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柯组党意在裂解台三十年蓝绿二元结构

  中评社香港8月6日电(作者王道)柯文哲组党不意外,意外在组党时机。日前柯突然决定本月6日起厝建党,多数人直观视之为正式参选2020起手式,但也有认为此举恰恰表明他今年不选,而是进军“立法院”搏取第三大党地位,为2024攻顶铺设道路。这些无疑都说出部分道理与可能,但在更宏观层面,柯选择目前大选形势最为诡谲莫测、混沌焦灼之际出手,既包含他对台湾政治长期运行规律的深层认知,也反映对当下政局潜在流向的精准把握,集中呈现出一举打破蓝绿三十年二元格局、第三势力正式跃上舞台并主导未来发展大局的宏大企图。或成或败,一线之间。

  台湾处于三十年之变的重要节点

  自古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俗语表达人们对世事沧桑的感慨,也是对盛衰规律的认知。三十年当然是一个概略之数,细数起来,还真会发现不少社会历史中的转折性事件发生在这三十年的节点。比如,1949年新中国建立,1979年改革开放,三十年;1958年“8.23炮战”形成两岸隔绝对峙状态,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开放两岸交流,差几月三十年;1986年民进党成立,2016年全面执政,三十年。三十年,基本上是一代新人成长的时间;柯在20至39岁年轻世代中支持率狂碾国、民两党,正是代际效应的体现。

  1988年蒋经国去世、李登辉继任;1990年,李经既定程序正式当选“总统”,自此展开漫长的政治转型与政权本土化历程,时至当今,也三十年。这个三十年节点上,人们隐约预感到将有大事发生,而柯P组党,极可能就是未来事件的重要引信。

  三十年政治转型及其基本特征
  
  三十年来,台湾政治发展一直是华人社会关注的焦点。若问起对台湾最大印象,无疑就是没完没了的选举和斗争。若问选举的特征,则是民主战争,生死搏斗,从国民党内的主流非主流,到后来的国民两党、蓝绿两阵营,贯穿始终;今天选完了,就是下次斗争的开始,爱者欲其生,恨者欲其死,攻击抹黑,泼污扒粪,无所不用其极,社会分裂对抗,经济不能发展。特别是两大党联手制定阻绝第三党发展空间的选举制度,更使二元结构日益固化,社会持续空转沉沦。马英九时期两岸曾通过服贸协议并筹商货贸协议,这对台湾是天大利多好事,但还是在恶斗中被活生生推翻;最近大陆暂停赴台自由行,民进党当局却又大声抗议,令人万般错乱。   上述过程中,先后产生过各形各色的小党,诸如蓝有新党、亲民党,绿有台联党、时代力量等等,但在二元对峙下,只有沦为小蓝小绿的宿命,难以发展壮大从而对格局产生实质影响。其中比较特殊的是亲民党。宋楚瑜经历2000、2004两次选举失利,后来一直试图从蓝绿对抗中走出第三条道路,主要体现是一方面在两岸问题上坚定明确主张统一,一方面则对绿营展现持续的和解与合作态度。该党一度曾在“立法院”占有关键少数地位,但还是不敌台湾社会基本矛盾与二元结构强大制约,主要成员后来大多被国民党重新吸纳回流,剩下老宋与数得见的少数同道孤军奋战。宋以后多次参选,明摆着并无胜算,很多人误会他迷恋权力甚至连市长都要,殊不知他真正用意在于以小搏大,试图撬动国民党分化重组,进而改变整体政治格局。如今师老兵疲,寄望来者;他欣然接受柯P市政首席顾问邀约,其中自有其深层脉理。

  此外,先后也有社民党等小党或团体标榜中间道路与第三势力,也都昙花一现,船过无痕。

  柯P组党正式竖起第三势力旗帜

  柯P出身深绿,自陈水扁时期就是民进党的活跃支持者;作为全台颇具地位与影响的医师,原本生活无忧备受尊敬。后因国民党执政时发动调查他在台大医院的科研经费,怒而一脚踏入政坛。2014年以无党身份参选市长,在民进党礼让不提名下成功当选,合力夺下国民党原本固若金汤的台北市;旋风所至,席卷全台,并为2016民进党大胜奠下基础。

  但柯P毕竟是柯P。虽为“政治素人”,也曾自称墨绿,但在绿营一片“爱台反中”声浪中,勇敢打出“两岸一家亲”、“爱台不反中”口号,力图为“本土”势力在两岸间开辟出生存发展道路,使之不再为国民党的专属与禁脔,于是有台北上海“双城论坛”的连年举办。但“两岸一家亲”严重刺激了深绿敏感神经,各种打柯招数不断祭出;去年底市长连任选举,民进党不再礼让而由姚文智加入战局,致使柯经历一场过山车般惊涛骇浪,最后只以三千多票微弱胜出,其中还有拜“边开边投”所赐。

  台北市长连任一役,给柯最大的经验与刺激,是一旦形成三方大战,蓝、绿支持者最后都在强大召唤下归队,这样他必定陷入非常危险的境地;今年以来的各种“三咖督”民调,不论蓝绿由谁出马,他都以较大悬殊敬陪末坐(但都保有20-25%基本盘)。实践已经清晰表明,在现行二元结构下,单靠部分中间选民与年轻世代支持,第三势力尚不足以从蓝绿框架中突围。这决定了今年以来他对参选大位的基本思维。   前几月又曾有“蔡柯配”的主张流出,柯也并非完全没有动心,标志是白绿间一度出现短暂收敛与互不攻击,而且他知道以前的打柯、姚文智参选都并非蔡本人意愿。但“蔡柯配”显然会在民进党内遭遇重大阻力,一是两岸议题上,必会引起深绿强烈反弹,二是“蔡柯配”大幅改变党内各派与经营多年的要角们既有秩序,这都可能引起纷争以致分裂。同时对柯而言,接受“蔡柯配”势必宣告他宣导多时的超越蓝绿、中间道路无疾而终,将延续二元对抗,长线的效应难以评估。

  进入七月,柯突然拉高声量,左打韩右批蔡,直言一个草包一个菜包,台湾人民在二个包子之间作选择真是天大不幸;大骂蔡执政无能害惨百姓,对韩如当选后的情形则“简直不敢想像”;直至几日前,正式宣布组建“台湾民众党”。这等于柯最终决定与民进党明确切割,决意走真正超越蓝绿的中间道路,正式竖起第三势力旗帜。

  那么,于百般纠结、万事难断中作出如此选择,关键的促成因素是什么呢?从国民党分裂危机找到第三势力现实突破口。

  七月国民党正式确认韩国瑜候选人身份,同时有两个现象引起关注。一是韩本人声量与支持率有下行迹象,二是郭台铭、王金平坚不松口支持。郭出国沉淀中仍继续思考、请益未来施政问题,对国民党相关人士劝合电话一概不理,同时岛内郭粉的连署活动规模扩大;王则继续全台趴趴走,与支持者的见面活动不停歇,虽“不知道怎么选”,就“让天意来决定”。党中央和相关人等忧心如焚,心急火燎,众口呼吁团结,要求大佬赶紧拉回郭、劝退王。随着郭接近返台,全岛都在注目:郭与王是真的将不惜分裂选到底呢,还是会随着时间疗愈而回头团结顾大局呢?

  柯P何等智慧聪明,从国民党的危机中立即省悟到,第三势力冲破围堵、真正破茧而出的现实途径,就是以现有二成多的忠实拥趸为支点,撬动蓝绿阵营分化以至裂解,引发整个政治格局大洗牌大重组;而当前国民党的困局正是绝妙时机,稍纵即逝。于是乎,当机立断,毅然组党,同时又表明自己不选、全力支援郭董,显示胸襟并扩大郭的接受空间;新政党则主攻“国会”,放眼2024。不论郭、王本来意志是否动摇,柯的组党都提供一种新的支持因素,起码一定程度抻大了二人进一步周旋的空间与时间。朝野震动,屏息以望。立即的效应是,王正式拒绝“韩王配”的消息立马公开,“参选到底”的声音恢复响亮;郭继续拒绝与韩见面,绝口不提“团结”,同时各方面的穿梭往来密集进行。绿营方面,时代力量濒临瓦解。   后续效应 有待观察

  以柯的构想,郭柯一旦合体,郭选大位(未必需要入党),新政党攻“国会”,势必引起国民党大分裂。郭在现有实力基础上,必定吸引党内又一拔实力人物来归,加上柯P的青年军,胜算大涨;而郭柯年龄结构,正合郭干一届让位的宣示,而柯一方面完成市长任期,一方面经营扩充政党实力,四年后接任水到渠成。“立法院”方面,新政党的斩获可能不会仅限于现时一般认为的七、八席之数和第三大党地位,分裂后的国民党以至绿营人士,带枪投靠、反水依附的不会是小数,新政党一跃而为第二大党也非不可能。最近媒体更进一步的联想是,郭、王、柯、宋大合作,联手牵动政治重组,所向披靡,风行草偃;只是其中的配合合作方式,十在是万般复杂。

  但实际的发展不会全如所愿。近日传出的“郭王配”,即与郭和其他什么人配的影响和效果大为不同。如此局成真,由于郭王二人同属国民党,可能成建制、成规模地影响和带动现属国民党人马,足可自称真正国民党,这样柯P反倒可能成了外人,新政党发展空间也将受限,柯解构现行政治结构的宏愿也将大打折扣。考虑到各种不可测因素,柯P在规定的9月17日之前,登记为被连署人的可能仍然不小;未来如果情势发展顺利,则可存而不用。

  王的下一步也存在不同选择。较为确定的是,王自认国民党长期对他不公,而他在韩国瑜高雄胜选中起了关键作用后又遭背弃,要他回头“团结顾大局”几不可能,最近拒绝“韩王配”即为明证。关于他的心态及其在党内的恩怨纠葛,王道在6月文章《王金平下一步?一切有迹可寻》中已有较多分析,此处不赘。他原本既要参选到底但现在又不退党,是等待韩国瑜出状况选不下去时经党内协商取而代之,目前能否立即接受“郭王配”尚难断定。但另一方面,如韩真走到选不下去的地步,国民党气势已陷于低迷,王即使出战也胜算无多,真选下去所为何来?

  久未发声的宋先生,再次出战可能性很小,但他对目前的潜在变局必定了然于胸。宋与柯P可谓心念相同,与郭、王关系良好,也必定赞同郭王分化国民党的可能选择。宋是否还会或将如何发挥其独有作用?特别是亲民党手中还有一张大选免费入场券,是否就无声废弃?亲民党下一步是否会更改党名、换一个什么“联盟”之类提供平台,以广招徕,方便出入,也可一并观察。

  相关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一时难以详尽列举。三十年积聚的无限量内容与犬牙交错经纬万端,要在短短不到半年之内完成流动交合与新的凝结,其间变动起伏必定很大,选与不选、合与不合、成与败等等,某一因素是发展丰满还是松软尚不成型,在在难以逆料。不过其中有两个时间点,一是9月17日要完成被连署人登记,二是11初选务机关公告候选人名单,许多与之相关的事情都将围绕这两个时间点并予以明确。   韩国瑜延续优势亟须升级转型
  
  韩目前声量有所减弱,既为各种复杂因素加入、自身短处显露所致,也是事情不可能直线发展、必有盘整的正常逻辑。总的看来,自高雄选举至党内初选,韩阵营始终处于高亢状态,初选当作大选打,更有过度用力之嫌;大选会不会陷入三鼓而竭,值得警惕。提名确定后在桃园举办的第一场选势,操刀者原拟展现二十万人盛况,为韩所否定,分拆为几场小型活动,以为后续关键时期积蓄动能,这是对的。

  从高雄选举一路至今,太多的造势,太多的激情,已使韩阵营面临后继乏力的问题。比如韩的演讲、谈话,连骂民进党、骂蔡英文都翻来覆去就那么一些话,该讲的似乎都讲过多次,好象再难翻出一点新花样,这在最后高峰对决的时候,如何保住支持者热情并注入新的动能?再如基本政见,发大财、顾庶民的口号在高雄、初选中所向披靡,但至今民众已接近审美疲劳,亟待真正拿出发大财、救经济的具体有效办法。其他如“戒酒风波”、农舍问题等等,在在点滴侵蚀消磨其形象与能量,危机处理方法也有待加强。

  韩会不会真如有人预言般最终落入选不下去的境地?听着耸动,但韩不可不慎。当前的分裂危机能否成功化解,韩作为当事人当然首当其冲,但很多问题出自国民党结构性因素,绝非他能独力排除,韩在诚意努力同时,也只能尽其在我。如能成功劝退郭、王,则形势重回蓝绿对决,此时如柯即使已经连署参选,最终也会实质弃选,因为在“三咖督”中不能胜出的情况下,柯不可能坏了蔡的局而让韩胜出。可见即使是最有利的情况,也仍将是一场硬仗。

  如果真的出现韩最后不得不退出的状况,是否将形成郭、王之争?还是二人如已有的“郭王配”想像那样联手合作?那时柯P又将作何选择?无尽的可能,正如王道此前所言,可成可败,一线之间;成则周武三千,败则田横五百,可常可变,可生可死。

  柯P终于研发出了他的“原子弹”。但最后的试验能否成功,大家还得边走边看了。   中评社香港8月6日电(作者王道)柯文哲组党不意外,意外在组党时机。日前柯突然决定本月6日起厝建党,多数人直观视之为正式参选2020起手式,但也有认为此举恰恰表明他今年不选,而是进军“立法院”搏取第三大党地位,为2024攻顶铺设道路。这些无疑都说出部分道理与可能,但在更宏观层面,柯选择目前大选形势最为诡谲莫测、混沌焦灼之际出手,既包含他对台湾政治长期运行规律的深层认知,也反映对当下政局潜在流向的精准把握,集中呈现出一举打破蓝绿三十年二元格局、第三势力正式跃上舞台并主导未来发展大局的宏大企图。或成或败,一线之间。

  台湾处于三十年之变的重要节点

  自古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俗语表达人们对世事沧桑的感慨,也是对盛衰规律的认知。三十年当然是一个概略之数,细数起来,还真会发现不少社会历史中的转折性事件发生在这三十年的节点。比如,1949年新中国建立,1979年改革开放,三十年;1958年“8.23炮战”形成两岸隔绝对峙状态,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开放两岸交流,差几月三十年;1986年民进党成立,2016年全面执政,三十年。三十年,基本上是一代新人成长的时间;柯在20至39岁年轻世代中支持率狂碾国、民两党,正是代际效应的体现。

  1988年蒋经国去世、李登辉继任;1990年,李经既定程序正式当选“总统”,自此展开漫长的政治转型与政权本土化历程,时至当今,也三十年。这个三十年节点上,人们隐约预感到将有大事发生,而柯P组党,极可能就是未来事件的重要引信。

  三十年政治转型及其基本特征
  
  三十年来,台湾政治发展一直是华人社会关注的焦点。若问起对台湾最大印象,无疑就是没完没了的选举和斗争。若问选举的特征,则是民主战争,生死搏斗,从国民党内的主流非主流,到后来的国民两党、蓝绿两阵营,贯穿始终;今天选完了,就是下次斗争的开始,爱者欲其生,恨者欲其死,攻击抹黑,泼污扒粪,无所不用其极,社会分裂对抗,经济不能发展。特别是两大党联手制定阻绝第三党发展空间的选举制度,更使二元结构日益固化,社会持续空转沉沦。马英九时期两岸曾通过服贸协议并筹商货贸协议,这对台湾是天大利多好事,但还是在恶斗中被活生生推翻;最近大陆暂停赴台自由行,民进党当局却又大声抗议,令人万般错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