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检测陷争议 港人又起疑
中评社香港8月13日电/特首林郑月娥日前宣布将实施“全港市民普及检测计划”以切断隐形传播链、尽快控制疫情。但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不少港人对检测的非强制性、采样方式和配套措施存在疑虑,质疑减辣版的“全民检测”名不副实。
尽管近一周内本港每日新增确诊人数呈下行趋势,但据估算仍有1500名隐形病人存在社区之中,市民对本地疫情防控仍然“不放心”。最突出的“痛点”莫过于全民核酸检测议题。数据显示(如图1),7月中旬以来,黄大仙、屯门的核酸检测议题最受关注,而这两地正是第三波疫情的“重灾区”,也是港府实施现行核酸检测安排的重点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较不严重的港岛,中西区涉及核酸检测的社交媒体热度居首。主要原因是内地核酸检测支援队仅用短短12小时,就在位于中西区的中山纪念公园体育馆内架设“火眼实验室”,据报道运行后每日检测量可达13万。可见,中央的大力支持受到香港社会高度关注,也增强了不少港人的信心。
然而,特区政府在全民检测议题上的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尤其在检测细节安排问题上的语焉不详、前后矛盾,不仅令不少市民一头雾水,亦冲淡了社会舆论因中央大力支援而带来的正面情绪(如图2)。8月7日林郑宣布“普及检测计划”具有自愿性、8月10日陈肇始称检测计划细节仍未敲定,先后引起民众负面情绪的反弹。
进一步分析发现,全民检测的“非强制性”是引发民众最多质疑和不满的议题。不少民众指出,内地之所以能有力控制疫情、短期“清零”,就是因为采取了强制性检测,辅以封闭式管理措施相配合,但港府目前普及检测计划属于自愿性质,也没有打算颁布“禁足令”、“居家令”以限制个人活动,很难达到清查隐性病人、截断传染链的效果,最后恐怕只会浪费宝贵的医疗资源。
除了非强制性全民检测引发市民“名不副实”的质疑以外,港府和医界对检测采样方式的态度和说辞,亦引起港人关注和疑虑。随着内地支援队抵港展开工作、多区向民众派发咽拭子采样工具,近一周以来对“鼻/咽拭子采样”的讨论明显增加(如图4)。
此前有内地专家指出,香港采用的“深喉唾液法”存在自行采样缺乏监督、样本准确度不够等问题,极易产生“漏网之鱼”,遂建议采取内地通行的“鼻/咽拭子”法。上述建议得到不少市民的认同,却先后遭到本港医界甚至公卫官员的反驳。更令民众不满的是,“鼻/咽拭子法”需专业人员操作,但政府竟要求民众自行取样,即将启动的“普及检测计划”亦未确定采样方式。由此可见,近期港人对全民检测的情绪“由正转负”并不意外。
全民检测话题在香港已经延烧多时,虽然政府已经公布相应计划,但至今细节和前景仍不明朗。反观“邻居”澳门早就启动免费、低价的检测服务和“健康码”制度,与内地人员往来和经济活动正逐渐放开。港人普遍担心,“挤牙膏式”的防疫不仅是对内地援港资源的浪费,更令全社会承受经济衰退的压力与日俱增。
(记者:何诚 分析师:郁光南 工程师:叶源)
中评社香港8月13日电/特首林郑月娥日前宣布将实施“全港市民普及检测计划”以切断隐形传播链、尽快控制疫情。但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不少港人对检测的非强制性、采样方式和配套措施存在疑虑,质疑减辣版的“全民检测”名不副实。
尽管近一周内本港每日新增确诊人数呈下行趋势,但据估算仍有1500名隐形病人存在社区之中,市民对本地疫情防控仍然“不放心”。最突出的“痛点”莫过于全民核酸检测议题。数据显示(如图1),7月中旬以来,黄大仙、屯门的核酸检测议题最受关注,而这两地正是第三波疫情的“重灾区”,也是港府实施现行核酸检测安排的重点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较不严重的港岛,中西区涉及核酸检测的社交媒体热度居首。主要原因是内地核酸检测支援队仅用短短12小时,就在位于中西区的中山纪念公园体育馆内架设“火眼实验室”,据报道运行后每日检测量可达13万。可见,中央的大力支持受到香港社会高度关注,也增强了不少港人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