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以动态眼光重新认知“一带一路”

  中评社北京4月6日电(评论员彭念)日前,意大利与中国同意共建“一带一路”的消息再次将“一带一路”顶至风口浪尖。支持者高呼“一带一路”终于在西欧开花结果。质疑者则忧心忡忡地提醒意大利,“一带一路”无法解决其所面临的经济问题。不仅如此,“一带一路”还有可能损害意大利的国际形象。

  实际上,自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外界对其的看法就不是铁板一块。这其中既有褒奖的赞誉,也有批评的呼声,更有诋毁的谩骂。而“一带一路”就是在这些赞誉与争议声中负重前行。这种局面的出现其实也很正常,毕竟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会经历复杂曲折的过程。“一带一路”作为一个新倡议自然也避免不了这样的“命运”。

  从这个视角来看,“一带一路”乃长时段动态调整的产物。换言之,“一带一路”的实施并没有特定模式,也没有确定的预定目标。或者说,“一带一路”的推进方式、进度及目标本身就处在动态调整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会根据实施的具体进展和遇到的问题等来及时调整实施方式和目标等,“一带一路”会呈现出参差不一的差异化发展格局。

  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一带一路”实施五周年大会上所讲的,“一带一路”已经从“大写意”转向“工笔划”。在“大写意”阶段,外界所看到的就是“一带一路”在全球各地“撒种”,似乎没有“一带一路”没有触及的角落和领域。在这种粗放型的快速推进过程中,“一带一路”出现了诸多问题,尤其是西方舆论所渲染的“地缘政治扩张”和“债务陷阱”。   正是因为在“大写意”阶段出现这些外界所诟病的弊端,中国才提出要精雕细琢,绘就一副精美的“工笔划”。在这个阶段,“一带一路”的主要任务将是破解各种困惑、难题和障碍,开辟新的领域和途径,以推动“一带一路”顺利实施。因此,外界在评判“一带一路”时将会看到之前所痛斥的某些问题已经出现缓和迹象,或者已经不再是问题了。也即是说外界不能以之前固有的负面认知来看待“一带一路”,而是要以动态的眼光来重新认知“一带一路”。

  在这种动态视角的审视下,“一带一路”目前及未来将处在解决老问题、遇到新问题的循环过程中。“一带一路”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这就是为什么近期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要么加入“一带一路”,要么加速推动“一带一路”的重要原因。对于这些国家而言,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实施,尤其是其聚焦问题解决的实施方式,其对“一带一路”的固有认识(受西方媒体的宣传,多半是负面的)将出现松动,并转而以全新的眼光来重新评估“一带一路”。

  随着外界对“一带一路”重新认识范围的扩大和认识程度的加深,“一带一路”将获得更多的点赞及更强的支持。这反过来又会促进“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尤其是在应对西方舆论的恶意攻击时,更是如此。在这种支持-改善-再支持-再改善的良性循环模式下,“一带一路”必将在下一个五年取得更大进展。   中评社北京4月6日电(评论员彭念)日前,意大利与中国同意共建“一带一路”的消息再次将“一带一路”顶至风口浪尖。支持者高呼“一带一路”终于在西欧开花结果。质疑者则忧心忡忡地提醒意大利,“一带一路”无法解决其所面临的经济问题。不仅如此,“一带一路”还有可能损害意大利的国际形象。

  实际上,自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外界对其的看法就不是铁板一块。这其中既有褒奖的赞誉,也有批评的呼声,更有诋毁的谩骂。而“一带一路”就是在这些赞誉与争议声中负重前行。这种局面的出现其实也很正常,毕竟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会经历复杂曲折的过程。“一带一路”作为一个新倡议自然也避免不了这样的“命运”。

  从这个视角来看,“一带一路”乃长时段动态调整的产物。换言之,“一带一路”的实施并没有特定模式,也没有确定的预定目标。或者说,“一带一路”的推进方式、进度及目标本身就处在动态调整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会根据实施的具体进展和遇到的问题等来及时调整实施方式和目标等,“一带一路”会呈现出参差不一的差异化发展格局。

  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一带一路”实施五周年大会上所讲的,“一带一路”已经从“大写意”转向“工笔划”。在“大写意”阶段,外界所看到的就是“一带一路”在全球各地“撒种”,似乎没有“一带一路”没有触及的角落和领域。在这种粗放型的快速推进过程中,“一带一路”出现了诸多问题,尤其是西方舆论所渲染的“地缘政治扩张”和“债务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