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对接长三角、大湾区是台湾应有的格局
中评社香港7月11日电(评论员 束沐)2019上海-台北城市论坛日前圆满落幕。论坛期间,台北市长柯文哲首次跨出上海赴江苏昆山考察,并且就未来“北台湾”与“长三角”的交流合作前景与上海方面交换意见,可以视为本届论坛的一大亮点,也引发台湾舆论的高度关注。
事实上,自从上半年高雄市长韩国瑜、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访问粤港澳大湾区以来,两岸舆论、智库与有识之士纷纷提议,台湾地方县市应该正视大陆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宏伟蓝图,积极对接大陆内部区域一体化进程。与此同时,台湾主流媒体在上半年首次组团赴粤港澳大湾区集体采访。而藉由此次双城论坛,台北市表达出希望加强北台湾与长三角合作的愿望,柯文哲也表示,待大陆方面“长三角办公室”建立之后,台北市希望再派团来交流学习。
我们认为,柯文哲的建议颇具前瞻性和建设性,值得两岸各界有识之士深入思考。台湾北接长三角、南抵大湾区,又与福建自贸区仅一水之隔。今后,北台湾与长三角、南台湾与粤港澳,中台湾与海西经济区之间,若能够建立交流合作机制,这种以市政交流为切入、以区域合作为目标、以两岸融合为远景的新型两岸交流合作模式,有望为两岸关系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首先,岛内大部分岛内县市首长对两岸关系和两岸城市交流性质具有正确认知,这为未来两岸都市圈、城市群之间的交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去年九合一选举以来,岛内新任县市长掀起一波“登陆潮”,两岸城市交流不断结出新的硕果,归根到底是因为,近些年阻碍两岸城市交流合作的不少政治障碍被基本扫清。众所周知,两岸“市对市(县)”的交流机制已经行之有年,若在过去市县对口交流的基础上,推动两岸都市圈、城市群之间的交流对接,可望为两岸交流开辟出一个崭新的层次。
更加重要的是,与大陆就区域一体化议题展开务实交流合作,同样符合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总体目标。今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纪念会讲话中指出,要“提升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实际上,上述“四通三化”正是大陆内部推动区域一体化和协同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样,无论是北北基还是南高屏,“四通三化”也是岛内区域整合与都市发展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四通三化”从两岸都市圈交流合作入手,再逐渐外溢到两岸之间的大融合,不妨可以作为一条探索的路径。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力的比拼,愈加体现为都市圈和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力比拼。中国大陆正在将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提升为国家级战略,目前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未来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更是世界级的。而对于台湾来说,与大陆都市圈的对接有两点必要性:
第一,未来长三角、大湾区的发展能够把“区域化”与“全球化”有机结合起来,故台湾融入大陆发展战略的本质,就是在发挥台湾特长的基础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潮。台湾舆论长期陷入“从大陆走向世界,还是从世界走向中国”的迷思,但事实上,当台湾还在为此争论不休、徘徊停滞的时候,大陆已经把长三角、大湾区打造为贸易便利化、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标杆。台湾的各级执政者若陷入短视狭隘的格局,就会重复着“不进则退”的故事。
柯文哲把此次上海之行视为一次学习之旅,洋山港的自动化货运、浦东新区的智慧城市管理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期待以本届双城论坛为契机和起点,将北台湾与长三角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与基层连结提升到新的高度,而作为台北市长的柯文哲,也已经展现出一位执政者的应有格局。
中评社香港7月11日电(评论员 束沐)2019上海-台北城市论坛日前圆满落幕。论坛期间,台北市长柯文哲首次跨出上海赴江苏昆山考察,并且就未来“北台湾”与“长三角”的交流合作前景与上海方面交换意见,可以视为本届论坛的一大亮点,也引发台湾舆论的高度关注。
事实上,自从上半年高雄市长韩国瑜、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访问粤港澳大湾区以来,两岸舆论、智库与有识之士纷纷提议,台湾地方县市应该正视大陆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宏伟蓝图,积极对接大陆内部区域一体化进程。与此同时,台湾主流媒体在上半年首次组团赴粤港澳大湾区集体采访。而藉由此次双城论坛,台北市表达出希望加强北台湾与长三角合作的愿望,柯文哲也表示,待大陆方面“长三角办公室”建立之后,台北市希望再派团来交流学习。
我们认为,柯文哲的建议颇具前瞻性和建设性,值得两岸各界有识之士深入思考。台湾北接长三角、南抵大湾区,又与福建自贸区仅一水之隔。今后,北台湾与长三角、南台湾与粤港澳,中台湾与海西经济区之间,若能够建立交流合作机制,这种以市政交流为切入、以区域合作为目标、以两岸融合为远景的新型两岸交流合作模式,有望为两岸关系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首先,岛内大部分岛内县市首长对两岸关系和两岸城市交流性质具有正确认知,这为未来两岸都市圈、城市群之间的交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去年九合一选举以来,岛内新任县市长掀起一波“登陆潮”,两岸城市交流不断结出新的硕果,归根到底是因为,近些年阻碍两岸城市交流合作的不少政治障碍被基本扫清。众所周知,两岸“市对市(县)”的交流机制已经行之有年,若在过去市县对口交流的基础上,推动两岸都市圈、城市群之间的交流对接,可望为两岸交流开辟出一个崭新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