持久的舆论纷争。如图1所示,“明日大屿”计划被纳入港府施政议程后,迎来了大量的质疑和反对。今年2月以来,“明日大屿”在香港舆论声量虽不多,但民间“膝跳式”不满反而更加强烈,可谓“一点就着”、“一戳就痛”。

图2 林郑月娥当选特首后,香港社交媒体对其个人及其治港团队施政负面情绪变化情况(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回顾林郑自当选特首以来,香港社交媒体对其施政的总体情绪变化,更突显出“明日大屿”计划未获得大多数民意理解与支持,而造成了政治冲击。如图2所示,林郑上任后首年之内,外界对其聚焦民生、执行有力的施政风格予以正面评价,但2018年9月至10月期间,香港社交媒体对特首及其团队的负面情绪明显上涨,此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地跃入“上行通道”。而上述时间节点刚好与港府最初推动“明日大屿”的时间点相重合。

图3 今年五月以来涉及“明日大屿”与“桂山岛填海”的香港社交媒体关注度变化情况(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今年5月以来,由一些政团、社团倡议的“桂山岛填海计划”进入香港舆论场。近期更有不少消息“绘声绘色”地介绍,仿照“横琴模式”在香港水域外、现属珠海下辖的桂山岛进行填海工程,不仅可以省下大笔开支、提高建设效率,建成后还可以划归香港法律制度管辖,再造“新香港”。

  然而,港人对桂山岛填海计划的冷淡和不屑,不仅体现在社交媒体数据上(如图3),还反映在相关网络讨论之中。总体上看,港人眼中的桂山岛填海与“明日大屿”没有本质区别,发出连珠炮式疑问:在香港经济陷入衰退、财政面临严重负担之时,库房还承担得起巨额开支吗?远离市区填海造地乃本末倒置、舍近求远之计,现存离岛屋邨形同“鬼城”,政策宣传中的美好愿景真的能实现吗?无论是“明日大屿”还是桂山岛计划,鼓吹者都有特定财团身影,普通市民会真正受益吗?现时两地关系氛围下,让内地既出钱填海又“交出”管辖权,这现实吗?

图4 香港社交媒体对各类涉及缓解土地供应不足问题的政策建议的关注度与支持度比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一连串问号的背后,是香港土地和房屋问题积重难返的现实。的确,许多市民承认,在各方势力盘根交错、既有利益格局难以触动的现实条件下,“填海造地”确实是一项可以绕过原有束缚、行政成本较低的路径,也受到港人最多关注。然而,数据显示(如图4),在针对土地问题的各类政策建议中,只有兴建“内地港人社区”一项的支持度较高,但由于该建议的讨论者、关注者仅限于特定“小众”群体,故“高支持度”的意义有限。一旦涉及触动香港内部利益格局的政策建议,如开发棕地、郊野公园、落实《收回土地条例》等,支持度很快回落到较低区间,陷入无休止、无共识的争辩纠缠之中。

图5 香港社交媒体对解决香港土地和房屋问题“主要责任方”的关注度与负面情绪比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无须讳言,香港土地和房屋问题积累到今天,各方都要负起一定责任。如图5所示,梳理和统计香港社交媒体舆情后发现,谈及土地和房屋问题的“主要责任方”,掌握公权力的港府关注度最高,并不令人意外。但奇特的是,在负面情绪投射对象上,指向内地的仅次于香港政党团体,甚至高过港府。例如,“每日150张单程证”话题在一些人眼中变成香港高房价的“罪魁祸首”;再如,“大湾区”概念不仅被政治化操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被透支甚至滥用,以至于出现港人心态“从希望到失望”的微妙转变。

  相比之下,香港社交媒体对地产财团的负面情绪却低于环保组织,在五个“责任方”中名列最后。可见,一边是经济民生议题泛政治化的上纲上线,另一边是资本财团对大众媒体的绑架渗透,整个香港社会对土地问题的认识相当扭曲、片面。土地政策俨然已经变为不断吞噬治港公信力的黑洞。

  从“明日大屿”填海计划被质疑、攻击,乃至污名化,可知香港特区政府要进行涉及民生民利的深层次问题的改革,前面仍有漫漫长路,不容乐观!

  (记者:徐文森 分析师:舒晓叶 工程师:连港东 研究员:冯璀骅)

图1 “明日大屿”计划面世以来,香港社交媒体对其关注度及负面情绪变化情况(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9月29日电/特首新一份施政报告面世前夕,香港又现重启“明日大屿”的建议,同时桂山岛填海方案亦“绘声绘色”进入舆论场。但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有关填海造地的公共讨论已坠入“塔西佗陷阱”,即为说真话、做好事都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因此,在民意不分颜色对“倒钱落海”高分贝质疑的背后,鲜明凸显出治港存在“信心黑洞”的严重问题。

  2018年夏“明日大屿”计划隆重推出,随即获得特区政府的强力支持和大力宣传。然而,美好愿景却遭遇残酷的政治现实和持久的舆论纷争。如图1所示,“明日大屿”计划被纳入港府施政议程后,迎来了大量的质疑和反对。今年2月以来,“明日大屿”在香港舆论声量虽不多,但民间“膝跳式”不满反而更加强烈,可谓“一点就着”、“一戳就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