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倩羚:国安法变局下的香港青年问题省思
中评社香港7月10日电(记者 沈而忱 陈曦紫)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的第七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日前在线上举行,与会七位青年研究员围绕中国外交、中美关系、两岸关系、港台关系、香港问题、新基建、大数据等议题进行深度分享与交流。中评智库副研究员、舆情分析部分析师陈倩羚主要就港区国安法实行背景下,香港青年问题的形式发展做了主题发言。
陈倩羚表示,6月30日上午,港区国安法在人大常委会获得全票表决通过,并于当天深夜11时在港府刊宪后正式公布生效。翻阅国安法,不难看出当中对四种罪行——分裂国家罪、颠覆国家政权罪、恐怖活动罪、勾结外国或者境外势力危害国安全罪的定义,都有针对去年黑暴动乱作出反制的明显意图,而且全方位囊括了反对派在街头、议会与国际游说方面的多条“战线”。例如,恐怖活动罪定义中对“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以及“针对人的严重暴力”等行为的涵盖,显然是对应去年黑暴高峰时频繁出现的“装修”、“私了”等极端暴力行为。又如颠覆国家政权罪中“严重干扰、阻挠、破坏……特区政权机关依法履行职能”的条文,就是为了阻止类似去年5月与今年4月的内会拉布风波重演。而勾结外国或者境外势力危害国安全罪提及的“请求对特区或国家实施制裁、封锁”等,则是对以香港众志为首的国际“揽炒”派的当头痛击。
国安法通过后未几,多个激进青年组织旋即发表退场言论——香港众志、香港民族阵线、学生动源等港独或自决政党先后解散或停止运作。无庸置疑,在国安法的震慑下,煽动青年参与违法暴力行为的头面人物明显有所退缩,但这不并不代表黑暴动乱的根源——青年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在国安法的新常态下,香港青年问题外化为大规模暴力的可能性虽然降低,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多严峻且复杂的新考验。以下将从街头暴力趋势、青年国家观念、青年上流发展等三个层面,浅析在国安法实施的大背景下,香港青年问题将会迎来什么新的走向。
陈倩羚说,首先是法案对街头暴力发展的影响。黄营近日掀起的“割席退场潮”,尤其是一些敏感、极端组织的鸟兽散,无疑是对策划、动员暴力示威的幕后黑手的沉重一击。对于大多数激进青年而言,头面组织或人物的离场是一个重要的风向标,意味着干犯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成本将大幅攀升,日后不能再抱持“法不及我”的侥幸心理,任意在街头挥舞“港独”旗帜,或参与各类打砸抢烧的暴力活动。不过,这些正面的警示效果,始终无法影响少数冥顽不灵的激进分子,反对派青年头目虽然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但在“无大台”的流水社运下,仍然无法左右每一个年轻人的政治取向与选择——在国安法生效后翌日的“七一”,已有10人因涉嫌违反国安法被捕。再者,上述核心人物的所谓“退出”,只是基于形势变化而作出的策略战术调整,“保存实力、韬光养晦”才是他们的真实企图。
可以预见,反对派的公开对抗行为未来将持续减少,但街头暴力并不会就此完全消失,将呈现进一步“地下化”、“去组织化”的危险趋势。此外,出于忌惮国安法的心理,年轻人在街头示威的活跃程度或有所降低,但他们对于中央及特区政府的怒火却没有消解,反而因为法案的生效而燃烧得更旺。这种不满与抵触的负面情绪,虽然暂未通过暴力方式展露出来,但随着其不断积压、加深,不排除会出现井喷式的爆发危机;而今年9月的立法会选举,也有可能成为他们以和平方式宣泄怒火的渠道。隐而不发的街头暴力,无疑增加了监测、应对及反制的难度,对相关部门而言或许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陈倩羚指出,接下来是关于香港青年的国家观念在国安法治下可能出现的变化。近年来冒起的港独、自决等分离主义思潮,经常被归咎为是爱国主义教育缺失所造成的恶果。与内地不同,香港的各级教育完全不设思想政治类的课程,学生根本无从培养对祖国的情感与义务意识,以致于维护国家利益与领土完整等应有之义,在不少香港青年眼中也成为难以接受的观念。部分极端分子甚至乞求西方国家制裁中国,企图以此作为胁迫中央对“五大诉求”作出让步的筹码。此外,在香港的“4+2”文凭试制度(即4门必修科,2门选修科)下,压缩的选修科空间令学生选择文科的意欲大幅降低,中国历史科也因此成为选读人数不断下跌的冷门科目之一。
在这种教育背景下,香港年轻人普遍对祖国历史缺乏认识,导致经常出现很多对内地的误解,并成为反对派煽动“反中”情绪的缺口。不过,随着国安法逐步落实,教育系统也将作出相应配合,近日教育局长杨润雄在多个场合表示,未来会积极开展国家安全教育,促进学生认识港区国安法,以提高他们在国家安全范畴的守法意识。这对于弥补爱国教育长期以来的缺位,以及提升青年薄弱的国家民族意识将有一定帮助。但是,在“黄丝教师”把持的教育系统下,国安教育能否“不变形、不走样”地正确落实,无疑仍存在一个很大的问号。自去年6月以来,因“反修例”事件被捕的近万名人士中,有大约110名为大中小学教职员,可见这群为人师表非但没有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更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煽动青年走上街头、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因此,寄望国安教育能经由黄丝教师切实执行,明显是一个过分乐观的美好幻想。
国安法的立法原意,是直接从法制层面入手,对香港近年来出现的严重问题进行纠偏,以促进香港社会能长期保持繁荣稳定,“一国两制”能行稳致远。这种硬手段明显并非针对前述的经济分配矛盾,对于解决香港青年的上流问题并无明显作用。不过,随着国安法的落实、生效,以及第一批被捕人士的检控、定罪,国安法的震慑力将日益展现,社会上煽动黑暴的势力将转入低调,香港社会将迎来由乱入治的重要转折点,相信将为特区政府集中处理经济民生问题创造有利环境。此外,特区政府如果能在此刻及时抓住两地融合的巨大机遇,为香港青年创造更多的发展、上升机会,配合国安法的落实采取“一手硬、一手软”的施政方针,或能在恩威并施的引导下迎来更多反对派青年的迷途知返。
陈倩羚总结,在回归23周年的前夕,国安法正式落实生效,很多人将其视作香港继1997年后的“二次回归”。不可否认,国安法的确匡正了“一国之本”的地位和权威,对维护国家安全和香港稳定而言是一个重大的关键举措。不过,仅仅从弥补法制漏洞的角度入手,是否就能解决人心迟迟未能回归的难题?作为去年黑暴动乱的核心症结,青年问题在国安法实施后并非即刻雨过天青,其仍然面临着相当复杂的形势和挑战。未来如何在坚定落实国安法的同时,配合其他措施争取香港青年的人心回归,将是中央和特区政府需持续投入心力的重要功课。
中评社香港7月10日电(记者 沈而忱 陈曦紫)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的第七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日前在线上举行,与会七位青年研究员围绕中国外交、中美关系、两岸关系、港台关系、香港问题、新基建、大数据等议题进行深度分享与交流。中评智库副研究员、舆情分析部分析师陈倩羚主要就港区国安法实行背景下,香港青年问题的形式发展做了主题发言。
陈倩羚表示,6月30日上午,港区国安法在人大常委会获得全票表决通过,并于当天深夜11时在港府刊宪后正式公布生效。翻阅国安法,不难看出当中对四种罪行——分裂国家罪、颠覆国家政权罪、恐怖活动罪、勾结外国或者境外势力危害国安全罪的定义,都有针对去年黑暴动乱作出反制的明显意图,而且全方位囊括了反对派在街头、议会与国际游说方面的多条“战线”。例如,恐怖活动罪定义中对“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以及“针对人的严重暴力”等行为的涵盖,显然是对应去年黑暴高峰时频繁出现的“装修”、“私了”等极端暴力行为。又如颠覆国家政权罪中“严重干扰、阻挠、破坏……特区政权机关依法履行职能”的条文,就是为了阻止类似去年5月与今年4月的内会拉布风波重演。而勾结外国或者境外势力危害国安全罪提及的“请求对特区或国家实施制裁、封锁”等,则是对以香港众志为首的国际“揽炒”派的当头痛击。
国安法通过后未几,多个激进青年组织旋即发表退场言论——香港众志、香港民族阵线、学生动源等港独或自决政党先后解散或停止运作。无庸置疑,在国安法的震慑下,煽动青年参与违法暴力行为的头面人物明显有所退缩,但这不并不代表黑暴动乱的根源——青年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在国安法的新常态下,香港青年问题外化为大规模暴力的可能性虽然降低,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多严峻且复杂的新考验。以下将从街头暴力趋势、青年国家观念、青年上流发展等三个层面,浅析在国安法实施的大背景下,香港青年问题将会迎来什么新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