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两岸学者共探清明文创与理念构想

福寿园生命服务学院院长伊华(中评社 秦正阳摄)

  中评社北京4月4日电(记者 秦正阳)第七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于4月3日在上海奉贤举行,来自两岸的文化研究学者、文创业者、纪录片工作者、生命关怀事业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围绕清明文化创新的理念构想展开讨论。

  福寿园生命服务学院院长伊华介绍了福寿园文创的发展理念与践行,她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殡葬行业的传统形态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逝有所安”的服务需求。而文创的意义就在于能突破土地及墓碑的桎梏,完善公共服务有效供给,重塑殡葬服务有尊严、高品质、人性化的良好形象。

  伊华表示,文创正是福寿园着力拓展的蓝海,希望能够在未来形成生命服务业的文创生态圈。如果说“公墓变公园”、“告别变美丽”是现代殡葬行业的第一次“形”的改变,那么第二次“神”的改变,就是用文创搭建平台,连接资源,形成更新、更广的产业生态圈,“让逝去的生命和精神活起来”,点亮属于这个沉寂千年行业的“上元之夜”。

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鲁虹(中评社 秦正阳摄)

  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鲁虹认为,相比其他领域,殡葬领域仍十分传统,急需转型。把具有“民德归厚”特点的生命文化教育贯穿在殡葬活动和殡葬服务的全过程中,是新时代赋予殡葬行业的重要使命。与其他行业开展生命文化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殡葬行业的生命文化教育是以死亡为切入点的“向死而生”的生命文化教育。

  “所谓人生小电影,就是通过多媒体设备和手段,制作并播放逝者的生前视频,记录和表达逝者人生意义,在殡礼、葬礼和祭扫、追思等各个环节中得以应用。”鲁虹指出,人生小电影是新时代的殡葬文化创新,是生命文化教育的重要现代手段。是彰显人生价值、留住人生文化的极佳方式,是践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理念的理想载体。

中华教育文化经贸促进总会张永山(中评社 秦正阳摄)

  中华教育文化经贸促进总会张永山指出,“殡”与“葬”是两个不同概念,不宜混为一谈。“殡”主要指礼仪、仪式部分,而葬则指具体埋葬方式。“殡”,这一仪式部分的意义非常重要。他也介绍了台湾医院设置安宁病房进行临终关怀的经验。

  中华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周玠以台湾郭氏家族修订族谱、重修陈永华衣冠冢等案例说明,两岸虽然在政治、经济体制等方面有一定差异,但对于祖先的崇敬却有志一同。文化传承对两岸未来发展不可或缺,需要两岸携手共进,继续深入探讨。

中华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周玠(中评社 秦正阳摄)

  “当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院长陈士良先生跟我谈起制作人生‘微电影’、‘小视频’时,我双手赞成,我认为不要让每个人的人生因生命的结束而结束。”上海市人大代表柏万青表示,通过人生小电影可以将父母的一生用“微电影”“小视频”记录下来,让子孙了解、学习他们,是传承家庭教育的教科书,也是殡葬改革的创新。希望能够通过政府推进,有识之士身体力行,让人生“微电影”“小视频”成为新型的殡葬礼仪。

  此次“第七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由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与台湾众艺益百人文关怀协会共同主办,200余位两岸各界人士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期间,两岸嘉宾一同前往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青村老街等地进行了踏青活动和诗词创作。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沙海林会见了前来参会的台湾嘉宾。上海市台办副主任李骁东、奉贤区委常委包蓓英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据悉,“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由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于2011年创办,以“弘扬清明文化,增强民族认同”为宗旨,每年清明节前夕在两岸间举办,目前已举办七届。

来自两岸的文化研究学者、文创业者、纪录片工作者、生命关怀事业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围绕清明文化创新的理念构想展开讨论。(中评社 秦正阳摄)

福寿园生命服务学院院长伊华(中评社 秦正阳摄)

  中评社北京4月4日电(记者 秦正阳)第七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于4月3日在上海奉贤举行,来自两岸的文化研究学者、文创业者、纪录片工作者、生命关怀事业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围绕清明文化创新的理念构想展开讨论。

  福寿园生命服务学院院长伊华介绍了福寿园文创的发展理念与践行,她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殡葬行业的传统形态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逝有所安”的服务需求。而文创的意义就在于能突破土地及墓碑的桎梏,完善公共服务有效供给,重塑殡葬服务有尊严、高品质、人性化的良好形象。

  伊华表示,文创正是福寿园着力拓展的蓝海,希望能够在未来形成生命服务业的文创生态圈。如果说“公墓变公园”、“告别变美丽”是现代殡葬行业的第一次“形”的改变,那么第二次“神”的改变,就是用文创搭建平台,连接资源,形成更新、更广的产业生态圈,“让逝去的生命和精神活起来”,点亮属于这个沉寂千年行业的“上元之夜”。