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恐怖主义”萌芽 港七特征吻合
中评社香港8月22日电/香港经历了血腥的6月至8月,几乎每逢周末都会上演砖头横飞、铁通乱掷、弓箭四射的画面,无怪乎有人将暴徒包头蒙面举行记者会的情景,与恐怖组织阿盖达的记者会作比较。
香港文汇报报道,事实上,这一类比相当贴切。有专家分析,香港近月的暴力事件,与“新恐怖主义”7大特征非常吻合,包括暴力事件滋生于本土;目的是政治诉求;拒绝在谈判桌前寻找一席之地;不仅对该地区以至该国产生安全威胁,更捣乱国际秩序;行动没有“大台”,每个成员都有一定的“自主权”;受攻击的对象可能为特定的阶层、族群,例如警察、建制派等;暴力行动目标为赢得公众,对政治家施加压力。
香港涌现本土恐怖主义的苗头,香港社会各界均认为特区政府应防微杜渐,在恐怖主义未广泛蔓延之前加以打击,最立竿见影的措施是效法外国制定“禁蒙面法”,禁止任何人在公众场所遮面掩饰身份。同时,香港连场的暴力事件中,暴徒透过保密度极高、有“毁尸灭迹”功能的通讯软件Telegram密谋乱港诡计,警方难以截取消息及搜证,香港社会各界也支持特区政府立法禁用Telegram。
特征1:极端本土主义
在过去连场示威游行以至暴力冲击期间,暴徒均借“本土”为名大搞游行示威,以吸引部分不明内情的市民参与,更借“人多势众”作掩护发动暴力冲击,迫使警方不得不采取行动时,就乘机抹黑警方“暴力打压‘市民’”。
在连串暴力冲击期间,暴徒都不断借用“本土”议题生事,如到西九高铁站游行示威,就打所谓“向内地游客解释反修例的理由”的旗帜,实际上是乘机滋扰或吓走旅客,达至他们主张的“港人独大”的本土主义。
更明显的事例是早前举行的所谓“光复上水”游行,暴徒们高叫“踢走水货走私,还我宁静社区”,在遇见水货客及旅客,暴徒即一拥而上围堵、辱骂甚至推撞目标对象,故意待警员到场调停时发起冲击。到最近的红磡土瓜湾游行,“本土主义”更赤祼祼,高举“谢绝‘大陆客团’,还我宁静社区”等,藉此游行示威。
这连串“本土”议题只是表象,实质是“港独”分子吸引部分对这些问题有意见的市民加入他们行列、成为他们“人肉护盾”的手段。
在多次游行示威,以至暴力冲击期间,“港独”分子都高呼所谓“光复香港、时代革命”的口号,更在各地方涂上有关语句。事实上,所谓“光复”就是要摒弃“外来文化”、振兴“本土文化”之意。
特征2:以政治为目的
“新恐怖主义”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为了政治诉求而发动非理性的暴力行动。煽暴派、纵暴派以至暴徒所争取的所谓“五大诉求”,正是“争取真普选”、“特首下台”甚至“香港独立”,更逐渐演变成冲击“一国两制”制度的一场“颜色革命”,为的正正是满足他们的政治主张。
今次暴力事件是非法“占中”的延续,有关人等接提出所谓“五大诉求”,包括所谓“争取真普选”,及高呼“光复香港、时代革命”口号,等,明显是在挑战“一国两制”底线,谋求“港独”。
在连场暴力冲击事件中,国旗多次被毁更清楚显示暴徒的政治目的。7月22日,一批暴徒冲击中联办大楼,不但肆意涂鸦及投掷鸡蛋,更泼黑漆涂污国徽。8月3日,一批暴徒将尖沙咀码头五支旗杆悬挂的国旗强行扯下更抛入海中。两日后,再有暴徒在同一地点将国旗扯下丢入海,目的明显不过:这些行动正是要挑战中央政府对港的全面管治权、要表达“港独”的主张,而这正是他们的政治诉求。
特征3:坚拒谈判对话
反对修订《逃犯条例》引发一连串社会风波后,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旋即承诺改变施政方针,聆听各界诉求,并伸出橄榄枝邀请各大专院校学生见面进行对话,却被学生们断然拒绝,显然有人根本不欲沟通,也不希望回到谈判桌上。
特首办公室于7月初曾陆续联络多所大学高层,希望透过校方约见学生代表,进行沟通对话。除大学外,特首办亦尝试联络其他机构,与“抗争青年”对话,惟仍不得要领。
林郑月娥日前宣布正式开展建立沟通平台的工作,惟平台还未开始搭建,民阵及一众纵暴派立法会议员都已声称这是“分化”策略,拒绝参与。
特征4:扰乱国际秩序
在反修例风波之初,香港的纵暴派即与外国势力里应外合,美国总统特朗普到近日“时机成熟”时,即要挟将中美贸易谈判与香港问题挂,企图藉香港问题遏止中国的发展,继续维持其“霸主”地位,以捣乱国际秩序。
自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政府不但先后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中导条约》,更为了延续其“霸主”地位而处处遏制中国的发展,包括强征关税等等。
在香港,“港独”分子、煽暴派及纵暴派借反修例一事配合美国政府围堵中国的策略。“祸港四人帮”中的黎智英、陈方安生及李柱铭,以及公民党的杨岳桥、郭荣铿,民主党的涂谨申以及“香港众志”等就到欧美抹黑“一国两制”,为外国反华势力提供攻击中国的子弹,企图重整“国际版图”、“唯美独大”。
“新恐怖主义”的另一特征是不再像传统恐怖主义般按照金字塔形式组织,而是每名成员都有一定的自主权,即无“大台”。在香港连串暴力冲击中,暴徒声称没有任何组织可以“话事”及代表他们发言,又提出所谓“各自爬山”,即各人可按照自己的方式行动,默契是互不指责、互不割席。
香港的暴徒主要依靠手机通讯软件Telegram及社交网站煽动上街,自由地决定自己负责“物资运输”、“文宣”、“急救”、“消息核实”及“突发小队”等角色。激进暴徒则透过“战术公海”等群组,进行冲击警方防线或破坏行动。暴徒们虽然有行动目标,但落实细节,很多时是即场互相商讨,彼此没有从属关系,只要赞同便跟随某些成员行事。
有政治学者分析,5年前的非法“占领”事件中,就是因战线拖得太长,“磨烂席”式的“占领”最终令民意流失,惹来外界反感,故今次暴徒利用社交媒体和通讯软件动员上街,并摒弃“大台”指挥的方式,采用流水式及各有各做的新手法搞搞震,这就是暴徒术语所指的“各自爬山”的意思。
特征6:攻击目标多元
有专家指出,“新恐怖主义”处于“游弋”状态,像水一样从一个目标转移到另一个目标,暴徒发动攻击的对象,可能是特定的社会、阶层、族群。香港的暴力冲击浪潮,暴徒的攻击目标除了特区政府、警员,还有警员家属,建制派议员,甚至是内地人,令人发指。
初期,暴徒只作出涂鸦及破坏公物等“对物不对人”的暴力行为,其后演变成街头暴力。踏入7月,暴徒趁特区政府成立22周年将行动升级,将目标转移到象征香港立法制度的立法会大楼,强闯更大肆破坏。
湾仔警察总部及各区警署均成为暴徒的攻击目标,有暴徒甚至向警署投掷汽油弹。就连警察宿舍亦受冲击,黄大仙纪律部队宿舍接连被暴徒包围,有人向宿舍投掷大量杂物,导致玻璃窗被打破。警员及其家属更被网上欺凌及被揭私隐。
7月21日晚,大批暴徒夜袭中央驻港机构中联办大楼,有人向大楼门口的国徽及外墙等,投掷多枚怀疑黑色漆弹和鸡蛋,及喷漆涂鸦写上辱华字句。
多个建制派办事处,例如立法会议员的地区办事处、工联会工人俱乐部等也接连被暴徒毁坏。其中,何君尧父母的坟墓更遭人毁坏,被喷上黑油及掘起墓碑,更有涂鸦字句。此种行为实在是冒犯先人、泯灭人性的劣行,应予以谴责。
特征7:施压政治人物
与传统的恐怖主义不同,新恐怖主义不光要赢得一场战事,他们的行动目的更要“赢得公众支持”,藉此向政治家施加压力,迫使政府接受恐怖分子的要求。在香港的反修例浪潮中,暴徒千方百计散播谣言,抹黑政府及执法的警务人员,包括透过改图、颠倒是非等手段,将暴徒的暴行“合理化”,以求站在“道德高地”赢取公众支持,借“假民意”胁迫政府让步。
整场暴力冲击运动,起因源于反对派恶意将《逃犯条例》“妖魔化”,加诸大量不实的诠释,使市民担心自己会误堕法网。同时,反对派又中伤政府,诬蔑政府修例另有居心,动摇市民对政府的信任。直至政府宣告修例工作“寿终正寝”,反对派仍继续妖言惑众,使市民质疑政府另有目的。
在事件发展到后期,暴徒转移目标多次散播假消息“老屈”警务人员,藉此大挫警方的公众形象,间接打击政府管治威信,例如散播消息指,警方与“有势力者”过从甚密,营造所谓“警黑勾结”的假象;有人更将黑衣暴徒的恶行,说成是穿上黑衣的警务人员“嫁祸”。
暴徒“文宣部”的消毒手法也无所不用其极,例如8月13日在香港机场发生内地游客及《环球时报》记者付国豪分别被暴徒包围及殴打的极端暴力事件,翌日“文宣部”即混淆视听,称该名内地游客疑是内地公安,非法在港执法云云;“文宣部”甚至诿过于该名内地旅客,事发前“色迷迷跟踪女示威者”,在场者起疑“才”擅自搜旅客的行李。至于付国豪的遭遇,“文宣部”颠倒是非指是付无出示记者证,是他咎由自取。
将黑说成白,将白说成黑,目的是要让暴徒站在“道德高地”获取公众支持,才有筹码迫使政府妥协,接受暴徒的政治诉求。
中评社香港8月22日电/香港经历了血腥的6月至8月,几乎每逢周末都会上演砖头横飞、铁通乱掷、弓箭四射的画面,无怪乎有人将暴徒包头蒙面举行记者会的情景,与恐怖组织阿盖达的记者会作比较。
香港文汇报报道,事实上,这一类比相当贴切。有专家分析,香港近月的暴力事件,与“新恐怖主义”7大特征非常吻合,包括暴力事件滋生于本土;目的是政治诉求;拒绝在谈判桌前寻找一席之地;不仅对该地区以至该国产生安全威胁,更捣乱国际秩序;行动没有“大台”,每个成员都有一定的“自主权”;受攻击的对象可能为特定的阶层、族群,例如警察、建制派等;暴力行动目标为赢得公众,对政治家施加压力。
香港涌现本土恐怖主义的苗头,香港社会各界均认为特区政府应防微杜渐,在恐怖主义未广泛蔓延之前加以打击,最立竿见影的措施是效法外国制定“禁蒙面法”,禁止任何人在公众场所遮面掩饰身份。同时,香港连场的暴力事件中,暴徒透过保密度极高、有“毁尸灭迹”功能的通讯软件Telegram密谋乱港诡计,警方难以截取消息及搜证,香港社会各界也支持特区政府立法禁用Telegram。
特征1:极端本土主义
在过去连场示威游行以至暴力冲击期间,暴徒均借“本土”为名大搞游行示威,以吸引部分不明内情的市民参与,更借“人多势众”作掩护发动暴力冲击,迫使警方不得不采取行动时,就乘机抹黑警方“暴力打压‘市民’”。
在连串暴力冲击期间,暴徒都不断借用“本土”议题生事,如到西九高铁站游行示威,就打所谓“向内地游客解释反修例的理由”的旗帜,实际上是乘机滋扰或吓走旅客,达至他们主张的“港人独大”的本土主义。
更明显的事例是早前举行的所谓“光复上水”游行,暴徒们高叫“踢走水货走私,还我宁静社区”,在遇见水货客及旅客,暴徒即一拥而上围堵、辱骂甚至推撞目标对象,故意待警员到场调停时发起冲击。到最近的红磡土瓜湾游行,“本土主义”更赤祼祼,高举“谢绝‘大陆客团’,还我宁静社区”等,藉此游行示威。
这连串“本土”议题只是表象,实质是“港独”分子吸引部分对这些问题有意见的市民加入他们行列、成为他们“人肉护盾”的手段。
在多次游行示威,以至暴力冲击期间,“港独”分子都高呼所谓“光复香港、时代革命”的口号,更在各地方涂上有关语句。事实上,所谓“光复”就是要摒弃“外来文化”、振兴“本土文化”之意。
特征2:以政治为目的
“新恐怖主义”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为了政治诉求而发动非理性的暴力行动。煽暴派、纵暴派以至暴徒所争取的所谓“五大诉求”,正是“争取真普选”、“特首下台”甚至“香港独立”,更逐渐演变成冲击“一国两制”制度的一场“颜色革命”,为的正正是满足他们的政治主张。
今次暴力事件是非法“占中”的延续,有关人等接提出所谓“五大诉求”,包括所谓“争取真普选”,及高呼“光复香港、时代革命”口号,等,明显是在挑战“一国两制”底线,谋求“港独”。
在连场暴力冲击事件中,国旗多次被毁更清楚显示暴徒的政治目的。7月22日,一批暴徒冲击中联办大楼,不但肆意涂鸦及投掷鸡蛋,更泼黑漆涂污国徽。8月3日,一批暴徒将尖沙咀码头五支旗杆悬挂的国旗强行扯下更抛入海中。两日后,再有暴徒在同一地点将国旗扯下丢入海,目的明显不过:这些行动正是要挑战中央政府对港的全面管治权、要表达“港独”的主张,而这正是他们的政治诉求。
特征3:坚拒谈判对话
反对修订《逃犯条例》引发一连串社会风波后,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旋即承诺改变施政方针,聆听各界诉求,并伸出橄榄枝邀请各大专院校学生见面进行对话,却被学生们断然拒绝,显然有人根本不欲沟通,也不希望回到谈判桌上。
特首办公室于7月初曾陆续联络多所大学高层,希望透过校方约见学生代表,进行沟通对话。除大学外,特首办亦尝试联络其他机构,与“抗争青年”对话,惟仍不得要领。
林郑月娥日前宣布正式开展建立沟通平台的工作,惟平台还未开始搭建,民阵及一众纵暴派立法会议员都已声称这是“分化”策略,拒绝参与。
特征4:扰乱国际秩序
在反修例风波之初,香港的纵暴派即与外国势力里应外合,美国总统特朗普到近日“时机成熟”时,即要挟将中美贸易谈判与香港问题挂,企图藉香港问题遏止中国的发展,继续维持其“霸主”地位,以捣乱国际秩序。
自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政府不但先后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中导条约》,更为了延续其“霸主”地位而处处遏制中国的发展,包括强征关税等等。
在香港,“港独”分子、煽暴派及纵暴派借反修例一事配合美国政府围堵中国的策略。“祸港四人帮”中的黎智英、陈方安生及李柱铭,以及公民党的杨岳桥、郭荣铿,民主党的涂谨申以及“香港众志”等就到欧美抹黑“一国两制”,为外国反华势力提供攻击中国的子弹,企图重整“国际版图”、“唯美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