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柏光:香港反对派应回归体制内对话
中评社香港9月8日电(作者陈柏光)部分香港民众因为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所发起的“反送中”运动,如果以6月9日主办方宣称超过百万人参加的反送中大游行为起点,迄今已经历时三个月,仍然看不到和平落幕的明显迹象。原本在8月18日的集会游行中,因为双方大致都能维持“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态度,虽然偶有零星轻微的冲突情形发生,但活动过程大体平和,成为近期难得的街头抗议景象。正当各界期待逐步降低冲突强度,并寻求展开对话结束事件的可能性时,很不幸地,在8月24日的“观塘游行”、8月25日的“荃葵青集会游行”与831的暴力冲突事件中,部分群众又回归激进路线,与警方发生激烈冲突,民众投掷汽油弹、拆毁智慧灯柱、拆毁路边铁栏、冲击地铁站与机场、追打落单警察,并再度传出民众被警方橡皮子弹打伤,甚至首度出现警员以自卫为由对空鸣枪示警的情形,着实令人担忧。
此前,香港特首林郑月娥除了宣布无限期暂停修例外,并多次表示愿意与抗议民众进行对话,在8月24日“观塘游行”再度发生暴力冲突情形后,林郑忍不住在脸书撰文感叹:“经过两个多月,大家都累了,我们可否坐下来谈一谈,”深刻表达出对香港当前局势的无奈与痛心。
特区政府经过审慎考量与折冲商议后,由林郑在9月4日透过电视媒体宣布港府将立即采取四项行动,以回应示威者的要求,包括:正式撤回修例草案、全力支持监警会工作并扩大参与成员、启动深入社区对话、邀请名流专家学者解决香港深层次问题,同时也就抗议方提出的五大诉求逐一回应,使事件和平落幕露出一线曙光。
因修例引起的争议是香港事件的源头,目前港府已承诺将正式撤回修例草案,虽然晚了一些,但毕竟是正确之举。部分抗议人士虽然仍宣称此举“太晚、太少”,坚持“五大诉求,缺一不可”,但在最初也是最主要的示威抗议理由不存在的情形下,抗议方显然已经落入下风,斗志虽强,但气势已弱,如再坚持采取激进暴力手段,企图逼迫港府进一步退让,未必能获得大多数香港市民的支持。
关于“追究滥用武力警员”与“撤回暴动定性”两者,受到抗议方与特定媒体的片面集中报道,许多阅听大众只看到警方强力执法的画面,却未看到更多激进民众对警方施暴的漏网画面,且港府已表示法律上并无暴动定性的说法,一切将依法处理。个人认为无论是警方或民众,如果做出超过法律允许范围的暴力举动,当然都应该接受司法的调查与惩罚,这是所有民主法治社会的基本常识。当许多人在指责港警执法过当时,也应该去看看美国警方在处理“占领华尔街运动”以及法国警方在处理“黄背心运动”的举动,作出合理公平的比较。
不可否认,香港事件发展至今,早就已经超出当初纠正调整立法未尽完善的初衷,掺杂进来许多立法属性以外的因素,包括对于贫富差距扩大、房价与物价高涨、青年对未来的不安、对大陆内地移民的不满,乃至于希望加速落实真双普选等,各种现象的效应都投射进来,甚至外溢到国际范围,以美国为首的若干西方国家以及台湾的民进党政府,都希望藉由香港事件获取某些特定利益,致使事件的本质发生变化。至此,香港事件已然成为“多种愿望,一次满足”的“阿拉丁神灯”式的平台,更增加事件处理的复杂程度与难度。
香港从英国殖民开始,历经百余年的沧桑变化,才有了今日“东方之珠”的繁荣景象,这是几代香港民众长期努力的结果。此一成果弥足珍贵,对于中国大陆、台湾,乃至于全世界而言,香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其价值无须多言。抗议者挟持香港的繁荣安定,以此作为要胁,以为香港是中共的软肋,可以任凭彼等予取予求,不仅不理性,更缺乏道德高度,甚且很有可能因此让事件恶化,最终导致双方都无法承担的后果发生。若干人士将香港事件比拟为在1980年代后期开始,发生在中亚、中东与东欧前独立国协若干国家,以颜色或花朵为象征的“颜色革命”(Colour Revolution)。但如今我们回顾那段历史,当年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除了如乌克兰、乔治亚、吉尔吉斯等少数国家,成功建立了西方式的民主政府外(在此姑且不论西方式的民主是否就是好的民主制度,对此各界仍有不同理论与观点,在此不予讨论),多数国家都未能建立有效有序的政府体制,反而导致国内政治动乱不断,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问题丛生,甚至比革命前的情况更糟。
对于林郑4日宣布正式撤回修例的谈话,英国外相拉布表示“这些都是值得欢迎的建立信任的措施,”“我希望其能促使香港政府和它所服务的人民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对话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参与双方能否正确判断局势,并愿意做出若干妥协,其目的在于达到彼此虽不满意但能接受的结果。在港府已经做出理性对话实际行动的此时,抗议方如再一昧坚持“五大诉求,缺一不可”,只会让香港的僵局与混乱持续恶化,完全无助于解决问题。
如果将香港事件比拟为一场球赛,现在的球无疑已经回到抗议方的手中。是要扣球不发,坐视球场内继续混乱失序,最后搞砸整场球赛;还是愿意遵守比赛规则,回到体制内进行对话与竞争,让球赛能顺利进行下去,并让多数民意透过民主机制来决定输赢。抗议方在几次大规模集会游行活动中宣称动辄数以百万计的人数,当然有夸大灌水之嫌,比起“和理非”派或所谓“勇武派”的街头抗争,多数没有选择走上街头的港人,他们的民意更不容忽视。期待透过一场大规模的长期抗议活动,就能在一夕之间解决香港的所有问题,绝对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个人作为一位商人,深知要建设一个国际化的贸易中心绝非易事,但要摧毁一个国际化贸易中心的地位,有时只要一个重大事件或决策的发生。
最后,回到本文的初衷。香港有完善的民主治理机制,港府已经以正式撤回修例草案,明确表达进行对话的诚意,抗议方如果自认为大多数香港民众是支持自己的,大可以在未来透过选举制度,掌握立法的话语权,并监督制衡行政权,逐步实现其诉求。港府宣布正式彻回修例,已经为解决僵局提供了一把钥匙,抗议方应该掌握此一良机,暂停激进暴力抗争,从街头走向会议室,回归体制内进行对话与竞争,把和平繁荣的香港还给大家。
(作者陈柏光,中华民族致公党主席)
中评社香港9月8日电(作者陈柏光)部分香港民众因为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所发起的“反送中”运动,如果以6月9日主办方宣称超过百万人参加的反送中大游行为起点,迄今已经历时三个月,仍然看不到和平落幕的明显迹象。原本在8月18日的集会游行中,因为双方大致都能维持“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态度,虽然偶有零星轻微的冲突情形发生,但活动过程大体平和,成为近期难得的街头抗议景象。正当各界期待逐步降低冲突强度,并寻求展开对话结束事件的可能性时,很不幸地,在8月24日的“观塘游行”、8月25日的“荃葵青集会游行”与831的暴力冲突事件中,部分群众又回归激进路线,与警方发生激烈冲突,民众投掷汽油弹、拆毁智慧灯柱、拆毁路边铁栏、冲击地铁站与机场、追打落单警察,并再度传出民众被警方橡皮子弹打伤,甚至首度出现警员以自卫为由对空鸣枪示警的情形,着实令人担忧。
此前,香港特首林郑月娥除了宣布无限期暂停修例外,并多次表示愿意与抗议民众进行对话,在8月24日“观塘游行”再度发生暴力冲突情形后,林郑忍不住在脸书撰文感叹:“经过两个多月,大家都累了,我们可否坐下来谈一谈,”深刻表达出对香港当前局势的无奈与痛心。
特区政府经过审慎考量与折冲商议后,由林郑在9月4日透过电视媒体宣布港府将立即采取四项行动,以回应示威者的要求,包括:正式撤回修例草案、全力支持监警会工作并扩大参与成员、启动深入社区对话、邀请名流专家学者解决香港深层次问题,同时也就抗议方提出的五大诉求逐一回应,使事件和平落幕露出一线曙光。
因修例引起的争议是香港事件的源头,目前港府已承诺将正式撤回修例草案,虽然晚了一些,但毕竟是正确之举。部分抗议人士虽然仍宣称此举“太晚、太少”,坚持“五大诉求,缺一不可”,但在最初也是最主要的示威抗议理由不存在的情形下,抗议方显然已经落入下风,斗志虽强,但气势已弱,如再坚持采取激进暴力手段,企图逼迫港府进一步退让,未必能获得大多数香港市民的支持。
关于“追究滥用武力警员”与“撤回暴动定性”两者,受到抗议方与特定媒体的片面集中报道,许多阅听大众只看到警方强力执法的画面,却未看到更多激进民众对警方施暴的漏网画面,且港府已表示法律上并无暴动定性的说法,一切将依法处理。个人认为无论是警方或民众,如果做出超过法律允许范围的暴力举动,当然都应该接受司法的调查与惩罚,这是所有民主法治社会的基本常识。当许多人在指责港警执法过当时,也应该去看看美国警方在处理“占领华尔街运动”以及法国警方在处理“黄背心运动”的举动,作出合理公平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