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当局推动“台独”的策略转向与路径依赖
中评社╱题:蔡英文当局推动“台独”的策略转向与路径依赖 作者:叶正国(武汉),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副研究员、武汉大学两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蔡英文当局以往“先内部后两岸”策略的失败,从而逐渐离开中间路线,诉诸基本教义派,遂明确亮出“台独”立场,转向“先两岸后内部”抑或“双轨并行”策略,将台湾作为“对抗中国大陆扩张主义的堡垒”,通过碰撞和对抗使两岸僵局无解。而蔡英文当局推进“台独”的重点转向“两岸议题”,但仍然服务于内部政治生态,手法还是基本保持不变。这包括不断增强台湾民众的身份形塑的“台湾意识”,重视依赖法律手段的过程推进和价值话语的观念塑造。对此,大陆必须保持战略定力,积极引领两岸关系,进行针对性防御或主动性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1月2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谈话,提出探索“一国两制”的台湾方案等五点主张,为两岸关系指明了方向。蔡英文当天即召开记者会强烈回应,随后在各种场合随意扭曲,更是在3月11日召开“国家安全会议”,宣布反对“一国两制”等七项指导纲领,作为台湾当局的行动准则。目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两岸关系复杂多变,蔡英文当局无视民意走向,对大陆负面解读,炒作两岸议题,限制两岸交流,激化两岸对立,为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做铺陈,以回稳台湾政局变化。据此,有必要对蔡英文当局推动“台独”及大陆的应对问题进一步探讨。
一、民进党当局推进“台独”的策略转向
在很长一段时间,蔡英文当局采取模糊性战略,不愿对两岸关系政治定位、台湾前途等根本性问题表态,只是不断重复“释善意,要沟通、不挑衅”等姿态,采用“新四不一没有”①的渐进台独路线,试图蒙混过关,做给台湾民众看,将两岸僵局的责任推到大陆身上。②实际上,蔡英文当局在“不承认‘九二共识’,不爱‘中华民国’,又不宣布‘台独’”的维持现状幌子下,试图改变台湾岛内政治版图,巩固执政地位,在两岸关系中获得主动。虽然台湾地区第三势力不断崛起,厌恶蓝绿的中间选民不断增加,但两党政治仍然是政治的主轴。蔡英文当局不断“去国民党化”或“去主权化”,动用行政资源毫不手软,采取一系列措施消灭或边缘蓝营政党。为此,蔡英文当局以“年金改革”、司法改革和转型正义等推动社会分化、阶级对立和世代仇恨,进行意识形态操作,提供舆论氛围,针对性塑造台湾社会。然而,蔡英文当局的施政无法端出亮点,两岸关系又停滞不前,在国际社会又自我设限,社会接受度不断下降,致使“九合一”选举败北。这也标志着蔡英文当局以往“先内部后两岸”策略的失败。蔡英文当局开始离开中间路线,诉诸基本教义派,遂明确亮出“台独”立场,转向“先两岸后内部”抑或“双轨幷行”策略,将台湾作为“对抗中国大陆扩张主义的堡垒”,通过战略碰撞和对抗使两岸僵局无解。③
这一变化始于2018年7月针对大陆要求外国航空公司改变台湾称谓时以“中国”取代“中国大陆”④,以2018年“双十文告”为关键点,2019年元旦讲话第一次提出“中华民国台湾”,要“四个必须”和“三道防护网”,批驳“两岸一家亲”。蔡英文当局推进“台独”策略的转变是将台湾绑在美国战车上。长期以来,美国视维持现状为最大利益,但随着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上升,美国在南海、台海等问题上频频出手,更是针对台湾地区的“九合一”尤其是高雄市长的选举明确表态支持民进党,打“台湾牌”的倾向愈发明显。特朗普签署的《亚洲再保证倡议法》等一系列法案将中国大陆视为“战略竞争对手”与“修正主义强权”,将台湾纳入“印太战略”。
近期,蔡英文趁机把“一国两制”与“九二共识”划上等号,操作“九二共识”的社会认知,试图通过抹黑“一国两制”为其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开脱。蔡英文当局试图以“两岸牌”和“统独”议题在台湾岛内形成“反中”基调,服务台湾岛内选举。蔡英文当局的“四项必须”与“三个防护网”、“三个坚定”以及“拼民生、护民主、守主权”等论调基本一致,无一不是对抗大陆的拒统政策表述。⑤这说明蔡英文当局推进“台独”逐渐激进化,通过偷换概念的方式扭曲“九二共识”,操弄意识形态和两岸仇视,操作统独议题,转移执政不力的事实。例如,针对大陆的猪瘟疫情议题,蔡英文当局将其定义为“国安问题”,“总统府”、“行政院”甚至陆委会都不断指责大陆,竭尽表演之能事。
二、蔡英文当局推进“台独”的路径依赖
虽然蔡英文当局推进“台独”的重点转向“两岸议题”,但仍然服务于内部政治生态,手法还是基本保持不变。这包括不断增强台湾民众的身份形塑的“台湾意识”,重视依赖法律手段的过程推进和价值话语的观念塑造。
一是身份形塑。身份政治是国家认同的关键。国民党的两岸政策经过了反攻大陆、三不政策、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国统纲领、开放两岸交流、“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等演进,越来越不能主导台湾岛内的两岸关系论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李登辉当局和民进党通过对事实进行裁剪和叙述建构,以追求所谓的“历史真相”之名进行人民的身份识别与区隔,制造悲情意识,构建台湾主体观念。“中国因素”是台湾地区最易受操弄的议题,民进党最为擅长的是以“爱台湾”之名制造“台湾”和“中国”的对立,不断区隔“台湾人”和“中国人”。民进党也擅长通过悲情叙事,就特定议题攻击国民党“出卖台湾”,以抗拒大陆的“打压”之名将操弄主体意识作为政治催票器,要求大陆“正视中华民国台湾存在的事实”以展现主体性。民进党当局不断操作意识形态,打“主权牌”、“恐吓牌”和“悲情牌”,激发社会分裂和两岸对立,升温高敏感话题,如3月16日“立法委员”补选中赖清德在助选时就不断采取哀兵策略进行情感动员。他甚至指出台湾人民已经有“台湾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蔡英文当局不断炒作“中国威胁论”,把两岸和平协议乃至城市交流都说成大陆的阴谋,让民众对国家统一有所疑虑担忧甚至恐惧,强化民众的排斥感。例如,很多亲绿媒体指出台湾经济低度增长是因为过度依赖大陆。蔡英文当局对主体意识进行刺猬式塑造,不断操作“去中国化”铲除其法理基础和象征符号,宣扬台湾的主体性,将两岸和平协议污蔑为消灭台湾主权的政治协议。蔡英文指出:“绝对不代表台湾基层的民意想要放弃我们的主权,也绝不代表台湾的民众想要在台湾主体性上做出退让。”
二是法律手段。法律手段相对政治手段来说更为隐蔽。民进党擅长利用法律手段推动渐进式“台独”,以规避造成政治打压的口实和形成制度性的普遍效力,尤其是2016年以来不断升级。一方面,蔡英文当局频频通过相关法案,如修改“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和“国家机密保护法”限制退休官员和将领到访大陆,针对吴敦义提出的如果国民党执政不排除与大陆签署和平协议之主张,则提出要修法反制,增设公投门槛,制造法律障碍。无独有偶,民进党在“马王政争”时以“维护通讯自由”为由坚持修法限缩监听权,但现在以“打假新闻”及“打击犯罪”为由要修法扩大监听权。民进党以往修法重点针对国民党,但现在范围越来越广,打压任何可能影响“台独”的力量,如与柯文哲的分裂和打压韩国瑜的目的实际如出一辙,企图支配台湾岛内政治情势走向。一旦完成修法,即使明年大选失败,也可以框范岛内其他政治势力与大陆的交往,为下次重新执政做准备。另一方面,民进党当局频频利用司法方式进行“台独”活动,甚至以“介入司法个案”的形式。例如“英系”“监察委员”高涌诚指当年前民进党立委陈朝龙贿选定谳案的判决有“违反法令之情事”,引发整个司法界反弹。民进党当局通过马英九“泄密案”和王炳忠危害“国家安全”案等个案频频出手,既弄臭对手,也为自己行为的正当性背书。长此以往,司法判决越来越受政治影响。此外,针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制度性安排协商,台湾当局大陆事务部门负责人陈明通指出如果到大陆进行民主协商将违反“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甚至点名威胁新党主席郁慕明“不要以身试罚”。⑥最近,台湾地区“内政部”依据“两岸人员关系条例”处罚在全国政协大会发言的港区台籍全国政协委员凌友诗50万元新台币。
三、大陆应坚定推进国家统一的战略定力
当前蔡英文当局不断趋向“台独”,由于国民党的论述混乱,内部问题重重,难以对民进党制衡。大陆必然愈加重视统一进行对冲,掌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和主动权。对此,大陆必须保持战略定力,积极引领两岸关系,进行针对性防御或主动性布局。
一是强化统一的叙述逻辑。自李登辉上台后,台湾民众的思维模式逐渐被形塑,大陆必须从改变思维开始,首选就要改变叙述逻辑。近年来,岛内民意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对大陆的好感度不断上升,政党认同方面民进党开创新低,第三势力正在不断崛起。两岸关系发展的终极方向是国家统一,大陆应强化“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论述,调整促统论述策略,以各种感召性论述为主。这最重要的是主动进行议题设置,利用台湾民众能够听懂的语言化解误会、误解及避免误判,揭露民进党的傲慢与颟顸,掌握两岸关系的话语权。例如,大陆可以利用“NCC打压亲韩媒体”等社会热点事件进行议题设置,通过社交媒体与网络舆情积极塑造民进党“绿色恐怖”的形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在善意和情感,近年来台湾地区的民意走向越来越务实。对此,大陆应充分运用热门话题标签,与台湾民众透过各种形式的交流及对话,如使用精简的口头禅等吸引注意力,让台湾民众瞭解大陆的真实意图,理性选择两岸关系的未来走向。针对蔡英文的价值话语进行侧面批驳,揭穿民进党当局一方面提出“捍卫台湾的民主自由”,另一方面在进行网络言论检查等专制行为的言行不一致,以价值而非身份的话语论述获得社会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认同。例如,针对最近大陆惠台31条信息的“31t.tw”网站遭民进党当局封锁可以揭露其侵害言论自由之事实。
二是加强精准施策。大陆不能亦步亦趋回应台湾地区的政治变化,而应主动推出相应政策进行国家统一前准备。解决问题是增强对台湾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国家认同的主要方式,大陆应避免和“台独”势力进行意识形态争辩,而应积极推动“拼经济”与“民生福祉”,针对台湾地区经济成长失去动能、社会贫穷化、青年海漂等诸多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大陆要不断细化、落实和配套惠台措施,加大开放力度,幷有针对性地化解蔡英文当局的相关限制措施的负面影响,让民众免去后顾之忧。例如,大陆的惠台措施直接影响台湾岛内的政治社会情势,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⑧针对蔡英文当局的抹黑,大陆一方面避免与台湾当局针锋相对,打口水仗,另一方面把工作重心转向台湾人民,加大对中间选民的政策议题设置吸引力。如支持岛内对大陆友善的力量,加大与承认“九二共识”的人士和社会团体进行经贸合作,解决台湾民众切实的经济问题,降低民进党当局在两岸交往中的组织权威,造成其一旦阻挡就是损害利益的印象。民进党当局推动“台独公投”,其实也挑战美国的底线,损害了美国国家利益,大陆可以将政策阐述与美国绑在一起。⑨例如,美国在台协会(AIT)2018年2月13日针对喜乐岛联盟的“台独”公投言论,明确表态“我们不支持台湾独立公投”。
三是积极推进“法理统一”。蔡英文当局指出:“凡是涉及两岸间的政治协商、谈判,都必须经过台湾人民的授权与监督,幷且经由两岸以政府对政府的模式来进行。”这实际是限制两岸政治协商谈判。针对民进党不断推进法理“台独”,大陆应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国家统一进程。除在国际社会加强法律外交外,在内部也要不断将惠台措施等政策法律化,完善涉台法律体系,在适当时机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反分裂国家法》和《国籍法》等法律进行解释,等等。此外,大陆应逐步扩大对台事务管辖,对民进党当局“去中国化”的措施进行“再中国化”角力,提高台湾民众对中央政府的感知,避免让“维持现状”变成“台独”的代名词,塑造“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法信念、法制度和法实践。
四、结语
两岸关系具有高度复杂性和敏感性,蔡英文当局则不断操作“反中牌”,制造两岸关系紧张,从而引起“统独”议题在岛内发酵,为明年大选助力。大陆要争取战略主动,释放明确的政治信息,既要主动创新对台政策措施,在国际社会上巩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法律事实,又在内部和两岸关系上更要重视相关法理建构,不断完善内部对台事务的法律政策,牢牢抓住对台工作的主动权,确保对两岸形势发展的掌控力。
注释:
①即“承诺不变、善意不变、更不会走回对抗的老路、不会在压力下屈服;没有九二共识。”
②参见刘世洋:《蔡英文博弈思维下的两岸新型冲突模式及解决方案》,《台湾研究集刊》2018年第1期,第12页。
③《两岸“零和思维”硬碰硬对台湾有利吗》,联合新闻网,http://www.zaobao.com/wencui/politic/story20190124-926674。
④2017年6月5日接受6国媒体联合采访时用“中国”了,后来一度又改变。2018年3月蔡英文当局在与非洲国家布基纳法索断交后也抛弃“中国大陆”,改用“中国”称呼。2018年4月,台湾外事部门针对菲律宾将78名嫌疑犯遣送大陆发布新闻稿表达关切时用词就是“中国”。
⑤“坚定守护‘中华民国台湾’的主权及安全;坚定维护台湾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以及坚定的往‘壮大台湾’的方向前进。”
⑥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两岸各政党、各界别推举代表性人士,就两岸关系和民族未来开展广泛深入的民主协商,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
⑦王铭义:《美国牌与台湾牌》,联合新闻网,http://www.zaobao.com/wencui/politic/story20190222-934051。
⑧大陆委员会宣称:“陆方对台31项等相关措施的主要目的,在利用片面开放措施深化两岸融合,意图拉拢台湾民心,分化台湾内部,以加速两岸统一进程。但因北京宣布不放弃武力犯台,外交打压,制造两岸和平发展的人为障碍,再多的融台措施也难以拉近两岸的距离。”
⑨AIT前理事主席卜睿哲发表《给郭倍宏及其同事公开信》,提到“台独”公投事涉及美国国家利益,美国立场两岸任何一方不应企图片面改变现状。
作者简介:叶正国,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副研究员,武汉大学两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遏制台湾当局南海政策”去中国化“的法律策略研究”(17CZZ037)阶段性成果。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5月号,总第257期)
中评社╱题:蔡英文当局推动“台独”的策略转向与路径依赖 作者:叶正国(武汉),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副研究员、武汉大学两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蔡英文当局以往“先内部后两岸”策略的失败,从而逐渐离开中间路线,诉诸基本教义派,遂明确亮出“台独”立场,转向“先两岸后内部”抑或“双轨并行”策略,将台湾作为“对抗中国大陆扩张主义的堡垒”,通过碰撞和对抗使两岸僵局无解。而蔡英文当局推进“台独”的重点转向“两岸议题”,但仍然服务于内部政治生态,手法还是基本保持不变。这包括不断增强台湾民众的身份形塑的“台湾意识”,重视依赖法律手段的过程推进和价值话语的观念塑造。对此,大陆必须保持战略定力,积极引领两岸关系,进行针对性防御或主动性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1月2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谈话,提出探索“一国两制”的台湾方案等五点主张,为两岸关系指明了方向。蔡英文当天即召开记者会强烈回应,随后在各种场合随意扭曲,更是在3月11日召开“国家安全会议”,宣布反对“一国两制”等七项指导纲领,作为台湾当局的行动准则。目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两岸关系复杂多变,蔡英文当局无视民意走向,对大陆负面解读,炒作两岸议题,限制两岸交流,激化两岸对立,为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做铺陈,以回稳台湾政局变化。据此,有必要对蔡英文当局推动“台独”及大陆的应对问题进一步探讨。
一、民进党当局推进“台独”的策略转向
在很长一段时间,蔡英文当局采取模糊性战略,不愿对两岸关系政治定位、台湾前途等根本性问题表态,只是不断重复“释善意,要沟通、不挑衅”等姿态,采用“新四不一没有”①的渐进台独路线,试图蒙混过关,做给台湾民众看,将两岸僵局的责任推到大陆身上。②实际上,蔡英文当局在“不承认‘九二共识’,不爱‘中华民国’,又不宣布‘台独’”的维持现状幌子下,试图改变台湾岛内政治版图,巩固执政地位,在两岸关系中获得主动。虽然台湾地区第三势力不断崛起,厌恶蓝绿的中间选民不断增加,但两党政治仍然是政治的主轴。蔡英文当局不断“去国民党化”或“去主权化”,动用行政资源毫不手软,采取一系列措施消灭或边缘蓝营政党。为此,蔡英文当局以“年金改革”、司法改革和转型正义等推动社会分化、阶级对立和世代仇恨,进行意识形态操作,提供舆论氛围,针对性塑造台湾社会。然而,蔡英文当局的施政无法端出亮点,两岸关系又停滞不前,在国际社会又自我设限,社会接受度不断下降,致使“九合一”选举败北。这也标志着蔡英文当局以往“先内部后两岸”策略的失败。蔡英文当局开始离开中间路线,诉诸基本教义派,遂明确亮出“台独”立场,转向“先两岸后内部”抑或“双轨幷行”策略,将台湾作为“对抗中国大陆扩张主义的堡垒”,通过战略碰撞和对抗使两岸僵局无解。③
这一变化始于2018年7月针对大陆要求外国航空公司改变台湾称谓时以“中国”取代“中国大陆”④,以2018年“双十文告”为关键点,2019年元旦讲话第一次提出“中华民国台湾”,要“四个必须”和“三道防护网”,批驳“两岸一家亲”。蔡英文当局推进“台独”策略的转变是将台湾绑在美国战车上。长期以来,美国视维持现状为最大利益,但随着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上升,美国在南海、台海等问题上频频出手,更是针对台湾地区的“九合一”尤其是高雄市长的选举明确表态支持民进党,打“台湾牌”的倾向愈发明显。特朗普签署的《亚洲再保证倡议法》等一系列法案将中国大陆视为“战略竞争对手”与“修正主义强权”,将台湾纳入“印太战略”。
近期,蔡英文趁机把“一国两制”与“九二共识”划上等号,操作“九二共识”的社会认知,试图通过抹黑“一国两制”为其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开脱。蔡英文当局试图以“两岸牌”和“统独”议题在台湾岛内形成“反中”基调,服务台湾岛内选举。蔡英文当局的“四项必须”与“三个防护网”、“三个坚定”以及“拼民生、护民主、守主权”等论调基本一致,无一不是对抗大陆的拒统政策表述。⑤这说明蔡英文当局推进“台独”逐渐激进化,通过偷换概念的方式扭曲“九二共识”,操弄意识形态和两岸仇视,操作统独议题,转移执政不力的事实。例如,针对大陆的猪瘟疫情议题,蔡英文当局将其定义为“国安问题”,“总统府”、“行政院”甚至陆委会都不断指责大陆,竭尽表演之能事。
二、蔡英文当局推进“台独”的路径依赖
虽然蔡英文当局推进“台独”的重点转向“两岸议题”,但仍然服务于内部政治生态,手法还是基本保持不变。这包括不断增强台湾民众的身份形塑的“台湾意识”,重视依赖法律手段的过程推进和价值话语的观念塑造。
一是身份形塑。身份政治是国家认同的关键。国民党的两岸政策经过了反攻大陆、三不政策、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国统纲领、开放两岸交流、“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等演进,越来越不能主导台湾岛内的两岸关系论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李登辉当局和民进党通过对事实进行裁剪和叙述建构,以追求所谓的“历史真相”之名进行人民的身份识别与区隔,制造悲情意识,构建台湾主体观念。“中国因素”是台湾地区最易受操弄的议题,民进党最为擅长的是以“爱台湾”之名制造“台湾”和“中国”的对立,不断区隔“台湾人”和“中国人”。民进党也擅长通过悲情叙事,就特定议题攻击国民党“出卖台湾”,以抗拒大陆的“打压”之名将操弄主体意识作为政治催票器,要求大陆“正视中华民国台湾存在的事实”以展现主体性。民进党当局不断操作意识形态,打“主权牌”、“恐吓牌”和“悲情牌”,激发社会分裂和两岸对立,升温高敏感话题,如3月16日“立法委员”补选中赖清德在助选时就不断采取哀兵策略进行情感动员。他甚至指出台湾人民已经有“台湾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蔡英文当局不断炒作“中国威胁论”,把两岸和平协议乃至城市交流都说成大陆的阴谋,让民众对国家统一有所疑虑担忧甚至恐惧,强化民众的排斥感。例如,很多亲绿媒体指出台湾经济低度增长是因为过度依赖大陆。蔡英文当局对主体意识进行刺猬式塑造,不断操作“去中国化”铲除其法理基础和象征符号,宣扬台湾的主体性,将两岸和平协议污蔑为消灭台湾主权的政治协议。蔡英文指出:“绝对不代表台湾基层的民意想要放弃我们的主权,也绝不代表台湾的民众想要在台湾主体性上做出退让。”
二是法律手段。法律手段相对政治手段来说更为隐蔽。民进党擅长利用法律手段推动渐进式“台独”,以规避造成政治打压的口实和形成制度性的普遍效力,尤其是2016年以来不断升级。一方面,蔡英文当局频频通过相关法案,如修改“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和“国家机密保护法”限制退休官员和将领到访大陆,针对吴敦义提出的如果国民党执政不排除与大陆签署和平协议之主张,则提出要修法反制,增设公投门槛,制造法律障碍。无独有偶,民进党在“马王政争”时以“维护通讯自由”为由坚持修法限缩监听权,但现在以“打假新闻”及“打击犯罪”为由要修法扩大监听权。民进党以往修法重点针对国民党,但现在范围越来越广,打压任何可能影响“台独”的力量,如与柯文哲的分裂和打压韩国瑜的目的实际如出一辙,企图支配台湾岛内政治情势走向。一旦完成修法,即使明年大选失败,也可以框范岛内其他政治势力与大陆的交往,为下次重新执政做准备。另一方面,民进党当局频频利用司法方式进行“台独”活动,甚至以“介入司法个案”的形式。例如“英系”“监察委员”高涌诚指当年前民进党立委陈朝龙贿选定谳案的判决有“违反法令之情事”,引发整个司法界反弹。民进党当局通过马英九“泄密案”和王炳忠危害“国家安全”案等个案频频出手,既弄臭对手,也为自己行为的正当性背书。长此以往,司法判决越来越受政治影响。此外,针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制度性安排协商,台湾当局大陆事务部门负责人陈明通指出如果到大陆进行民主协商将违反“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甚至点名威胁新党主席郁慕明“不要以身试罚”。⑥最近,台湾地区“内政部”依据“两岸人员关系条例”处罚在全国政协大会发言的港区台籍全国政协委员凌友诗50万元新台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