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创科发展 冼汉迪:港府应加强主导作用
中评社香港8月24日电(记者 张心怡)香港互联网专业协会会长冼汉迪昨日出席“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科技发展”圆桌会议发言时表示,香港在发展创新科技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特区政府应摒弃过去积极不干预的政策思维,敢于以官方主导、由上而下进行政策规划。
谈及目前香港创新科技行业所面对的问题,冼汉迪提出五点:第一,目前香港优秀的科技人才,尤其是IT人才,大多为金融服务业项目总监或经理、资讯安全主管、政府的系统经理、大专院校的IT相关学科的资深老师等。而中级和初级的科技岗位急需人才填补,尤其是在手机APP开发等领域,人才供应仍然不足。
第二,对初创企业来说,香港并不缺乏前种子期、种子期及前A轮投资期的融资,但香港没有足够的市场空间给初创企业的产品进行测试,政府目前缺乏对初创企业产品的推广及支援,令初创企业难以优化产品,进行下一轮的融资。再加之深圳己形成产业集群,零部件、人才、技术一应俱全,而香港无法提供产业发展所需的配套,留不住本地创科企业。
第三,过时法例问题一直困扰创新科技业界的发展。香港制定法例时,内容必须获得各持份者接受,往往会牵涉长时间的咨询期。咨询过后所建议的法例必须透过立法会进行三读,经立法会通过之后才能立法。以无人车为例,科大研发全港首部无人驾驶车,都因不获运输署批准路试,被迫北上,于深圳试行。
第四,香港高昂运作成本亦困扰不少现有资讯科技企业发展,租金及用人成本高昂亦制约他们的发展步伐,由于部分企业已不属于初创企业的范畴,未能享受政府对初创企业在各方面资助,在营运上面临不少困难。
第五,随着科技进步,程式、数据更易搬上云端,不少大型企业将工序移至工资低廉的近岸、离岸市场,如国内或印度。因此,近年来香港大型企业的资讯科技部门成为裁减成本的对象,本地多家大型企业相继裁撤IT部门员工。
针对香港创新科技行业目前所存有的问题,冼汉迪在发言中提出具体建议。第一,根据财经事务及库务局本年4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政府于市区有21座面积逾100平方米的空置物业,当中至少7座空置逾10年,造成资源浪费。建议政府可于改装后,委托非牟利专业团体经营IT科创企业空间,邀请海内外中小型IT企业以免租方式进驻,若外地IT企业落户,租户必须承诺50%以上员工为本地IT从业员,舒缓IT人的失业压力。
第二,纵然大型企业裁减IT部门人手,但不少企业对有专门技能的软件工程师、大数据分析师、人工智能、区块链、网络安全、5G技术等相关专业等求才若渴,建议政府在短期内与大学及相关机构推出人才重塑课程,全额资助IT人再进修业界新技术及知识,有关课程可以兼读甚至遥距方式报读,迎合IT人的工作的需要。
第三,建议政府投入资源,设立科技劵申请和科技配对的服务。中、小企业往往不能从内部有相应的科技管理人才,为企业选择和采购合适的科技应用,也缺乏经验申请政府的资助计划。政府可考虑投入资源,委托独立、非牟利的机构帮助中小企申请相应的科技劵计划,建立开放的科技应用资源库,帮助企业选择和采购适切的科技应用。
第四,政府目前推出的各种与IT业界相关的资助计划,例如科技券、科学园/数码港的资助等,绝大多数以报销为主。以科技券为例子,企业需要垫支费用,经过冗长的审批程序后才能获得资助。面对经济前景十分不明朗的当下,政府可参考部分资助计划例如“工商机构支援基金”的做法以预付方式资助,允许企业获得资助后,先获得核批款项的50%或一定比例的资金进行项目,项目完成后经过审计程序获得余下款项,此举除可提升企业使用科技券的意愿,为业界带来更多商机外,其他资助计划若能利用预付形式资助,对初创企业的IT人来说他们将获得更多资金周转空间。
第五,近年,不少地区如英国、澳洲、新加坡的监管机构,推出俗称“沙盒”机制,希望减少金融科技产品推出市场时出现严重事故;另外针对暂时未能符合法律规范,而令发展受限的创新产品或服务,沙盒可让它们在特定条件下免受既有法规约束,又能在监管机构掌控之中弹性运作。香港在2016年9月金管局亦推出“金融科技监管沙盒”,为企业创造具弹性监管的试验环境,亦造就香港的金融科技在最近这一两年间得到很快的发展,建议特区政府将这个模式套用在所有与创新科技相关的产品与服务上,例如无人驾驶、5G应用等,进一步加快香港在创新科技的发展步伐。
第六,政府可效法新加坡在苏州合资科技园的做法,于大湾区设立香港政府/公营机构与当地政府合作的科技园,并例如香港的管理方法,让香港企业更快融入当地市场。
第七,由于香港人被视为外商身份,因此在内地进行互联网创业和投资会受到一定的准入限制,港人持有股份的互联网企业无法申请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文化网络许可证、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等相关资质,影响企业的发展。一直以来这一问题都备受香港IT业界的关注,期望有关政策能够早日获得突破,让更多港澳同胞获得国民待遇并有更多机会到内地投身互联网发展,积极参与到国家倡导的合作中来。
第八,特区政府与广东省政府洽商,加快推动两地互认的电子签名证书互认工作,以促进本地软件行业的发展。
第九,建议特区政府成立“大湾区创投基金”,支持于数码港/科学园内的企业于大湾区内扩展业务利用国内资源进行研究开发,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5G和移动互联网等产业。尤其是5G技术在2020年实施全面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自动驾驶技术等技术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实际应用,大湾区内各城市之间的沟通会因5G时代的来临而变得更加紧密,为香港资讯科技行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故此若能成立相应的基金,让香港初创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下为他们带来的便利,将可以为他们开拓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第十,建议特区政府与内地政府合作,资助本港青年前往大湾区内就业,例如提供定额交通津贴及提供住宿配套,减低生活成本。此外,为鼓励更多有意前往大湾区发展IT从业员打稳基础,建议政府推出进修资助计划,资助本地IT人进修普通话、法律课程,以及考取内地各项专业资格的费用,便利他们更快适应大湾区的工作环境及掌握更多机遇。
冼汉迪亦指出,特区政府应摒弃过去积极不干预的政策思维,在推动创新科技产业的发展上,要敢于以官方主导、由上而下的政策规划。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特区政府要发挥本港的创新科技在大湾区内的优势,必须吸收业界意见后,以官方主导形式主动挖掘机会,发展创新科技。
中评社香港8月24日电(记者 张心怡)香港互联网专业协会会长冼汉迪昨日出席“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科技发展”圆桌会议发言时表示,香港在发展创新科技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特区政府应摒弃过去积极不干预的政策思维,敢于以官方主导、由上而下进行政策规划。
谈及目前香港创新科技行业所面对的问题,冼汉迪提出五点:第一,目前香港优秀的科技人才,尤其是IT人才,大多为金融服务业项目总监或经理、资讯安全主管、政府的系统经理、大专院校的IT相关学科的资深老师等。而中级和初级的科技岗位急需人才填补,尤其是在手机APP开发等领域,人才供应仍然不足。
第二,对初创企业来说,香港并不缺乏前种子期、种子期及前A轮投资期的融资,但香港没有足够的市场空间给初创企业的产品进行测试,政府目前缺乏对初创企业产品的推广及支援,令初创企业难以优化产品,进行下一轮的融资。再加之深圳己形成产业集群,零部件、人才、技术一应俱全,而香港无法提供产业发展所需的配套,留不住本地创科企业。
第三,过时法例问题一直困扰创新科技业界的发展。香港制定法例时,内容必须获得各持份者接受,往往会牵涉长时间的咨询期。咨询过后所建议的法例必须透过立法会进行三读,经立法会通过之后才能立法。以无人车为例,科大研发全港首部无人驾驶车,都因不获运输署批准路试,被迫北上,于深圳试行。
第四,香港高昂运作成本亦困扰不少现有资讯科技企业发展,租金及用人成本高昂亦制约他们的发展步伐,由于部分企业已不属于初创企业的范畴,未能享受政府对初创企业在各方面资助,在营运上面临不少困难。
第五,随着科技进步,程式、数据更易搬上云端,不少大型企业将工序移至工资低廉的近岸、离岸市场,如国内或印度。因此,近年来香港大型企业的资讯科技部门成为裁减成本的对象,本地多家大型企业相继裁撤IT部门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