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四年台海局势和两岸关系走向
中评社╱题:未来四年台海局势和两岸关系走向 作者:刘凌斌(福州),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林中威(福州),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
民进党持续在岛内“完全执政”,拒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强势推行“倚美抗中”的“台独”路线,利用新冠肺炎疫情大搞“以疫谋‘独’”,严控和阻挠两岸交流合作,加上在中美关系恶化的大背景下美国肆无忌惮地大打“台湾牌”来制衡中国,导致两岸关系形势更趋复杂严峻,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增多。未来四年,两岸对立对抗态势可能继续升高,甚至不排除两岸“擦枪走火”的可能。但在大陆惠台政策的有力带动下,两岸经贸合作和民间交流仍有望扩大深化,疫情过后,两岸民间交流有望“克难前行”,祖国统一的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一、民进党当局强势推行“以疫谋‘独’”、“倚美抗中”的“台独”路线,加剧两岸对立对抗
从选后近半年的言行来看,蔡英文和民进党当局自认为获得了817万票的“主流民意”授权,在两岸关系上已几乎不存在转圜空间,可能继续强势推行“倚美抗中”的“台独”分离主义路线。近期,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民进党当局和“台独”势力利用疫情趁火打劫,大搞政治操弄,企图达到“以疫反中”、“以疫谋‘独’”、实现“两岸脱钩”的政治目的。一方面,对大陆“全民抗疫”冷嘲热讽,恶意中伤,第一时间下令禁止口罩出口大陆,藉机严格管控与限制两岸交流交往,暂停两岸“小三通”,大幅缩减两岸航班,无预警全面封杀大陆人士入境,阻挠滞鄂台胞返乡,禁止无“台湾籍”的陆配子女返台,禁止医护人员到大陆及港澳地区,在岛内社会煽动“台独”意识,掀起一股“反中恐中仇中”狂潮,肆意恶化两岸关系气氛。另一方面,以“疫情防控”为藉口,炒作“台美防疫合作”,与AIT发布所谓“台美防疫伙伴联合声明”,吹嘘夸大台湾防疫成效,极力寻求台美关系新发展、新突破,藉“分享防疫经验”为名,在国际上伺机鼓噪台湾参与WHO议题,配合美国攻击抹黑对大陆抗疫给予积极评价的WHO,发动网军围攻谭德塞,谋求参与各类国际组织。在岛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之后,未来台湾当局还可能以“强化防疫合作”为名,加强对其“邦交国”和东盟等周边地区的外事攻势,继续采用“金元外交”等手段巩固“邦交”乃至谋求“复交”,将“医疗新南向”作为其政策卖点,大搞“口罩外交”、“防疫外交”和“医疗外交”,不停地在国际社会刷存在感,拓展所谓台湾的“国际空间”,公然挑战国际社会奉行的一个中国原则。
5月20日,蔡英文在开启第二任期的就职讲话中,重申所谓的“和平、对等、民主、对话”的“8字宣言”,宣称“持续遵循‘中华民国宪法’与‘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来处理两岸事务”,维持台海和平稳定现状。尽管其通篇讲话没有再抛出新的挑衅大陆的“台独”言辞,但蔡英文不仅没有重申四年前提出的尊重“九二会谈”的历史事实,反而公然宣示“不会接受北京当局以‘一国两制’矮化台湾,破坏台海现状”,声称“两岸关系正处于历史的转捩点,双方都有责任,谋求长远相处之道,避免对立与分歧的扩大”,“期盼对岸领导人,能承担起相对的责任,共同稳定两岸关系的长远发展”,①实际上再度明确了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反对“一国两制”的政治立场,同时将四年来民进党当局不断破坏台海现状、导致两岸关系恶化的责任“甩锅”给大陆,形同对外宣示未来四年民进党当局的两岸政策不可能改弦更张,更不可能放弃“台独”思维。
在此背景下,两岸政治对抗有可能升级,两岸制度化协商和公权力层面的交流合作将继续停摆,两岸经贸合作、城市交流和民间交流面临的阻力也将与日俱增,两岸民意对抗也可能加剧。两岸关系面临进一步恶化的风险,甚至不能排除因“台独”分裂势力的某些冒险行径而导致两岸“擦枪走火”、酿成台海危机的可能。
二、民进党当局推动“修法”、“立法”制造“绿色恐怖”和“寒蝉效应”,不择手段阻挠限制两岸交流合作
近年来,大陆相继出台以“31条措施”、“26条措施”为代表的一系列惠台政策,更加积极主动与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到大陆各地学习生活、就业创业,有不少台胞在大陆安家落户、扎根当地,融入大陆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然而,新一轮岛内民众的“西进大陆”热潮却引发了以民进党为代表的“台独”势力的极大恐慌,他们不但以所谓大陆“对台统战,掏空台湾”、“名为惠台,实为利中”为由对大陆惠台政策横加指责,而且推出各种反制措施加以阻挠,对台胞赴大陆发展处处设置障碍,甚至肆意罗织罪名威胁和恫吓,如约谈福建台籍科技特派员、处罚在厦门担任社区主任助理的台胞等。
2019年以来,民进党当局在“修法”限制两岸交流方面动作频频,凭藉在台湾地区立法机构的多数席位优势,强行通过了所谓“国安五法”,主要内容包括将大陆港澳人士列入“外患罪”、对退休涉密公职人员赴陆加强“管制”、剥夺被指控为所谓“共谍”的军公教终身俸、增加两岸政治协商“双公投”机制等。2019年12月31日,民进党籍民意代表挟着多数席次优势,表决通过以民进党团版本为主的所谓“反渗透法”。该“法案”全文共12条,明定禁止任何人接受来自“境外势力”的所谓“渗透”来源的“指示、委托或赞助”,从事选举相关活动等,并规定违者最高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科罚金一千万(新台币)。对此,国民党团总召曾铭宗表示,“反渗透法”其实就是新的“戒严法”,只要违背或是挑战民进党,蔡英文当局就会用这个“法令”对付政敌,而且最可怕的是“渗透来源”定义相当不明确,严重干预民间交流,民众不知不觉就会“触法”。国务院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当天就此答记者问时批评,民进党当局为了谋取政治和选举私利,大搞“绿色恐怖”,破坏两岸交流交往,制造两岸敌意对抗,伤害两岸人民感情,严重损害台湾民众福祉利益。②
2020年1月“反渗透法”实施后,在陆台胞台企的活动势必因该“法”而有所约束,台胞表达对大陆正面观感,替大陆宣传惠台政策,在大陆参加公益活动、接受媒体采访等,必然会更加小心谨慎,在事业单位等敏感部门任职的台湾专才、台湾教师等将倍感压力甚至面临被处罚的风险。民进党当局还可能依据该“法”限制台湾民众参与海峡论坛等指标性两岸交流活动,同时在年初查处相关中介组织后将导致交流的可持续性受影响。未来大陆赴台交流参访将全面遇阻,赴台人数将大幅减少,入岛将受更大打压,大陆企业在台投资经营活动面临的大环境更加不利,在岛内相关机构、人员也将受到更严密管控。
可以预见,未来四年,民进党当局将继续利用执政优势,发动相关部门对推动和参与两岸交流的相关人士和社会团体进行威胁,并利用“反渗透法”打击少数重点社团和指标性政治人物。其目的在于制造“寒蝉效应”,恶化两岸交流的氛围。
此外,在舆论宣传方面,民进党当局将采用官民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协作的手段,不断寻找新角度造谣生事、搬弄是非,抹黑大陆发展成果和各类惠台政策,曲解大陆对台善意,甚至不惜利用网军、网红等渠道煽动互联网上的两岸民意对抗,形塑岛内的“反中恐共仇陆”氛围,降低台湾民众参与两岸交流和年轻世代来大陆发展的意愿。
三、国民党的两岸政策可能趋于保守,在两岸关系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被削弱
在败选检讨中,国民党内出现检讨两岸路线和“九二共识”的声音,部分“本土蓝”将国民党败选的主因归咎于似是而非的“亲中”路线,认为两岸路线已非国民党的优势,反而变成包袱。在选后举行的国民党主席补选过程中,参选党主席的郝龙斌扬言若大陆不承认“中华民国”,可以考虑中断两岸“三通”,担忧国民党“又老又红”;另一位参选人江启臣则抛出“‘九二共识’已过时、两岸关系‘台湾优先’”、担忧国民党“亲中而不亲美”等言论。
在3月举行的国民党主席补选中,青壮派代表、地方派系出身的国民党籍民意代表江启臣最终拿下近七成票数,以绝对优势胜选。选举结果验证了党内世代交替的呼声。③新任党主席江启臣任期较短,可能将重心放在党务改革、世代交替方面,对国民党的两岸政策不大可能作出大的调整,更改党名的可能性较小,坚持“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仍将是党内各派系所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由于泛蓝阵营仍然拥有四成多的民意基础,以洪秀柱为代表的深蓝势力仍会努力捍卫“九二共识”的“一中”意涵,与部分“本土蓝”要求放弃“一中”的“独台”路线进行坚决斗争。惨败的国民党更没有分裂的本钱,最终在经过两岸路线检讨与辩论后,双方很可能达成某种程度的妥协。预计未来国民党的两岸论述仍将延续吴敦义时期的大框架,不但很难大开大阖,反而可能更趋保守,进一步朝“本土化”路线靠拢,并继续在香港问题、台湾参与WHO、对美军售等议题上在民进党后面“拿香跟着拜”,以摆脱外界的“亲中”质疑,争取中间选民和年轻世代的支持。
鉴于岛内“抗中保台”、“拒统趋独”的民意基础不可忽视,未来四年国民党想要重新夺回岛内两岸论述话语权的难度颇大,对民进党的“台独”路线恐难以发挥有力的制衡作用。“5·20”前夕,蔡易余等部分民进党籍民意代表提案修改“宪法”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删除其中“国家统一”相关文字,体现所谓“‘国家’管辖领域仅及于台澎金马及其附属岛屿”。对此,国民党政策会执行长、立法机构党团总召林为洲质疑,蔡易余等人的提案形同推动“法理台独”,如果民进党要通过,后果、责任自己承担,国民党不当“煞车皮”。④最终在掀起两岸巨大舆论风波并遭致大陆强烈反对后,蔡易余主动撤案,也让这场“法理台独”闹剧暂告一段落。然而在此过程中,国民党策略性地“以退为进”,看似高明,实际上却有屈从于岛内“拒统趋独”民意、不愿意主动引导民众形成正确的两岸关系认知之嫌。
这表明,未来四年,国民党很可能无力或无意再扮演两岸关系恶化的“刹车皮”角色,甚至冷眼旁观“红绿对撞”,让绿营独自承担与大陆对抗的后果。在此背景下,国共两党虽可能维持一定层级的党际交流,但在“反渗透法”的限制以及两党政治互信受到削弱的背景下,国共两党高层交往和领导人会面的可能性极小,两党沟通机制对两岸关系的积极作用也势必遭到削弱。
众所周知,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中最核心、最敏感的议题,中美两国的博弈影响着台湾问题的走向。近年来,在美国全面遏制中国大陆崛起的战略大背景下,加之特朗普总统民粹式的领导风格,美国加大打“台湾牌”力度,频频利用台湾问题挑衅中国。美国国会接连出台的“台湾旅行法”(2018)、“2019台湾保证法”、“台北法案”(2020)等一系列“挺台法案”,加强与“台独”势力勾连,加大对台湾问题的介入力度。2020年台湾“大选”被公认为是一场美国深度介入之下的选举,美国在政策上频频配合民进党,为蔡英文拉抬选情,成为蔡英文连任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利用“台湾牌”持续向中国施压并使其效用更加持久,美国显然乐见蔡英文连任。⑤未来四年,美国因素对岛内政局的影响将继续增强,加上蔡英文当局必然延续上一任期的极端亲美路线,通过强化美台关系弥补其在两岸关系上的失分,可能导致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风险增大,解决台湾问题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严峻。
首先,美台“实质性”关系将进一步提升。未来美国将直接加强与台湾当局互动,继续通过强化科技教育合作、提升美台官员交往层级、国会出台更多“挺台法案”、政客发表涉台演说、邀请台湾当局高官访美等方式,高调支持蔡英文。蔡英文当局必然积极配合美方,利用中美贸易摩擦的机会,深化美台经贸合作,加强对大陆的技术封锁,推动台资撤离大陆,并进一步争取从大陆“转单效应”中获利。此外,美国还可能通过政治操作来稳固民进党的执政地位,运作所谓“台美关系突破”弥补两岸关系的倒退,骗取选民对民进党的支持,以达到诱使蔡英文当局继续在一系列问题上“选边站队”、充当对抗大陆“马前卒”的目标。
其次,美国将高调支持台湾巩固“邦交”和参与国际组织。2020年3月,美国国会高票通过“台北法案”,以“国会意见”的方式支持台湾“巩固邦交”、参与国际组织。美国将对台湾当局现存的南太平洋和中南美洲“邦交国”施压,阻止其与台湾当局“断交”、与中国政府建交,同时支持各类国际组织允许台湾当局参加相关会议,甚至安排部分会议在岛内举行,努力提升台湾当局的“国际能见度”。在“公共外交”领域,美国正在“印太战略”框架下协助台湾当局建设一系列民间组织和国际培训机构,期望藉此影响各国民间人士,改变其对两岸事务的认知。未来美国还可能通过“印太战略”与台湾当局“新南向政策”进行对接,使相关合作制度化。这无疑将导致两岸在台湾“国际空间”议题上的对抗进一步加剧。
最后,美国将通过多种手段加强与台湾的军事合作,有针对性地提升台军战斗力,强化台湾当局和民众“以武拒统”的信心。美方将加大对台军售力度,协助台军发展“去中心化的协同作战能力”,以此具备“可信的、坚韧的以及符合成本效益的威吓能力”;并通过允许台军高官访美、加强对台军的培训、开展美台联合军演、派遣军机军舰穿越台海等方式显示其军事存在,不断挑衅大陆对台政策底线。
五、在大陆惠台政策有力带动下,两岸民间领域的交流合作仍然有望“克难前行”
从长期来看,支持两岸经济合作和文化互动仍是岛内主流民意。经过蔡英文执政四年来两岸关系恶化的“震撼教育”,大部分台湾民众对两岸交流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近年来也有多部大陆影视剧、综艺节目等文化产品成为岛内热门话题,大陆流行文化正强势影响台湾。两岸在“认同”、“主权”等议题上的反复碰撞已开始让岛内不少民众心生厌倦。根据2019年10月台湾当局陆委会的民调显示,即使在2019年6月以来香港“反修例”事件重创台湾民众对大陆观感的背景下,仍然有32%的民众认为两岸交流速度太慢,主张蔡英文当局应该加速两岸交流。⑥可见岛内主流民意支持两岸经济合作和文化互动,两岸交流合作的大势不可阻挡。尽管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岛内“反中”民粹浪潮蔓延,两岸人员往来与交流合作大幅减少,势必将对岛内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当这一波民粹激情过后,可能会有越来越多岛内民众感受到因两岸关系紧张而造成切身利益受损,反而能让他们意识到两岸交流合作带来的“红利”,从“反中脱中”、“两岸脱钩”的迷梦中清醒过来,进而要求蔡英文当局改善两岸关系,对民进党的两岸路线构成民意压力。
进入2020年以来,在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对两岸经贸关系、全球产业链将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对两岸人员往来、两岸贸易尤其是台湾对大陆出口造成较大冲击。但随着大陆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和复工复产工作的有序开展,加上各地各部门密集出台的政策措施,疫情对大陆台资企业和两岸经贸合作的负面影响正逐步降低,一些重大台资项目仍顺利推进。3月2日,台湾国乔公司投资泉港石化项目通过福州、泉州、高雄三地视频连线的特殊方式进行签约,计画在泉州泉港石化工业园投资500亿元新台币,新建丙烷脱氢及聚丙烯项目,这是泉州近三年来投资额最大的台资项目。⑦这表明,台商深耕大陆的信心与决心并没有因疫情造成的短期困难而发生改变。两岸产业界携手合作共克时艰,将推动两岸经济化危为机,造福两岸同胞。从长远来看,基于大陆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日益开放的广阔市场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疫情对两岸经贸合作的冲击有限,不会改变两岸经贸关系的持续稳定发展,也挡不住两岸融合发展的脚步。
我们完全有理由乐观估计,疫情结束后,随着大陆一系列惠台政策措施不断深化落实,台胞登陆意愿仍然可能有所提升。尽管会受到“反渗透法”的干扰与民进党当局的阻挠,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仍有望持续深化,两岸城市交流、基层交流、青年交流、文教交流等仍有可能取得新突破、新进展。大陆与国民党等泛蓝政党的交流仍会延续,但可能转趋低调,较高层级的交流可能会受到限制。柯文哲和台湾民众党将延续较为务实的两岸政策,并继续利用上海台北“双城论坛”等平台与大陆进行交流合作。
六、结语
总体而言,未来四年的台海局势在变幻莫测的岛内政局、“台独”势力的蠢蠢欲动及美国深度介入之下,将更加复杂严峻,两岸关系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将比往年更加凶险,未来走向甚至可能超过2007~2008年的高危期,⑧甚至不排除发生“台独”重大事变导致两岸“擦枪走火”的可能。为此,大陆应当保持高度警惕,做好充分思想准备,要坚持“以我为主,坚守底线,精准施策,遏‘独’促融”的总体思路,在坚持对台大政方针的前提下,不断改进对台工作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对台政策的执行力和实效性,以更强硬的手段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以更务实的举措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为实现两岸最终统一夯实基础。
展望两岸关系的发展方向,“任尔风急浪高,我自安如磐石”。只要大陆保持自身发展的良好势头,保持战略定力,就一定能妥善应对未来一段时期的台海变局,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⑨随着大陆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两岸实力对比差距的不断拉大,大陆决定与左右两岸关系大局、大势的能力与自信也将不断增强,大陆的发展进步将成为决定两岸关系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提供了雄厚的实力基础和坚强保障。
注释:
①蔡英文就职讲话全文,台湾地区领导人办公室网站,2020年5月20日,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5319。
②《国台办批蔡“反渗透法”毁两岸交流》,香港《大公报》,2020年1月1日。
③《党主席补选拿下近七成票数江启臣大胜国民党启动世代交替》,台湾《中国时报》,2020年3月8日。
④《绿委提案修“两岸条例”删国家统一蓝:后果自己承担》,台湾《联合报》,2020年5月8日。
⑤李文成、陈先才:《蔡英文连任与两岸关系发展前景》,《台湾研究集刊》,2020年第2期。
⑥《“民众对当前两岸关系之看法”民意调查结果摘要》(2019年10月17日至21日),台湾当局陆委会网站,2019年10月24日,https://ws.mac.gov.tw/001/Upload/295/relfile/7681/5815/995d3de4-b2eb-470a-9551-73b16b5b9ab8.pdf。
⑦《疫情挡不住两岸融合发展的脚步》,中国新闻网,2020年3月3日,http://www.chinanews.com/tw/2020/03-03/9112227.shtml。
⑧严安林:《蔡英文连任后的台海两岸关系前景堪忧》,香港《中国评论》,2020年3月号。
⑨《习近平强调: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新华网,2015年3月4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3/04/c_1114523248.htm。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0年7月号,总第271期)
中评社╱题:未来四年台海局势和两岸关系走向 作者:刘凌斌(福州),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林中威(福州),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
民进党持续在岛内“完全执政”,拒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强势推行“倚美抗中”的“台独”路线,利用新冠肺炎疫情大搞“以疫谋‘独’”,严控和阻挠两岸交流合作,加上在中美关系恶化的大背景下美国肆无忌惮地大打“台湾牌”来制衡中国,导致两岸关系形势更趋复杂严峻,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增多。未来四年,两岸对立对抗态势可能继续升高,甚至不排除两岸“擦枪走火”的可能。但在大陆惠台政策的有力带动下,两岸经贸合作和民间交流仍有望扩大深化,疫情过后,两岸民间交流有望“克难前行”,祖国统一的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一、民进党当局强势推行“以疫谋‘独’”、“倚美抗中”的“台独”路线,加剧两岸对立对抗
从选后近半年的言行来看,蔡英文和民进党当局自认为获得了817万票的“主流民意”授权,在两岸关系上已几乎不存在转圜空间,可能继续强势推行“倚美抗中”的“台独”分离主义路线。近期,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民进党当局和“台独”势力利用疫情趁火打劫,大搞政治操弄,企图达到“以疫反中”、“以疫谋‘独’”、实现“两岸脱钩”的政治目的。一方面,对大陆“全民抗疫”冷嘲热讽,恶意中伤,第一时间下令禁止口罩出口大陆,藉机严格管控与限制两岸交流交往,暂停两岸“小三通”,大幅缩减两岸航班,无预警全面封杀大陆人士入境,阻挠滞鄂台胞返乡,禁止无“台湾籍”的陆配子女返台,禁止医护人员到大陆及港澳地区,在岛内社会煽动“台独”意识,掀起一股“反中恐中仇中”狂潮,肆意恶化两岸关系气氛。另一方面,以“疫情防控”为藉口,炒作“台美防疫合作”,与AIT发布所谓“台美防疫伙伴联合声明”,吹嘘夸大台湾防疫成效,极力寻求台美关系新发展、新突破,藉“分享防疫经验”为名,在国际上伺机鼓噪台湾参与WHO议题,配合美国攻击抹黑对大陆抗疫给予积极评价的WHO,发动网军围攻谭德塞,谋求参与各类国际组织。在岛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之后,未来台湾当局还可能以“强化防疫合作”为名,加强对其“邦交国”和东盟等周边地区的外事攻势,继续采用“金元外交”等手段巩固“邦交”乃至谋求“复交”,将“医疗新南向”作为其政策卖点,大搞“口罩外交”、“防疫外交”和“医疗外交”,不停地在国际社会刷存在感,拓展所谓台湾的“国际空间”,公然挑战国际社会奉行的一个中国原则。
5月20日,蔡英文在开启第二任期的就职讲话中,重申所谓的“和平、对等、民主、对话”的“8字宣言”,宣称“持续遵循‘中华民国宪法’与‘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来处理两岸事务”,维持台海和平稳定现状。尽管其通篇讲话没有再抛出新的挑衅大陆的“台独”言辞,但蔡英文不仅没有重申四年前提出的尊重“九二会谈”的历史事实,反而公然宣示“不会接受北京当局以‘一国两制’矮化台湾,破坏台海现状”,声称“两岸关系正处于历史的转捩点,双方都有责任,谋求长远相处之道,避免对立与分歧的扩大”,“期盼对岸领导人,能承担起相对的责任,共同稳定两岸关系的长远发展”,①实际上再度明确了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反对“一国两制”的政治立场,同时将四年来民进党当局不断破坏台海现状、导致两岸关系恶化的责任“甩锅”给大陆,形同对外宣示未来四年民进党当局的两岸政策不可能改弦更张,更不可能放弃“台独”思维。
在此背景下,两岸政治对抗有可能升级,两岸制度化协商和公权力层面的交流合作将继续停摆,两岸经贸合作、城市交流和民间交流面临的阻力也将与日俱增,两岸民意对抗也可能加剧。两岸关系面临进一步恶化的风险,甚至不能排除因“台独”分裂势力的某些冒险行径而导致两岸“擦枪走火”、酿成台海危机的可能。
二、民进党当局推动“修法”、“立法”制造“绿色恐怖”和“寒蝉效应”,不择手段阻挠限制两岸交流合作
近年来,大陆相继出台以“31条措施”、“26条措施”为代表的一系列惠台政策,更加积极主动与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到大陆各地学习生活、就业创业,有不少台胞在大陆安家落户、扎根当地,融入大陆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然而,新一轮岛内民众的“西进大陆”热潮却引发了以民进党为代表的“台独”势力的极大恐慌,他们不但以所谓大陆“对台统战,掏空台湾”、“名为惠台,实为利中”为由对大陆惠台政策横加指责,而且推出各种反制措施加以阻挠,对台胞赴大陆发展处处设置障碍,甚至肆意罗织罪名威胁和恫吓,如约谈福建台籍科技特派员、处罚在厦门担任社区主任助理的台胞等。
2019年以来,民进党当局在“修法”限制两岸交流方面动作频频,凭藉在台湾地区立法机构的多数席位优势,强行通过了所谓“国安五法”,主要内容包括将大陆港澳人士列入“外患罪”、对退休涉密公职人员赴陆加强“管制”、剥夺被指控为所谓“共谍”的军公教终身俸、增加两岸政治协商“双公投”机制等。2019年12月31日,民进党籍民意代表挟着多数席次优势,表决通过以民进党团版本为主的所谓“反渗透法”。该“法案”全文共12条,明定禁止任何人接受来自“境外势力”的所谓“渗透”来源的“指示、委托或赞助”,从事选举相关活动等,并规定违者最高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科罚金一千万(新台币)。对此,国民党团总召曾铭宗表示,“反渗透法”其实就是新的“戒严法”,只要违背或是挑战民进党,蔡英文当局就会用这个“法令”对付政敌,而且最可怕的是“渗透来源”定义相当不明确,严重干预民间交流,民众不知不觉就会“触法”。国务院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当天就此答记者问时批评,民进党当局为了谋取政治和选举私利,大搞“绿色恐怖”,破坏两岸交流交往,制造两岸敌意对抗,伤害两岸人民感情,严重损害台湾民众福祉利益。②
2020年1月“反渗透法”实施后,在陆台胞台企的活动势必因该“法”而有所约束,台胞表达对大陆正面观感,替大陆宣传惠台政策,在大陆参加公益活动、接受媒体采访等,必然会更加小心谨慎,在事业单位等敏感部门任职的台湾专才、台湾教师等将倍感压力甚至面临被处罚的风险。民进党当局还可能依据该“法”限制台湾民众参与海峡论坛等指标性两岸交流活动,同时在年初查处相关中介组织后将导致交流的可持续性受影响。未来大陆赴台交流参访将全面遇阻,赴台人数将大幅减少,入岛将受更大打压,大陆企业在台投资经营活动面临的大环境更加不利,在岛内相关机构、人员也将受到更严密管控。
可以预见,未来四年,民进党当局将继续利用执政优势,发动相关部门对推动和参与两岸交流的相关人士和社会团体进行威胁,并利用“反渗透法”打击少数重点社团和指标性政治人物。其目的在于制造“寒蝉效应”,恶化两岸交流的氛围。
此外,在舆论宣传方面,民进党当局将采用官民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协作的手段,不断寻找新角度造谣生事、搬弄是非,抹黑大陆发展成果和各类惠台政策,曲解大陆对台善意,甚至不惜利用网军、网红等渠道煽动互联网上的两岸民意对抗,形塑岛内的“反中恐共仇陆”氛围,降低台湾民众参与两岸交流和年轻世代来大陆发展的意愿。
三、国民党的两岸政策可能趋于保守,在两岸关系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被削弱
在败选检讨中,国民党内出现检讨两岸路线和“九二共识”的声音,部分“本土蓝”将国民党败选的主因归咎于似是而非的“亲中”路线,认为两岸路线已非国民党的优势,反而变成包袱。在选后举行的国民党主席补选过程中,参选党主席的郝龙斌扬言若大陆不承认“中华民国”,可以考虑中断两岸“三通”,担忧国民党“又老又红”;另一位参选人江启臣则抛出“‘九二共识’已过时、两岸关系‘台湾优先’”、担忧国民党“亲中而不亲美”等言论。
在3月举行的国民党主席补选中,青壮派代表、地方派系出身的国民党籍民意代表江启臣最终拿下近七成票数,以绝对优势胜选。选举结果验证了党内世代交替的呼声。③新任党主席江启臣任期较短,可能将重心放在党务改革、世代交替方面,对国民党的两岸政策不大可能作出大的调整,更改党名的可能性较小,坚持“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仍将是党内各派系所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由于泛蓝阵营仍然拥有四成多的民意基础,以洪秀柱为代表的深蓝势力仍会努力捍卫“九二共识”的“一中”意涵,与部分“本土蓝”要求放弃“一中”的“独台”路线进行坚决斗争。惨败的国民党更没有分裂的本钱,最终在经过两岸路线检讨与辩论后,双方很可能达成某种程度的妥协。预计未来国民党的两岸论述仍将延续吴敦义时期的大框架,不但很难大开大阖,反而可能更趋保守,进一步朝“本土化”路线靠拢,并继续在香港问题、台湾参与WHO、对美军售等议题上在民进党后面“拿香跟着拜”,以摆脱外界的“亲中”质疑,争取中间选民和年轻世代的支持。
鉴于岛内“抗中保台”、“拒统趋独”的民意基础不可忽视,未来四年国民党想要重新夺回岛内两岸论述话语权的难度颇大,对民进党的“台独”路线恐难以发挥有力的制衡作用。“5·20”前夕,蔡易余等部分民进党籍民意代表提案修改“宪法”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删除其中“国家统一”相关文字,体现所谓“‘国家’管辖领域仅及于台澎金马及其附属岛屿”。对此,国民党政策会执行长、立法机构党团总召林为洲质疑,蔡易余等人的提案形同推动“法理台独”,如果民进党要通过,后果、责任自己承担,国民党不当“煞车皮”。④最终在掀起两岸巨大舆论风波并遭致大陆强烈反对后,蔡易余主动撤案,也让这场“法理台独”闹剧暂告一段落。然而在此过程中,国民党策略性地“以退为进”,看似高明,实际上却有屈从于岛内“拒统趋独”民意、不愿意主动引导民众形成正确的两岸关系认知之嫌。
这表明,未来四年,国民党很可能无力或无意再扮演两岸关系恶化的“刹车皮”角色,甚至冷眼旁观“红绿对撞”,让绿营独自承担与大陆对抗的后果。在此背景下,国共两党虽可能维持一定层级的党际交流,但在“反渗透法”的限制以及两党政治互信受到削弱的背景下,国共两党高层交往和领导人会面的可能性极小,两党沟通机制对两岸关系的积极作用也势必遭到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