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新: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政经意义
中评社香港8月30日电/深圳在率先设立经济特区、勇当改革开放试验田近40年之后,再度获中央委以重任,赋与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使命,目标是再经30年的努力,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和主体形态,涵盖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等核心要素,关系到民族复兴大业乃至世界文明竞合,深圳的先行示范作用自然非同凡响。
我们认为,深圳率先建设先行示范区,承载着强大的国家意志和特殊的历史使命,实际上是希望打造集发达经济、理想制度、先进文化和美好生活于一体的文明特区,为内地各类城市提供示范,加快推动国家到本世纪中战略目标的实现,对外与伦敦、纽约等世界城市一较高下,其政经意义远超当年的建设经济特区,前景备受看好。
一、为何首选深圳?
中央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可以说是国家所需、深圳所长。一方面,早在1982年,邓小平就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过35年的实践和演变,到2017年十九大报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指出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但要实现这一理想,还需要艰苦创业,努力奋斗,最好要在条件较好的城市,率先探索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新路径,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当前在中美战略搏奕的大背景下,建设先行示范区尤为重要,更具迫切性。
另一方面,从全国主要城市看,深圳最有条件充当先行示范区的特殊角色。近四十年来,深圳诸项事业都取得斐然成就,不仅最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且已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的国际创新型城市,也是中国内地最接近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中心城市,在引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等方面将发挥不可替代作用,具备打造建设先行示范区的重要基础。具体表现在如下“三大水准”:
第一,从经济发展水准看,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要求,深圳的表现最为出色。在1979-2018年间,深圳GDP猛增2852倍,年均增速超过22%,对比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是有过而无不及,真正是全球经济发展史上持续高增长的奇迹。2018年深圳人均GDP达到2.86万美元,是广东全省的2.2倍,比上海、北京、广州分别高出40.4%、35.4%和21.9%,在一线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也超过台湾的人均2.63万美元,接近韩国的水准(3.13万美元)。这一巨大成就既得益于深圳在全国率先高举改革开放大旗,也有赖于高水准的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成为深圳经济超高速发展的两大引擎。
第二,从改革开放水准看,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项基本要求,深圳这方面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四十年来,深圳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首要视窗,乘改革开放东风,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有偿出让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等方面先行一步,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春天的故事,各项事业因改革而出现勃勃生机。就开放而言,深圳是中国内地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最好的城市,去年深圳出口总额为2459亿美元,仍居各主要城市首位,经济外向度更高达67.2%,远高于上海、北京和广州的40.1%、16.1%和24.5%,甚至比台湾的55.9%还要高出11.3个百分点。截此今年六月底,深圳累计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超过一千亿美元,居全国各中心城市前列,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
第三,从科技创新水准看,近20年来深圳创新发展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已基本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的水准,不仅领先国内各主要城市,成为中国科技产业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在全球也是一鸣惊人,开始展现其巨大的影响力。去年深圳R&D占GDP比重提高到4.2%,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提前实现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预期目标,涌现一批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华为、腾迅、大强等企业已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同行前列,5G、物联网、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已名列前茅。2018年深圳拥有高科技企业1.4万家,居全国主要城市第二位,仅次于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的增加值达到9155亿元(人民币,下同),为全国各城市之冠。2015-2017年深圳每百元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的GDP高达51.4元,是全国平均水准的五倍,也远高于北京的26.3元、广州的28.2元和上海的32.3元,显示出科技创新的巨大力量。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将转向创新驱动,深圳可提供更多示范,这也是目前深圳打造全球标杆城市的最大底气所在。
建设先行示范区不仅是深圳所长,也是深圳的自觉行动。早在数年前,深圳就开始主动策划建设先行示范区,并做了大量研究和准备工作;去年12月下旬,习近平主席对深圳作出批示,要求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今年1月8日,深圳市委召开六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要按照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条基本方略,认真贯彻习近平主席的批示精神,在推动高品质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十个方面先行示范,为建设先行示范区作了具体布署。今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先行示范区已拍板定案,并在8月18日正式付诸实施。
二、创新仍是焦点
《意见》为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确立了五大战略定位,即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和可持续发展先锋。其中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为五大战略定位之首,也是其他战略定位的重要基础,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意味着在未来30年,创新驱动仍是核心焦点所在,且增加了示范带动的新功能。
目前深圳在以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也是未来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的核心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深圳在地自创模式具有强大生命力,这也是近期中美科技战中深圳能立于不败之地的主要原由。从全球经验看,科技创新存在两种模式,一是在地自创模式,即以本国/本地自主创新为根本,在原始创新和技术开发等环节都立足于自已,如欧美、日本和韩国都是这种模式,虽需时较长,投入较大,但拥有自主技术产权,发展潜力无限。二是平台引进模式,即设立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平台,希望引进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创新科技,发展本地创新产业,如香港和新加坡都采用这个模式。但由于欧美各国对尖端科技看管极严,不会随意拱手相让,因而这一取巧走捷径的模式,其实很难成功。
从根本上讲,采用在地自创模式源于深圳的创新意识和理念,领导层和各区政府基于深切的社会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引领改革发展潮流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而主动作为。深圳科技产业的崛起,主要依靠本土企业的培育发展、政府政策的引导推动以及科技与产业的密切对接,依靠内源型经济的发展壮大,使开放型创新体系得以建立,并且不断完善。与此同时,以企业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使深圳走出了一条市场导向的创新之路,从另一个层面推动深圳自主创新不断迈向新台阶。此外,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也发展很快,2018年文化及相关产业提供的增加值达到1561亿元,占GDP的6.4%,相当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18.8%,为深圳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丰富了深圳创新型经济的实质内涵。
但也要看到,作为全国创新型城市,深圳既面对全球新兴产业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也受到发达国家先进生产力和发展中国家低要素成本的双重挤压,需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方面,今后5-10年是全球产业变革的关键时间节点,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掀起,以新一代资讯、生物科技、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发展格局将逐渐形成,新兴产业将成为国际经济、贸易和投资的主导力量。麦肯锡公司预测,到2025年仅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先进机器人以及新一代基因等12项重大技术的突破,每年就将产生14-33万亿美元的直接经济价值,从而给深圳到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的创新型城市、以及到2035年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另一方面,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日趋激烈,欧美诸国纷纷制订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争夺创新产业的制高点,深圳面对的竞争有增无减。更重要的是,中美已进入战略搏奕新阶段,美国对中国发起史无前例的科技战,重点打击深圳的中兴、华为等高科技企业,为深圳科技创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加上深圳高等教育发展不足,基础研究是其最大短板(华为等少数企业除外),对比美国硅谷、日本东京等创新平台,还有很大的改善及提升空间。为了化被动为主动,也为了增强发展后劲,《意见》要求深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走在全国前列,并向全国提供有益的经验。
在此大方向下,未来国家将采取一系列极具针对性措施支持深圳:(1)在研究开发方面,将加快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同时支援深圳建设5G、人工智慧、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资讯与生物医药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探索建设国际科技资讯中心和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2)在对外开放方面,支持深圳具备条件的各类单位、机构和企业在境外设立科研机构,推动建立全球创新领先城市科技合作组织和平台。(3)在人才引进方面,支持深圳实行更加开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进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允许取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国际人才在深圳创办科技型企业、担任科研机构法人代表等等。
目前在美国发动的世纪科技战中,以华为为代表的深圳高科技企业尚能站稳脚跟,而且愈战愈勇,未来有国家政策的加持和护航,深圳应能牢牢抓住新一代技术大浪潮,协助国家更好地掌握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动权,其发展前景当可看好。预计到2025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 (包括新一代资讯技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海洋经济和新材料等七大产业) 增加值将达到1.7万亿元,占GDP比重将升至42%,科技创新能力将提升到世界一流水准;到203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进一步增至3.8万亿元,科技创新能力更将与硅谷并驾齐驱,成为全球最顶尖的创新型城市。
三、未来仍需努力
除了创新驱动外,深圳打造先行示范区还需要在城市治理、优质生活和绿色环保等方面发力,逐步树立全球领先文明城市的标杆。这是深圳未来30年需要加倍努力的方向,也是深圳真正面对的挑战。能否在这几个方面取得突破,关系到先行示范区的成败,也关系到深圳未来在世界城市中的文明高度。
在城市治理方面,《意见》要求全面提升法治建设水准,用法制规范政府和市场边界,营造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此,允许深圳立足于改革创新实践需要,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律作变通规定。有专家认为,这一调整上位法的特殊政策,目前只有在海南自贸港和上海临港等特殊经济区域才能实施,深圳不仅可以在全市执行,而且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和民生等诸多领域,政策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可见中央对深圳寄予厚望。虽然打造法治城市是一个好思路 然而法治建设不仅仅是法律条文,还涉及到法的精神、守法意识和公正执法等软件,难以一蹴而就。与此同时,确立政府和市场边界首先是价值取向和制度安排问题,法制规范主要是在技术层面发挥作用,这就需要不断探索,走出一条新路子。
在优质生活方面,目前深圳面对的困难甚多,尤其是住房、教育和医疗和等三大领域长期存在的问题有待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而优质生活是其集中体现,解决好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优质生活才有保障。以住房为例,民众买楼难是一大问题,虽然深圳政府计划大建廉租房、人才房等公共房屋,并将占到未来十年住房供应量的60%,但这只是对高楼价模式的修补,如何真正转变房地产发展模式、并以此不断提升民众居住质量和水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又如医疗制度如何转向以公益及非牟利为主导,也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总之,在这些最为重要的民生领域,需要实行社会政策,而不是市场规则,目标是带来更优质的生活。这一点欧美尚能做到,深圳更应该优而为之。
在绿色低碳方面,深圳也有较大的改善空间。以环境空气为例,尽管2018年深圳PM2.5平均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为有监测资料15年来历史最佳,但与先进国际都会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如东京PM2.5平均浓度只有12微克/立方米,纽约、伦敦、巴黎、旧金山都在10微克/立方米以下。只要环境状况达到或超越现有国际大都会,深圳才能成为全球标杆城市。
(作者王春新为中银香港资深经济研究员)
中评社香港8月30日电/深圳在率先设立经济特区、勇当改革开放试验田近40年之后,再度获中央委以重任,赋与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使命,目标是再经30年的努力,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和主体形态,涵盖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等核心要素,关系到民族复兴大业乃至世界文明竞合,深圳的先行示范作用自然非同凡响。
我们认为,深圳率先建设先行示范区,承载着强大的国家意志和特殊的历史使命,实际上是希望打造集发达经济、理想制度、先进文化和美好生活于一体的文明特区,为内地各类城市提供示范,加快推动国家到本世纪中战略目标的实现,对外与伦敦、纽约等世界城市一较高下,其政经意义远超当年的建设经济特区,前景备受看好。
一、为何首选深圳?
中央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可以说是国家所需、深圳所长。一方面,早在1982年,邓小平就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过35年的实践和演变,到2017年十九大报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指出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但要实现这一理想,还需要艰苦创业,努力奋斗,最好要在条件较好的城市,率先探索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新路径,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当前在中美战略搏奕的大背景下,建设先行示范区尤为重要,更具迫切性。
另一方面,从全国主要城市看,深圳最有条件充当先行示范区的特殊角色。近四十年来,深圳诸项事业都取得斐然成就,不仅最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且已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的国际创新型城市,也是中国内地最接近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中心城市,在引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等方面将发挥不可替代作用,具备打造建设先行示范区的重要基础。具体表现在如下“三大水准”:
第一,从经济发展水准看,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要求,深圳的表现最为出色。在1979-2018年间,深圳GDP猛增2852倍,年均增速超过22%,对比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是有过而无不及,真正是全球经济发展史上持续高增长的奇迹。2018年深圳人均GDP达到2.86万美元,是广东全省的2.2倍,比上海、北京、广州分别高出40.4%、35.4%和21.9%,在一线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也超过台湾的人均2.63万美元,接近韩国的水准(3.13万美元)。这一巨大成就既得益于深圳在全国率先高举改革开放大旗,也有赖于高水准的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成为深圳经济超高速发展的两大引擎。
第二,从改革开放水准看,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项基本要求,深圳这方面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四十年来,深圳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首要视窗,乘改革开放东风,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有偿出让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等方面先行一步,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春天的故事,各项事业因改革而出现勃勃生机。就开放而言,深圳是中国内地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最好的城市,去年深圳出口总额为2459亿美元,仍居各主要城市首位,经济外向度更高达67.2%,远高于上海、北京和广州的40.1%、16.1%和24.5%,甚至比台湾的55.9%还要高出11.3个百分点。截此今年六月底,深圳累计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超过一千亿美元,居全国各中心城市前列,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
第三,从科技创新水准看,近20年来深圳创新发展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已基本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的水准,不仅领先国内各主要城市,成为中国科技产业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在全球也是一鸣惊人,开始展现其巨大的影响力。去年深圳R&D占GDP比重提高到4.2%,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提前实现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预期目标,涌现一批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华为、腾迅、大强等企业已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同行前列,5G、物联网、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已名列前茅。2018年深圳拥有高科技企业1.4万家,居全国主要城市第二位,仅次于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的增加值达到9155亿元(人民币,下同),为全国各城市之冠。2015-2017年深圳每百元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的GDP高达51.4元,是全国平均水准的五倍,也远高于北京的26.3元、广州的28.2元和上海的32.3元,显示出科技创新的巨大力量。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将转向创新驱动,深圳可提供更多示范,这也是目前深圳打造全球标杆城市的最大底气所在。
建设先行示范区不仅是深圳所长,也是深圳的自觉行动。早在数年前,深圳就开始主动策划建设先行示范区,并做了大量研究和准备工作;去年12月下旬,习近平主席对深圳作出批示,要求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今年1月8日,深圳市委召开六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要按照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条基本方略,认真贯彻习近平主席的批示精神,在推动高品质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十个方面先行示范,为建设先行示范区作了具体布署。今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先行示范区已拍板定案,并在8月18日正式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