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英国首相之争鸣枪 脱欧乱局何解

这是时任英国外交大臣鲍里斯·约翰逊在英国曼彻斯特出席2017年英国保守党年度大会(2017年10月3日摄)。

  中评社北京7月2日电(评论员 张迎春)当地时间6月20日,英国执政党保守党党魁最终候选人出炉,前外交大臣鲍里斯.约翰逊和现外交大臣杰里米.亨特进入“决战”,16万保守党党员投票选出新任党魁,最终结果将在7月底公布,当选党魁将接任特雷莎.梅,担任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最终未能带领英国走出脱欧困局,所以提前卸任,是她三次脱欧努力失败之后的无奈之举。英国脱欧久拖不决,已经先后有两任首相在这一议题上折戟沉沙,这也将是新首相的艰巨任务。

  脱离欧盟引发的一系列乱局,堪称英国自二战结束以来面对的最大危机。2015年6月,时任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提议就“脱欧”议题举行公民投票,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公投结果竟然是51.9%的选民支持脱离欧盟,“留欧派”占比为48%。卡梅伦错判形势,因其支持留欧,最终黯然辞职。面对卡梅伦留下的烂摊子,特雷莎.梅临危受命。

  据BBC统计,特雷莎.梅在任时间共两年10个月,是1964年以后英国在任最短的首相。回顾特雷莎.梅在唐宁街10号的生涯,“脱欧”始终是她最核心的使命,她也因此被称为“脱欧首相”。特雷莎.梅本是坚定的“留欧派”,但却肩负起“脱欧”重任,为了完成这一使命,达成一份能被各方接受的“脱欧”方案,特雷莎.梅可谓尽心竭力,却最终因为“脱欧”僵局难破而被迫辞职,令人唏嘘。

  按照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的结果,2019年3月29日是英国正式脱离欧盟的预定期限。但是,特雷莎.梅与欧盟达成的“脱欧”协议连续3次被英国议会下院驳回,“脱欧”进程陷入停滞,原定3月29日的“脱欧”日期不得不延迟至10月31日。

  在英国国内,如何“脱欧”,偏“软”偏“硬”都面临着无数争议。为了让英国经济有着足够的缓冲余地,特雷莎.梅的施政目标即是实现有序“脱欧”,其制订的“脱欧”路线图被普遍认为是“软脱欧”。“软脱欧”指的是放弃欧盟成员国的身份,但继续留在欧洲单一市场之内,对于英国来说,这种方式变动最小、成本最低,但这意味着英国仍旧受制于欧盟贸易规则,并非是真正实现了“独立”。所以在力主脱欧的人眼中,“软脱欧”如同不脱,甚至不如不脱,至于“硬脱欧”,则是将英国与欧盟之间的自由贸易关系一刀两断,换回英国对于边境、立法、财政等事宜的完全自主,乃是一招险棋。

  而且,欧盟是英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脱离单一市场和关税同盟对英国而言损失惨重,自2016年6月“脱欧”公投以来,英国经济持续走弱,面临着英镑贬值、通胀来临、投资撤离、人才流失、就业下滑等等一系列风险。如今,脱欧久拖未决,有经济学家统计称,相比于脱欧公投前,英国GDP事实上已经损耗了约1-2.5%,还有研究数据显示,如果当初公投结果是留在欧盟,英国经济将比现在强大2.1%。   从2017年3月29日,英国向欧盟递交“脱欧”信函,正式启动“脱欧”程序开始,特雷莎.梅政府经过近两年异常艰难的马拉松式谈判,在“分手费”、北爱尔兰边境以及脱欧后的英欧共同市场等议题上无数次讨价还价,使尽浑身解数,终于完成了这项在外界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英欧双方在去年11月正式达成“分手”协议。不料,行百里者半九十,这份命途多舛的“脱欧协议”连遭三次英国议会下院投票否决。

  平心而论,由于“脱欧派”只占微弱多数,整个英国社会已被严重撕裂,更何况,从脱欧公投至今,英国朝野对于脱欧利弊的认知一直未能形成共识,所以,无论脱欧方案如何选择,都会招致激烈反对,要想获得大多数人认同难乎其难。

  为了满足留欧派议员的要求,争取他们的支持,5月21日,作为最后一搏,特雷莎.梅赌上首相大位,推出“新版脱欧方案”,囊括“二次公投”、“临时关税同盟”等等“重大让步”,之后再明确提前下台的辞职时间表。有分析称,其实特雷莎.梅的“孤注一掷”根本算不上“大胆”,但是却为继任者留下了不少难题。新方案不仅没能弥合分歧,反而招来了新一轮逼宫。

  由于特雷莎.梅多次挺过了党内逼宫与党外的不信任投票,人们希望,特雷莎.梅能为脱欧乱局拨云见日,撑到脱欧协议过关后再离职,但是,特雷莎.梅的脱欧方案已经穷尽了各种选项,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尤其是,保守党内无论留欧派还是脱欧派,用辞职来逼宫习以为常,在她不到三年的任期内,先后共有36名内阁大臣辞职,其中21名与“脱欧”相关。特雷莎.梅独木难支,宣布辞职,已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6月10日,新的保守党领袖竞选鸣枪。那么,谁将成为英国下一任首相,接过脱欧这个“烫手山芋”,备受关注。目前,呼声最高的人选是向有“英国特朗普”之称的前外交大臣约翰逊。)据报道,在脱欧问题上,约翰逊态度强硬,曾表示无论最终是否达成协议,英国都会在10月31日脱离欧盟,同时不予支付390亿英镑的“分手费”。这令外界忧心忡忡,若是以约翰逊为代表的脱欧派候选人执政,可能会不惜代价推动英国脱欧。因此,在路透社看来,特雷莎.梅辞职恐将加深“脱欧”危机,甚至有评论认为,英国无协议脱欧的风险正在急剧上升。

  特雷莎.梅的下野,给英国脱欧乱局敲响了警钟。近三年来,特雷莎.梅疲于奔命地在欧盟与英国议会之间四处周旋,但是实现“脱欧”终究没能成为她的政治遗产,在她黯然离去之后,留下的是一个分裂更甚的英国,“脱欧”亦将重新回到原点。不管谁继任首相,接手“脱欧”这个烂尾工程,都将面临与特雷莎.梅同样的难题。面对英国人一半想脱、一半想留的尴尬现实,未来英国“脱欧”前景仍旧扑朔迷离。也许,英国该重新思考未来的方向。

这是时任英国外交大臣鲍里斯·约翰逊在英国曼彻斯特出席2017年英国保守党年度大会(2017年10月3日摄)。

  中评社北京7月2日电(评论员 张迎春)当地时间6月20日,英国执政党保守党党魁最终候选人出炉,前外交大臣鲍里斯.约翰逊和现外交大臣杰里米.亨特进入“决战”,16万保守党党员投票选出新任党魁,最终结果将在7月底公布,当选党魁将接任特雷莎.梅,担任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最终未能带领英国走出脱欧困局,所以提前卸任,是她三次脱欧努力失败之后的无奈之举。英国脱欧久拖不决,已经先后有两任首相在这一议题上折戟沉沙,这也将是新首相的艰巨任务。

  脱离欧盟引发的一系列乱局,堪称英国自二战结束以来面对的最大危机。2015年6月,时任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提议就“脱欧”议题举行公民投票,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公投结果竟然是51.9%的选民支持脱离欧盟,“留欧派”占比为48%。卡梅伦错判形势,因其支持留欧,最终黯然辞职。面对卡梅伦留下的烂摊子,特雷莎.梅临危受命。

  据BBC统计,特雷莎.梅在任时间共两年10个月,是1964年以后英国在任最短的首相。回顾特雷莎.梅在唐宁街10号的生涯,“脱欧”始终是她最核心的使命,她也因此被称为“脱欧首相”。特雷莎.梅本是坚定的“留欧派”,但却肩负起“脱欧”重任,为了完成这一使命,达成一份能被各方接受的“脱欧”方案,特雷莎.梅可谓尽心竭力,却最终因为“脱欧”僵局难破而被迫辞职,令人唏嘘。

  按照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的结果,2019年3月29日是英国正式脱离欧盟的预定期限。但是,特雷莎.梅与欧盟达成的“脱欧”协议连续3次被英国议会下院驳回,“脱欧”进程陷入停滞,原定3月29日的“脱欧”日期不得不延迟至10月31日。

  在英国国内,如何“脱欧”,偏“软”偏“硬”都面临着无数争议。为了让英国经济有着足够的缓冲余地,特雷莎.梅的施政目标即是实现有序“脱欧”,其制订的“脱欧”路线图被普遍认为是“软脱欧”。“软脱欧”指的是放弃欧盟成员国的身份,但继续留在欧洲单一市场之内,对于英国来说,这种方式变动最小、成本最低,但这意味着英国仍旧受制于欧盟贸易规则,并非是真正实现了“独立”。所以在力主脱欧的人眼中,“软脱欧”如同不脱,甚至不如不脱,至于“硬脱欧”,则是将英国与欧盟之间的自由贸易关系一刀两断,换回英国对于边境、立法、财政等事宜的完全自主,乃是一招险棋。

  而且,欧盟是英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脱离单一市场和关税同盟对英国而言损失惨重,自2016年6月“脱欧”公投以来,英国经济持续走弱,面临着英镑贬值、通胀来临、投资撤离、人才流失、就业下滑等等一系列风险。如今,脱欧久拖未决,有经济学家统计称,相比于脱欧公投前,英国GDP事实上已经损耗了约1-2.5%,还有研究数据显示,如果当初公投结果是留在欧盟,英国经济将比现在强大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