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香港创科界议大湾区发展前景
中评社香港8月26日电(记者 张心怡)香港民建联日前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科技发展”圆桌会议,邀请到商汤科技香港公司总经理尚海龙、互联网专业协会会长冼汉迪、智慧城市联盟会长杨文锐、水中银首席执行官杜伟梁围绕议题展开讨论。会议由民建联立法会议员、信息科技事务发言人葛佩帆主持。与会者充分肯定香港创新科技发展前景,并呼吁特区政府加大创科政策落实力度,把握机遇。
今年年初,国务院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香港定位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葛佩帆表示,香港在推动科创方面有人才和科研方面的优势,但是空间小、市场有限,粤港澳大湾区正好为香港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体量,补齐了香港科创发展的短板。因此,香港未来应和大湾区内城市互联互通、加强协作、优势互补。
葛佩帆建议,第一,特区政府应该改变采购评分制度,让更多香港本地科创企业参与其中;第二,为让中小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推动项目发展,特区政府对企业的资助方式可改变为预缴;第三,鼓励高等院校培育高端科研人才,并把高端人才留在香港发展。
“对比内地,香港创新科技发展的脚步已经慢了,特区政府应该加速追赶。”尚海龙则在发言中提到,香港的创科发展比内地及邻近城市落后不少,这与政府对创科产业的支持力、执行力、理解力差异有很大关系,他认为,特区政府推动创科的力量要加强,无论是政策力度、落实能力还是支持速度,此外,还应该认识到创科发展的价值,争取各界持份者支持。
尚海龙表示,从当下全球经济发展大势可以看出,科创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香港应该抓紧机遇、发挥所长,提高竞争力,实现经济转型。香港本地有足够的多层次人才,特区政府应积极主导开放市场建立场景应用,帮助头部企业发展。
杜伟梁则以亲身经历表明香港特区政府对创科的不重视。他提到,水中银技术(以鱼胚胎进行毒理测试)已在内地及国际市场打出知名度,但香港政府部门却拒绝使用。“政府拒绝使用本地科创企业产品,令这些企业难以获得应用、推广经验,从而无法进一步发展。”
冼汉迪在发言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能令香港发挥科技研发、国际化优势,通过大湾区庞大的市场,使得科研成果更好地商业化。他提出,特区政府应摒弃过去积极不干预的政策思维,在推动创新科技产业的发展上,要敢于以官方主导、由上而下的政策规划。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特区政府要发挥本港的创新科技在大湾区内的优势,吸收业界意见后,以官方主导形式主动挖掘机会,发展创新科技。
冼汉迪亦建议特区政府与内地政府合作,资助本港青年前往大湾区内就业,例如提供定额交通津贴及提供住宿配套,减低生活成本。
“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发展为香港青年提供了很好的成长发展机会,很多年轻人毕业之后都可以去大湾区内就业、创业。”杨文锐说,现在很多初创企业到大湾区发展已经取得了成功,这向香港年轻人证明在大湾区创业可以从零开始。
杨文锐提到,香港与内地的高校可以开展更多的交换项目,让香港年轻人能够更多地了解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情况和相关政策,亲身感受或体会到在大湾区中所蕴含的种种机遇。
中评社香港8月26日电(记者 张心怡)香港民建联日前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科技发展”圆桌会议,邀请到商汤科技香港公司总经理尚海龙、互联网专业协会会长冼汉迪、智慧城市联盟会长杨文锐、水中银首席执行官杜伟梁围绕议题展开讨论。会议由民建联立法会议员、信息科技事务发言人葛佩帆主持。与会者充分肯定香港创新科技发展前景,并呼吁特区政府加大创科政策落实力度,把握机遇。
今年年初,国务院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香港定位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葛佩帆表示,香港在推动科创方面有人才和科研方面的优势,但是空间小、市场有限,粤港澳大湾区正好为香港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体量,补齐了香港科创发展的短板。因此,香港未来应和大湾区内城市互联互通、加强协作、优势互补。
葛佩帆建议,第一,特区政府应该改变采购评分制度,让更多香港本地科创企业参与其中;第二,为让中小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推动项目发展,特区政府对企业的资助方式可改变为预缴;第三,鼓励高等院校培育高端科研人才,并把高端人才留在香港发展。
“对比内地,香港创新科技发展的脚步已经慢了,特区政府应该加速追赶。”尚海龙则在发言中提到,香港的创科发展比内地及邻近城市落后不少,这与政府对创科产业的支持力、执行力、理解力差异有很大关系,他认为,特区政府推动创科的力量要加强,无论是政策力度、落实能力还是支持速度,此外,还应该认识到创科发展的价值,争取各界持份者支持。
尚海龙表示,从当下全球经济发展大势可以看出,科创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香港应该抓紧机遇、发挥所长,提高竞争力,实现经济转型。香港本地有足够的多层次人才,特区政府应积极主导开放市场建立场景应用,帮助头部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