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热议:加大文化交流促台胞民族国家认同
中评社福州6月22日电(记者 海涵)21日上午,由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省闽台交流协会、中评智库基金会联合主办的“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研讨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福建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副校院长刘大可、福建社科院历史所所长刘传标、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陈昭志围绕“加大文化交流力度、增进台胞民族和国家认同”议题分享了看法。
三位学者一致认为,福建与台湾同宗共祖,根脉相连。台湾的根在福建。从古至今都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福建要充分把握这种全国独一无二的优势,促进两岸人心相通,实现同胞心灵契合。两岸同胞民心相通、心灵契合,是推动两岸关系持续向前发展的重要纽带,是确保两岸关系行稳致远的必要条件。
刘大可表示,福建和台湾具有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优势,特别是台湾先人多数是福建移民,从古至今都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福建要充分把握这种全国独一无二的优势,通过实施闽台亲情延续工程,强化对台交流综合平台支撑作用,进一步深化民间基层交流交往,厚植台湾同胞民族认同的精神纽带。
他提出了五大工程:一是,乡音唤乡亲工程,包括在东山岛建立“两岸闽南乡亲交流合作先行区”,在上杭县设立“闽台客家始祖园”。二是,共享宗族亲情工程,包括建设闽台族谱大平台,延续闽台共修族谱传统,建立常态化机制,鼓励寻根谒祖活动。三是,姻亲延续工程,包括鼓励闽台通婚,壮大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力量,出台系列政策措施,为闽台婚姻家庭提供便利。四是,信众亲近工程,包括将民间信仰交往打造为增强两岸民众亲情的桥梁,扩大闽台小众民间信仰交流,做深做细特定区域基层民众工作。五是,根亲文化建设工程,有必要从“固始寻根”的概念出发,一方面在福建省福州市、漳州市分别建立豫闽台寻根文化交流合作基地,另一方面在河南固始县整合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资源,做大做强“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进一步推动两岸民众的寻根活动,从而进一步密切两岸民众的同胞亲情。
刘传标表示,自古闽台一家,台湾的根在福建。福建涉台历史文化遗存众多,无论文物、历史建筑,还是“非遗”项目都是闽台乡亲的共同记忆和身份标识,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就是保护两岸融合的根脉。
他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加强两岸交流合作,加大文化交流力度,把工作做到广大台湾同胞的心里,增进台湾同胞对民族、对国家的认知和感情”,这一政策主张蕴涵着深刻哲理和丰富内涵,既包含“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也包含两岸人心相通,实现同胞心灵契合。两岸同胞民心相通、心灵契合,是推动两岸关系持续向前发展的重要纽带,是确保两岸关系行稳致远的必要条件。
为进一步“加大文化交流、增进台胞民族国家认同”,刘传标提出了四点建议:其一,保护祖地历史文化遗存,增强“闽台根脉相连”的文化话语;其二,加速建构对台历史话语体系,提高史学领域“守土”能力;其三,借助现代通讯技术,对台青少年开展正本清源工作;其四,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消除“妖魔化”遗毒,破除“恐共”和“反共”的魔障。
陈昭志表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也就是说要消除两岸同胞主客体模糊关系,一方面多渠道多层次推进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另一方面,为来大陆发展的台湾同胞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使台湾同胞能逐步从过去的“融入大陆”思维跨越到新时代的“两岸融合”思维。
他认为,要以“主体身份认同”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下来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要重构台湾同胞的“主体身份认同”,强调以祖国大陆为主体的心理依附与文化归属,通过适度的红色教育推进台湾同胞对大陆的四个认同(对国家的认同、对民族的认同、对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在这四个认同中,对国家的认同是重中之重。
陈昭志说,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通过给予在闽台胞针对性的红色教育推进他们的“主体身份认同”,就能有效降低台胞来闽发展磨合期,落实福建成为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建设,与此同时,还能让在闽台胞更快适应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扎根海峡两岸的融合发展。
中评社福州6月22日电(记者 海涵)21日上午,由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省闽台交流协会、中评智库基金会联合主办的“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研讨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福建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副校院长刘大可、福建社科院历史所所长刘传标、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陈昭志围绕“加大文化交流力度、增进台胞民族和国家认同”议题分享了看法。
三位学者一致认为,福建与台湾同宗共祖,根脉相连。台湾的根在福建。从古至今都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福建要充分把握这种全国独一无二的优势,促进两岸人心相通,实现同胞心灵契合。两岸同胞民心相通、心灵契合,是推动两岸关系持续向前发展的重要纽带,是确保两岸关系行稳致远的必要条件。
刘大可表示,福建和台湾具有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优势,特别是台湾先人多数是福建移民,从古至今都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福建要充分把握这种全国独一无二的优势,通过实施闽台亲情延续工程,强化对台交流综合平台支撑作用,进一步深化民间基层交流交往,厚植台湾同胞民族认同的精神纽带。
他提出了五大工程:一是,乡音唤乡亲工程,包括在东山岛建立“两岸闽南乡亲交流合作先行区”,在上杭县设立“闽台客家始祖园”。二是,共享宗族亲情工程,包括建设闽台族谱大平台,延续闽台共修族谱传统,建立常态化机制,鼓励寻根谒祖活动。三是,姻亲延续工程,包括鼓励闽台通婚,壮大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力量,出台系列政策措施,为闽台婚姻家庭提供便利。四是,信众亲近工程,包括将民间信仰交往打造为增强两岸民众亲情的桥梁,扩大闽台小众民间信仰交流,做深做细特定区域基层民众工作。五是,根亲文化建设工程,有必要从“固始寻根”的概念出发,一方面在福建省福州市、漳州市分别建立豫闽台寻根文化交流合作基地,另一方面在河南固始县整合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资源,做大做强“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进一步推动两岸民众的寻根活动,从而进一步密切两岸民众的同胞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