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霞:性别视野、文化政治与台湾文学史
陈美霞表示,台湾学界对以往的汉人、男性、异性恋的历史叙述展开反思,边缘弱势的女性群体、同性恋群体等声音渐渐在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中崭露头角。不可否认,文学文本的经典化、文学史评价与权力运作、意识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性别领域的台湾文学史书写,从最初女性主义影响下重审女作家文本、撰写女性文学史,发展到性别议题与政治、阶级、种族联系,晚近更把同志文学史推延到“台湾的发明”的文化政治实践。
陈美霞指出,台湾女性主义运动与七八十年代党外运动相伴而生。七十年代,吕秀莲、李元贞等提出“新女性主义”的口号,提倡“女人先做人再做女人”、“女人走出厨房”等主张,台湾女权运动滥觞。1982年,李元贞创办《妇女新知》杂志,宣扬“女性自觉”理念。社会运动领域的女性主义主张,蔓延到文学界,引发了李昂等充满女性意识的文学文本,台湾学界亦从女性主义视域重估文学作品及其位阶。
陈美霞认为,哈罗德·布鲁姆等传统文学研究者极力推崇文学的审美价值,不惜把文学领域的马克思主义、性别批评、后殖民、解构主义、符号学称为“憎恨学派”,却还是无法扭转学界抛开审美面纱,进一步洞悉文学史书写背后的阶级、种族、性别等等权力关系。
陈美霞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研究者把台湾文学史与虚拟的“台湾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相勾连。文学素来被视为民众心灵的结晶,这种隐蔽的“文化台独”尤其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台独”派在党外时期并无太多资源,而是通过讲述诸多悲情的故事,以“台湾人出头天”等凝聚民众认同。在台湾文学史领域,如何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讲述台湾故事”,增强台湾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感觉,增加台湾人与大陆民众的“心灵契合”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陈美霞表示,台湾学界对以往的汉人、男性、异性恋的历史叙述展开反思,边缘弱势的女性群体、同性恋群体等声音渐渐在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中崭露头角。不可否认,文学文本的经典化、文学史评价与权力运作、意识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性别领域的台湾文学史书写,从最初女性主义影响下重审女作家文本、撰写女性文学史,发展到性别议题与政治、阶级、种族联系,晚近更把同志文学史推延到“台湾的发明”的文化政治实践。
陈美霞指出,台湾女性主义运动与七八十年代党外运动相伴而生。七十年代,吕秀莲、李元贞等提出“新女性主义”的口号,提倡“女人先做人再做女人”、“女人走出厨房”等主张,台湾女权运动滥觞。1982年,李元贞创办《妇女新知》杂志,宣扬“女性自觉”理念。社会运动领域的女性主义主张,蔓延到文学界,引发了李昂等充满女性意识的文学文本,台湾学界亦从女性主义视域重估文学作品及其位阶。
陈美霞认为,哈罗德·布鲁姆等传统文学研究者极力推崇文学的审美价值,不惜把文学领域的马克思主义、性别批评、后殖民、解构主义、符号学称为“憎恨学派”,却还是无法扭转学界抛开审美面纱,进一步洞悉文学史书写背后的阶级、种族、性别等等权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