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转型升级 内地车企求变突围

  中评社香港7月31日电/期从地方到中央纷纷出台的鼓励汽车消费政策,有望打破车市目前沉闷的局面。分析认为,中国汽车市场正进入需求趋于稳定、产业回归市场的成熟期。而从增量发展转向存量竞争,以及进一步扩大开放的一系列政策迭加,正促使汽车产业离开温室,回归市场竞争,助推汽车行业的优胜劣汰。

  车企上半年成绩单 喜忧参半

  香港商报报道,经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的汽车市场开始显露疲态。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和消费需求持续走低,外加国六标准、新能源补贴退坡以及双积分等政策的实施,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继续呈现大幅下滑趋势,汽车产销降幅仍为两位数。尽管6月车市曾出现罕见回暖迹象,多家车企实现大幅增长,但这主要归功于国五清库存之举,仍难掩饰上半年整体车市销量下滑的态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汽车产销整体仍处低位运行。上半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13.2万辆和1232.3万辆,产销量同比分别下降13.7%和12.4%。不过,上半年新能源车产销则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产销量分别达61.4万辆和61.7万辆,同比增长48.5%和49.6%,

  对中国车市而言,上半年并不容易。车市寒冬不断加剧,国六政策压境,让本就疲软的车市再度陷入低迷状态。进入7月,车企陆续交出上半年“成绩单”,从已公布的数据来看,多数车企上半年销量情况并不乐观,但喜忧参半。其中,上汽、东风、吉利等“巨头”均表现承压,下滑幅度分别为16.62%、8.99%和15%;奇瑞、比亚迪、长城等自主品牌表现则相对突出,实现逆势增长。
  销量下滑主因需求波动较大

  资深汽车行业评论员周磊告诉记者,近来造成市场销量持续下滑的主要原因应与消费需求波动有较大关系。从区域看,一线城市消费需求有被遏制的现象,四五线城市、村镇消费需求有待被进一步激发。此外,此前对消费需求的透支,也是造成近期车市销量同比下滑的原因之一。不过周磊认为,国六标准实施后对车市销量应不会带来太大影响,应会推动汽车技术的升级换代,对节能环保的发展有利。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汽车市场经过二十年的高速增长,目前已到达增长瓶颈期,汽车保有量已达到非常大的规模。比如在购买力较强的东部地区和一二线城市,市场已基本接近饱和。此外,从2016年开始实施的小排量车购置税优惠政策也对消费形成透支,从而影响到近年的车市表现。

  长江商学院教授李海涛认为,中国汽车保有量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一二线城市消费能力较强,但整体保有量水平较高,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存量市场特征。此外,交通管制、车辆停放、汽车限购等限制因素也压抑了购车需求。另一方面,低线城市和乡村市场需求旺盛,千人保有量还存在较大的渗透率提升空间;但由于各种因素对消费能力的透支,实际购买力有限,迭加过去支撑房价上涨带动财富效应,购车需求的棚改货币化正在逐步减弱,消费能力有限。

  而随着7月的到来,今年车市已进入下半场。作为国六标新政实施的首月,车企和车市正经历深刻变化。为提振销量,各大车企也开始了新一轮冲刺。
  多管齐下 刺激新政密集出台

  事实上,今年以来,从地方到中央已纷纷出炉鼓励汽车消费政策,有望打破车市目前沉闷的局面。

  今年1月,发改委等十部委出台《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年)》,重点明确了6条促进汽车消费措施,其中就包括对汽车限购政策逐步放开的要求。进入6月,发改委等三部委《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019-2020年)》,提出推动汽车消费的一系列举措,今后各地不得对新能源汽车实行限行、限购,已实行的应当取消等措施引发社会关注。

  周磊认为,较之以往的促进政策,国家近期出台的政策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致力于从长远发展角度推动汽车产业。周磊说:“近期国家多项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出台,再度体现了国家对提振汽车产业的期望,而明确取消限购等措施对目前市场亦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他说:“汽车市场经历多年的快速增长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即需要在大体量的基础上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近期国家多项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密集出台,不仅对目前市场有一定的提振作用,对市场长远发展也有益。”
  而针对于低迷的车市,作为一线城市的广州和深圳两地则率先注入“强心剂”,6月先后发布新政,放宽汽车摇号和竞拍指标。广州新增投放中小客车增量指标10万个,深圳新增投放普通小汽车增量指标8万个。业内认为,政策的放松和限购的松绑将促进市场供需的增加,有效撬动市场潜力,进一步释放汽车市场的消费力。不过也有专家认为,相对于广深两地的人口来讲,即便是放宽指标,消费者的购车难度仍然较大。

  罗磊表示,目前从国家层面出台的刺激政策大部分都是宏观的,尚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至于广州、深圳的新政,从全国范围来讲,其对车市的整体提振作用仍有待观察。

  扩大开放 变革进入深水区

  中国持续多年成为全球汽车产销第一的汽车市场,也已连续三年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在此过程中,中外车企间的竞争也日益白热化。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深入,本土车企除了要在国内市场突出重围,亦需直面来自外部的竞争。巨大的困难和巨大的机遇同时考验着中国汽车业的适应能力和攻坚克难的能力。

  即将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在多领域加大了对外开放力度,而汽车产业即是其中之一。对于汽车行业来说,《外商投资法》将带来巨大改变,如国外车企有望以独资身份迎来在华投资、生产的新时代,中国品牌汽车业有望以更快速度走出去。在未来几年乃至更长时间内,《外商投资法》将深度改变中国汽车行业。
  业内分析,在中国汽车财富转型进级的要害时期,《外商投资法》的推出有利于搭建公正竞争平台,既能吸引外资继承加大对中国汽车财富的投资,也有助于自立汽车财富做大做强。李海涛认为,中国汽车行业虽无近忧,但远虑犹存,本土车企应当一方面守住自身优势,另一方面在技术研发上多下功夫,但更重要的是,应以开放心态寻求与外资品牌良好的竞合关系。

  中外车企竞争日益白热化

  此外,发改委于6月连续发布了两则“2019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当中都提到了汽车制造业股比开放的内容。今年的负面清单延续了去年关于汽车产业开放的描述——除专用车、新能源车外,汽车整车制造的中方股比不低于50%,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两家及两家以下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清单中再次强调,在2020年取消商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以及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两家及两家以下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的限制。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将要执行的股比放开会给合资企业带来更多危机感,如果合资企业仍主要依靠外方进行产品设计研发、生产,自主部无法给企业带来更多竞争力,结果将令人担忧。按照目前的政策走向,随?产业开放度的深入,未来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必将发生深刻变化,留给自主企业和合资企业奋发图强的时间越来越紧迫。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会长王侠表示,今年以来汽车市场下滑趋势有增无减,但同时海内外的资本和新技术新模式新人才仍在不断进入。伴随着技术的变革,各种商业模式、新生态的概念应运而生,很多概念已进入实操阶段,也有很多新模式遇到了困难。一场以消费者为核心的中国汽车市场变革进入了深水区。今后对于企业的考验将更加严格和苛刻,中国汽车市场将会加速淘汰落后产能。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车企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和在中国市场的投入力度,在新能源车和智能网联车方面加大布局,生产出中国消费者认可的产品,才能真正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

  5G风口将至车联网市场可期

  与此同时,随着商用牌照的正式颁发,5G一词开始大规模闯入大众视野。在即将到来万物互联的物联网革命中,首当其冲的便是被国家大力支持、各方高度关注的“车联网”。中国拥有成熟的互联网产业生态,这是发展车联网的优势所在。
  新能源上半年表现相对突出,实现逆势增长。

  目前,5G的快速发展让汽车行业在自动驾驶、物联网建设、智慧城市打造等方面看到了更多可能。汽车与5G技术跨界融合产生的丰富智慧互联场景,则成为现阶段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互联网+人工智能将推动汽车生产模式彻底改变,让产品的生产周期更短,品质质量更高,生产成本更低。5G、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让汽车产业迎来革命性变革。不可否认的是,汽车智能网联业务正被各方势力看好并积极布局。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认为,现在不管是传统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想要有长足的发展,都要首先做到优质。而衡量优质与否的重要标准,就是能否将互联网和车载智能技术更好地融合,在生产制造层面实现物理信息融合的软硬件集成,在行驶体验层面实现更好的车机交互。

  在这个新的“战场”里,传统车企并不是旁观者,它们也在通过“合纵连横”的方式争夺未来市场话语权。车企拥有雄厚的设计、制造、创新层面的基础实力,可提供较强的汽车电子、车内计算能力,互联网公司在网络生态、数据应用、AI技术上更有优势。   中评社香港7月31日电/期从地方到中央纷纷出台的鼓励汽车消费政策,有望打破车市目前沉闷的局面。分析认为,中国汽车市场正进入需求趋于稳定、产业回归市场的成熟期。而从增量发展转向存量竞争,以及进一步扩大开放的一系列政策迭加,正促使汽车产业离开温室,回归市场竞争,助推汽车行业的优胜劣汰。

  车企上半年成绩单 喜忧参半

  香港商报报道,经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的汽车市场开始显露疲态。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和消费需求持续走低,外加国六标准、新能源补贴退坡以及双积分等政策的实施,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继续呈现大幅下滑趋势,汽车产销降幅仍为两位数。尽管6月车市曾出现罕见回暖迹象,多家车企实现大幅增长,但这主要归功于国五清库存之举,仍难掩饰上半年整体车市销量下滑的态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汽车产销整体仍处低位运行。上半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13.2万辆和1232.3万辆,产销量同比分别下降13.7%和12.4%。不过,上半年新能源车产销则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产销量分别达61.4万辆和61.7万辆,同比增长48.5%和49.6%,

  对中国车市而言,上半年并不容易。车市寒冬不断加剧,国六政策压境,让本就疲软的车市再度陷入低迷状态。进入7月,车企陆续交出上半年“成绩单”,从已公布的数据来看,多数车企上半年销量情况并不乐观,但喜忧参半。其中,上汽、东风、吉利等“巨头”均表现承压,下滑幅度分别为16.62%、8.99%和15%;奇瑞、比亚迪、长城等自主品牌表现则相对突出,实现逆势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